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的内涵拓展与宽泛定义探析

2015-01-22 23:34龚永新
中国茶叶加工 2015年3期
关键词:茶道茶文化

龚永新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 443000)

茶道是中国茶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涵,茶道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则成为茶文化体系中最具特征性的部分,成为茶文化的核心内容[1]。对于中国茶道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华茶文化的繁荣,而且有利于推动茶道文化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现代化潮流,成为中国茶产业经济发展的深层推动力。

1 对道与茶道的宽泛理解

从字面理解茶道,茶道由茶和道两部分组成。这其中的茶,指的是茶及茶事,涵盖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其中的道,最初是指供人行走的道路,后延伸至方向、方法、法则、规律、道理、道德等。在中国早期的一些典籍中,道往往是表示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则。今天我们查阅《辞海》,道的义项达15种之多,于是有专家归纳:“道在字面上的理解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讲道理,即凡事需要合乎事理标准;二是言道路,即涉及行动的方向、途径,也有一个选择的问题;三是指道德,即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主张等”[2]。可见,从字面意义上看,茶与道合成的“茶道”一词,内涵丰富,外延宽泛。

从哲学层面,道最早由国内外公认的哲学家老子提出,老子提出的道又一直是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看来,道如果可以用言语表达的话,则不是永恒不变普遍常在的那个道;道是不可见的虚体,万物万事都在用它,虽然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不可估量[3]。庄子秉承老子,也曾从哲学层面多次论道。《庄子》记载:“夫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可见,《庄子》中的“道”,同样大至无所不包,小至无所遗漏,所以一切事物中都有它,广阔得能容纳一切,渊深得难以测度[4]。如果结合这些先哲们对道的阐述,我们再来理解茶道,那么茶道就不仅是内涵丰富,其蕴含的道理也将是十分深邃的。

《茶经》、“茶道”都产生于唐代,从背景上看,二者则具有前因后果的联系。研究茶道的学者们,一般对“茶道”一词不无考察,且普遍认为,“茶道”始见于唐代,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因鸿渐之论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5]。封氏很直接的说出了《茶经》与“茶道”的关系,即由于有了“鸿渐之论”(《茶经》),于是有了“茶道大行”之风。众所周知,《茶经》为唐代茶人陆羽之作,该书系统总结了自上古以来的茶及茶事,其内容全面,从茶的起源、茶的采制工具、茶的制造、煮茶的器皿、茶的烤煮、茶的饮用、茶的史料、茶的产地等无不涉及,而且论述具有鲜明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制度性特点,《茶经》集茶叶生产、加工、消费及衍生出的茶文化为一体,知识体统完整,逻辑严密。《茶经》知识的传播,导致“茶道大行”是必然的,陈文怀、周才元说:“陆羽《茶经》是中国茶道的先声,也是中国茶道最原始最具体的指导原则”[6]。张大为先生认为:《茶经》就是茶道,至少《茶经》包括了茶道的内容[2]。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

除此之外,爬梳历史,茶道内涵同样可以作宽泛理解。比如,明张源讲:“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法,茶道尽矣”,这里界定的茶道,就包括了茶叶的制造、包装与贮藏、泡茶方法及其注意事项[7]。事实是,历史上是有人明确的讲茶道,如唐释·皎然、宋朱熹、明张源等,但也有人并不明确讲茶道,不明确讲并不意味着没有讲或未涉及茶道,就像李白《答族侄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中不见一个茶字,但句句讲的是茶一样。如此,我们就不敢不承认像宋徽宗赵佶、明宁王朱权这样的人就属于茶道底蕴深厚,并对茶道有其深刻阐发的专家。

2 中国茶道现行定义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是相似性问题。诚如,资本主义也曾产生于中国宋代,南宋为资本主义成长提供了大量鲜活的事例,但是“资本主义最终在西方获得了发展,不仅在数量上颇为可观,而且(随着它在数量上的增长)还发展出了世界各地从未出现过的类型、形式和方向”[8]。中国作为“茶的故乡”,“孕育”了茶道,也直接创造了茶道术语,然而近现代茶道的发展,日本却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同时也抢注了“茶道”。日本不仅成为以茶道体现民族特色的国家,而且对当代中国茶道研究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我国,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国茶道时,往往沿着日本学者的思路,在为中国茶道做定义时,套用日本茶道的提法,使其定义多与日本茶道定义雷同。如上世纪70年代谷川激三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久松真一称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类似的茶道定义近年来国内可谓是屡见不鲜。

二是局限性问题。学者们在研究茶道过程中,虽然大多也通过爬梳历史去寻找茶道的文化源头,但往往没有真正地揭开历史的真相。比如在茶圣陆羽那里,技术与人文、经验与体验是统一的,不存在沟壑之隔,按照我们对《茶经》叙述的理解,特别是按照“道”内容的广阔性,似乎饮茶可得道,育茶、造茶也可以得道,为什么只是限于饮茶呢?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屁股指挥脑袋”,意思是说人往哪里一坐,就从哪里开始说,就强调哪里最重要,就在哪里“拍板”下结论。在研究中国茶道过程中,恐怕也有这样一种倾向,即坐在茶桌边,品茶论道,茶道就成了饮茶过程及衍生而来的文化现象,有的甚至根据饮茶方式的演变,将中国茶道直接理解为煎茶道、点茶道和泡茶道,这恐怕与陆羽及其中国历史上的茶道专家们的理解或论述差距更大。从茶的品饮环节开始切入,围绕茶的品饮下定义,茶道不能不说只涵盖了一个饮茶之道的范围。

三是发展性问题。所谓发展性,是指茶道的提出,应该对整个茶产业的发展有所作为。即能够通过茶文化核心内容茶道知识的广泛普及,形成以茶道为引领的茶文化与茶产业的良性互动,进而产生茶文化与茶产业均获得发展的效果。当前,茶道定义多从文人雅士养生、修德、审美、逸情的角度出发,甚至有人引用周作人先生随意的说法,把茶道理解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这种将茶道引向纯生活化、且向精英靠拢的倾向,最终可能导致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联性不强,也可能使茶道很难受到更多的消费者的关注。中国茶道需不需要发展、怎样发展、靠谁来发展?如何通过弘扬茶文化及茶道文化来创造“茶为国饮”的繁荣局面?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不能只依靠文人情结来发展茶道,而是应该将茶道与全产业结合起来,与全民消费的实际结合起来,剥去茶道的“神秘面纱”,促进各类涉茶者对茶道的体验,以扩大茶道的影响范围,推动茶道、茶产业、茶消费一体发展,是完全必要的。

3 关于中国茶道内涵的拓展向度

3.1 体现国家高度

对中国茶道定义要体现国家高度,这个高度就是国与国有比较,中国是“茶的故乡”,而世界上所有茶的生产、消费均源自中国,茶道更是中国人首创,属于“中国创造”。所以,从国家高度,我们一方面要通过理顺中国茶道与世界各国茶道的关系,强调其包容与被包容关系性质,建立起与“茶的祖国”相匹配的茶道概念。另一方面,应将中国茶道理解为一个具有明显优势的国际品牌,从战略的高度加强中国茶道品牌建设,发挥中国茶道的统领作用并扩大其国际影响力,这也是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需要。

3.2 体现理论深度

《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就是说,形而上者为意识形态,形而下者指各种实体,中国茶道是体验的产物,建立在人茶互动体验基础上的茶道,可以被总结、被提炼成理性的知识体系,并具有理论的规定性,体现理论的深度和理论的价值。比如,自然界茶树为什么会有像人的感觉——“四喜四怕”特性?这些特性与茶品质有何关系?与“茶性”表现又有何联系?等等,人们都可以通过提炼、升华得到的简单的表述方式,茶道也是这样的一种表述方式。所谓茶道,也正是为了寻求或掌握这样一种表述方式。

3.3 体现信息丰度

信息丰度是指中国茶道事实的充实状态以及内含价值的丰富程度。总体上讲,中国茶道蕴含在各种与茶相关的人事中,并与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相联系。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茶乡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茶乡、不同民族人民在与茶互动中,都有自己特殊的体验或感受,都有自己对茶道的不同认识或把握,包括育茶、成茶、藏茶、传茶、饮茶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些茶道犹如涓涓细流汇入中国茶道,使中国茶道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

3.4 体现实践效度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说明理论的应用具有实践的效度。中国茶道本质上来源于中国人民的茶事实践,是在中国背景下,人与茶互动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以及经验的积累,即人们常说的“有所思、有所悟”,并上升成具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知识。因此,学习和掌握相关的中国茶道知识,有利于引领人们更加积极有效的开展茶道实践活动。反过来,如果中国茶道只是停留在文人雅士的体验与认识,甚至为满足其闲情逸致而存在,这就不能很好的体现茶道的实践效度了。

4 尝试对中国茶道的宽泛定义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指出:科学工作有两个工具,这就是概念和理性的试验。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确定概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们只要能够找到关于真、善、美的准确概念,能够找到关于智慧、勇气的准确概念,那么就能够抓住社会的真正本质”[9]。

综合考虑中国茶道内涵拓展向度,以下尝试中国茶道新型定义:中国茶道是以中国为背景,对世界各国茶道形成产生过深远影响,能够体现人茶互动规律并不断为人们体验、总结和积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引领作用的价值体系。这是一个宽泛的定义,宽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放大了文化背景。中国茶道以中国为背景,这就是以世界最辽阔茶区、最悠久历史、最丰富资源为背景,强调中国茶道的源头性、首创性、包容性。二是彰显了文化特色。在中国茶道中,不仅全面体现了传统文化崇尚的道德理想主义,追求和谐统一,具有延续性、内敛性的特征和特性,而且也体现了育茶有天道,制茶有人道,饮茶有悟道,体现了任何国家或地区都无法比拟的茶类、名茶及其文化资源的优势。三是揭示了文化本质。中国茶道的文化本质就是人茶互动及其体验,而人茶互动不仅包括一切涉茶之人,也包括一切涉茶之事。所谓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0]。而中国茶道则属于中国茶文化精神财富方面的内容,茶道与茶文化的区别就在于人茶互动以体验的形式加以积累,所以人茶互动也是中国茶道形成的基本途径。四是强调了文化价值。中国茶道文化的价值是丰富的,虽然它并不涉及茶栽培、茶制作、茶销售等具体的环节,但它却关系到诸如茶品质、品格形成的天理、事理的宏观阐释,因而它具有引领人们实践的作用,也具有引领人们自觉提升自身的作用。认识和掌握相应的中国茶道知识,有助于推动人茶良性互动。

当然,这也是一个需要完善的概念。诚如马克思·韦伯在论述“资本主义精神”时所说:“我们不可能在这种考察的开端就得到这一概念的最后的完善形式,而必须期之于考察之后”[8],而对于中国茶道这样一个历史性概念,我们最好是采取同样的态度,或者我们只能这样。

[1]龚永新.茶文化与茶道艺术[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1.

[2]张大为.关于中国茶道的几个问题[J].茶叶经济信息,2003(1):19-20.

[3]张玲.老子[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1,10.

[4]张玲.庄子(上册)[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152.

[5]陈椽.茶业通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4:275.

[6]陈文怀,周才元.弘扬茶道见新篇—介绍台湾 《中国茶道》一书[J].茶叶通讯,1986(2):62-64,33.

[7]胡长春.浅谈对中国茶道的若干认识和理解[J].农业考古,2010(5):84-90.

[8]马克思·韦伯 [德]著,陈平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57.

[9]王威海.韦伯:摆脱现代社会两难困境 [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284.

[10]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585.

猜你喜欢
茶道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寻迹万里茶道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茶道人生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