中国工艺在慢慢死去

2015-01-20 03:11洪晃
南都周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竹编老师傅华尔街

洪晃

美国电影和美国总统在非常狗血的时刻,要派兵出征的动员词里,总是会冒出这么一句话:“We must defend our way of life.”翻译成中文,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必须捍卫我们的生活方式。

看见这句话我就想笑,总觉得老美出兵是为了汉堡包和热狗,或者一场美国橄榄球。总而言之,是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去跟人家动真格。

中国人绝对不会这样,因为中国人的逻辑不是这样的,我们泱泱大国,不可能因为生活方式出军打仗,因为在历代帝王将相眼里,乃至今天的智囊和公知,都觉得生活方式不过是油盐酱醋的小事,怎么可能为这般婆婆妈妈的事情动武。太丢人了。

所以,在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首先放开的就是生活方式。

1979年,可口可乐进来了,从此我小时候熟悉的“凉白开”就开始在我们生活方式中让位给各种碳化饮料。1982年,NIKE来了,销售方式是在基层修建篮球场。从此我小时候熟悉的“皮筋、毽子、拽包”等游戏就失传了。1987年,肯德基来了,驴打滚就真的滚蛋了,大家都去吃油炸鸡去了。1994年,《亡命天涯》登陆中国,美国大片来了,《小兵张嘎》就让位了。

我不反对开放,开放绝对是好事。但是一个文化如果在生活中消失,这个文化也会死去,变成博物馆文化,其影响力只是一个历史的回音。

前几年,我之所以这么热衷于推介中国设计师,就是想看到年轻人把中国文化中最好的东西赋予当代的功能,让这些东西再回到我们生活中。许多年过去了,我很少看到中国设计师用中国文化做设计灵感,在稀少的几个人中,一部分是拿中国元素炒作一把,骗得一些游客的外币;其他的都很小众。

前些天和一个中国设计师一起做讲座,聊起中国文化不是新一代设计师灵感的时候,她说:“我也想用中国文化,但是我在瑞士上的中学,在美国学的设计。”是的,都是这样的,只要在他们作品中没有看出明显地山寨某国际大牌,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爱马仕在中国投资的“上下”,号称是帮助中国传承手工文化。“上下”有一把躺椅,是可以摇的。记得头一次看见的时候,我就爱上这把摇椅,手感好得让你总是想摸着它,但是看见价钱完全晕倒了,近50万。

据说做这个椅子的师傅不是特别想“商业化”,中国大部分工艺人还是喜欢给“皇帝”做东西,这才是他们的骄傲。他们认为这样作品能留下来,因为毕竟皇帝用过。所以当老师傅听说椅子就是摆在店里卖,做椅子的兴趣立刻就少了。过了不久,完全是巧合,我在朋友家看见这把椅子,主人告诉我,他认识老师傅的儿子,已经在华尔街做事,从来没想回家继承他父亲的手艺,儿子的话很简单,在华尔街,给他10分钟他能挣出100把买他爹椅子的钱,而他爹一年也做不了10把椅子。

但这位老师傅还有规矩,非自己儿子不传艺。所以华尔街儿子就是有钱买100把椅子,大概也买不着了,后继无人了。

中国的工艺就处在这样慢慢死去的过程中。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网名为“老樊”的人,他刚开始卖花布鞋,现在专门去乡下收购各种竹编。每次找到一个好看的竹编就拍下来放在网上,非常详细地说明这是一个76岁的老人用三个月编出来的篮子。

老樊住在丽水,据他说,那里两个小超市的人都烦死他了,他天天去劝他们不要用塑料袋子装菜,要恢复竹编的菜篮子。老樊现在在执行一个计划,他开着车,漫山遍野地在寻找民间的手工艺人,然后用高价收他们的东西。他收回来的篮子要卖到5000元左右,在这个价格,替代塑料袋是没戏的。

前些日子在微信上转发了弗里德曼在博鳌论坛上的讲话,题目为:中美才是一国两制。我立刻转了,这的确是我这些年来对中国当代文化的感受。“文革”后,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已经被彻底粉碎了,所留下来的都是一些碎片。改革开放后,强大的美国大众文化席卷中国,各种华尔街式的拜金;各种成功学,消费主义都立刻在中国生根开花,也结了不少恶果了。

猜你喜欢
竹编老师傅华尔街
卖早餐的 小贩
游伟 《竹韵金沙》
善意谎言,真心守护
竹编存钱罐
非遗“竹匠”醉心竹编50余载
希望
盲人推拿
喷饭短信
华尔街“海盗”
华尔街铜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