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做创”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2015-01-23 13:33贾虹苏益南桂德怀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2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创业人才高职院校

贾虹+苏益南+桂德怀

摘 要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普遍将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焦点转移到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新的国际竞争指标。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仍偏重于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培育,限制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步伐。对此,应树立“学做创”联贯的新型人才培养观,建立起双重驱动、评价激励等有效机制,探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做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创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9-0052-03

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科技研发绩效与质量不高, 相比创新能力先进的国家具有较大差距[1]。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所发布的《全球最具创新力国家最新排名》同样反映出我国在国家创新能力关键性指标上与一些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突出显现在科技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方面。因此,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对于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仍偏重于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脱离了行业企业对专业建设、人才素质方面的要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培育,限制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步伐[2]。

从宏观层面看,现阶段制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育的过度产业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职院校走教育产业化、市场化道路,使人才培养出现了短视化倾向,对就业率的过度追求助长了功利性办学风气。二是行政主导型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一刀切的量化指标来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使学校很难有自己独特的创新,因过度追求各类指标,导致高职院校缺乏对内涵建设的思考,呈现出浮躁发展的态势。

从中观层面看,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进行了诸如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学生还是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究其原因,高职院校除在专业特色、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不够或不合理之外,还存在着对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实践训练不够、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发展不协调等问题,说明高职院校尚缺与时俱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措施。

从微观层面看,高职院校实施教育的“双主体”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认识不足、能力储备和行动力不够。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上单一化和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不足。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对知识的理解不深,习惯于死记硬背,缺少对知识灵活运用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学做创”相关概念及特性

(一)概念

所谓“学”是指理论学习,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学、阅读、研究、实践等获得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在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等方面得到改变、提高的持续变化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方式。“做”是指技能训练,高职院校开展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目的是要解决学生技能掌握的问题,主要通过专门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了解有关活动的法则与活动的结构、执行方式,获得各种动作的执行经验,以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创”是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素质培养,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知识学习、技能与素质培养,通过创新创业实践锻炼、过程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3]。

(二)“学做创”特性

1.“学与做”的连动双向性

学与做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具有连动双向性特征。首先,“做”是“学”的基础,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可学到很多原本不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能更好地突出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如技能训练时的手脑并用,可帮助学生做到对知识灵活运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4]。其次,“学”又能更好地指导“做”,在“学”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知识和技能要领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去“做”。

2.“做与创”的连结协同性

实践证明,技能训练让学生置身于“做”中,更易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求及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实践锻炼,提高了创新创业技能,促进了创新品格育成,由此激发的学生求知欲、创造欲,将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意识提高,更积极去“做”,即形成“做”与“创”的连结协同。

3.“创与学”的联贯推进性

学习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推进人自身能力的更好发展,落脚点在于创新。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激发师生“创”的能动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得以拓展,并在知识获取和积累同时,其各项能力得到提高,创新创业自信力进一步增强。

三、“学做创”联贯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

(一)双重驱动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正在推进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许多学校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组成的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积极探索专业学院、产学园区等形式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成为高职院校“学做创”联贯培养人才的外在驱动力。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就业核心能力”,构建起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普及化、全程化和特色化的“三化”体系,促进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提高,并从观念上认同真正转化为行动上的体认,成为实施“学做创”联贯的内在驱动力。在双重驱动机制下的助推作用下,为“学做创”注入不竭动力。

(二)保障机制

1.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指要以企业需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为教育目标,切实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促进校企共同培养可用人才。“校中厂”、“厂中校”、企业专家工作站、学校教师工作站、创新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等的建立,将有效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创新创业活动。

2.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贯彻渗透于物质、精神、制度、教学科研、校园文化等方面,其中,搭建第二课堂活动和创新实验室、创意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更能激发学生投身“学中做、做中创,创中学”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组织机构,明晰分工和工作机制,对学生创新活动和创业项目有组织管理,有评价标准,有教学与实践辅导,使“学做创”教育教学工作更“着地气”。

3.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打造“三性”和“三能”专职教师队伍,高职教育肩负着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且兼具创新创业特质人才的培养,在强调“职业性”同时要正确处理好“职业性”与“高教性”的关系,重视“创新性”。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时,首先要唤醒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教师的职业追求和职业能力决定着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此,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三能”素质,即能胜任理论教学、能指导学生实训、能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具有“教研用”联动和“学做创”联贯的新型教育教学观。

其次,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可通过柔性引进方法,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将能胜任学校教学工作的企业、行业以及社会上实践经验丰富、有专业技能特长、在创新创业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技术人员等聘为兼职教师,以充实学校“学做创”教育教学的指导力量,满足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工作的需要[5]。

(三)激励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要建立“学做创”联贯人才培养的激励评价机制,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创设良好的校内环境,增强师生的内在动力。要研制“学做创”教育教学奖励措施,开展以学分奖励制度、学分代偿制度、学分互认制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激发学生通过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复特班”培训和参加各级各类技能赛、创新创业规划竞赛等来争取荣誉,获得奖励学分。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对“学做创”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成效的教师给予充分认可,将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评价并与职务晋升挂钩,以激励创新创业型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2]林用三.振奋精神 开拓进取 推进技工教育事业发展——在全国技工学校改革发展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节选)[J].教育与职业,2002(1):8-10.

[3]肖永刚.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5-7.

[4]查吉德.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12-19.

[5]沈孟康.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培养机制构建——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2):64-67.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创业人才高职院校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跨学科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研究
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