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

2015-01-23 11:44杨朝德云南省会泽县动物卫生监督所654200
中国畜禽种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种猪无害化猪舍

杨朝德 (云南省会泽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654200)

浅谈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

杨朝德 (云南省会泽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654200)

生猪标准化养殖是实现生猪产业向安全、生态、高产、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规范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有利于提高生产能力,保障猪肉市场正常供给;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有效提升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疫病风险,确保人畜安全。如何生产无公害的标准化生猪产品,已成为养猪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要达到活畜无传染病,产品无违禁药品、激素残留,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指标的无公害生猪产品,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本人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认为,生猪标准化养殖主要应从品种优良化、环境科学化、防疫制度化、生产规范化、消毒日常化、污物无害化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

1 品种优良化

主要指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的生猪良种,品种来源清楚、生产性能良好、检疫合格。对于中小规模的养殖户,主要是注意外购种猪时务必要从具有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正规的种猪场引种。同时,引进的种猪须具备种猪三代以上的系谱证、种猪合格证、检疫证明、种猪个体档案、产品说明书、税务发票等 “三证一档一书一票”。有了这些资料,说明所购买的种猪来源正规,种猪质量相对有保证。

2 环境科学化

猪的正常生长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养猪环境是指猪生存的每一指定环境中影响它生长发育的条件,包括猪舍的温度、湿度、空气的组成及流动状况、光照、声音、灰尘、微生物和设备等,这些因素通常是相互作用的,其变化会影响猪的新陈代谢,直接关系到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发挥。

2.1 选址要求

养猪场环境条件是影响养猪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生猪标准化饲养必须高度重视猪场环境,不但场址选择要合理,场内布局结构也应符合防疫和管理的要求。场址应尽量选在饲料来源充足、交通运输方便、水电来源保证、地势高燥、排水良好、水质良好且距离主要交通干线、城镇、居民区和公共场所等有足够的卫生防疫间距。

(1)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500m以上;距离种畜禽场1000m以上;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m以上;动物饲养场 (养殖小区)之间距离不少于500m。

(2)猪场周围3000m范围内无大型化工厂、矿场、皮革厂、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这样有利于隔离病原的传播。

(3)距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500m以上。

2.2 场区布局要求

(1)一个完善的规范化猪场在布局上应考虑三个区:即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

(2)猪场周围要有围墙或防疫沟,并建立绿化隔离带;场区出入口处设置与门同宽,长4m、深0.3m以上的消毒池。

2.3 猪舍设计要求

饲养和环境控制等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需要,主要指母猪分娩舍、保育区应采用高床漏缝地板,猪舍配备通风换气与温控等设备,有自动饮水器,有能控制的饮水加药系统等。猪舍应保温、隔热、使舍内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地面和墙壁应便于清洗,有利于人、猪卫生,方便管理,不积水,舍外积肥,并能耐酸、碱和消毒药液的清洗消毒。种公猪每头室内净使用面积6m2,室外运动场面积8m2;母猪每头室内净使用面积7m2,室外运动场面积4m2;育肥猪每头室内净使用面积1.3m2,室外运动场面积1m2。

2.4 饮水

整个场区应保持充足的饮水,水质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经常清洗、消毒饮水设备及厩舍,避免细菌滋生。

2.5 其它要求

饲养区内不得饲养其他畜禽及动物;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从事养殖行为。

3 防疫制度化

主要指防疫设施完善,防疫制度健全,科学实施生猪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对病死猪实行无害化处理。

严格落实卫生防疫制度,建立生物安全屏障。要求人员进入猪场生产区要严格执行更衣、换鞋、冲洗、消毒措施;严禁在场内饲养鸡、鸭、狗其他动物;定期开展有效的消毒,及时消灭老鼠、蚊、蝇等;严禁从场外带入猪、牛、羊及其加工产品;严禁买猪人直接进入场内挑猪;装猪台应设置在离场较远的地方 (至少离生产区50m),装猪台是全场防疫的重点,每次装猪后应及时清扫、消毒;要根据疫病流行的具体情况制定并严格执行免疫程序,定期开展猪群的健康状况监测,重点监控猪瘟、口蹄疫、蓝耳病、伪狂犬等疫病,真正做到 “以防为主”。

4 生产规范化

主要指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规程,落实畜禽养殖场和小区备案制度,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4.1 生产管理规程和制度

主要包括:后备种猪、种公猪、怀孕母猪、分娩母猪、断奶仔猪、保育猪、生长肥育猪等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疫病检测和诊疗制度、免疫程序、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管理制度、卫生防疫制度、生产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病猪无害化处理制度、粪污处理管理制度等。

4.2 具体要求

各项制度要求挂在相应猪舍或办公室醒目的位置。同时完善各项表单的登记、记录,并及时存档,做到可追溯。日常生产管理中要严格按照各项操作规程操作,可以完善、但不要随意频繁变更规程和制度的内容,特别是免疫程序。避免因人员等变动造成生产的不稳定。

4.3 应用环保型饲料

饲料原料应符合无公害标准,不使用变质、霉败、生虫和被污染的饲料;不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泔水及其它畜禽副产品;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根据营养需要配置不同的配合饲料。

4.4 饲料添加剂的使用

添加剂使用应符合无公害标准,在饲料中不应使用高铜、高锌日粮,严禁添加兴奋剂、镇静剂、激素类、砷制剂。

4.5 严格按规定用药

尽量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使用量。仔猪、生长猪必须治疗时,药物的使用应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育肥后期的商品猪,尽量不使用药物,必须治疗时,根据所用药物执行休药期,达不到休药期的不能出栏屠宰或作为无公害标准化生猪上市。发生疾病的种公猪、种母猪必须用药治疗时,在治疗期或达不到休药期的不能作为食用淘汰猪出售。

4.6 加强管理

4.6.1 人员管理

饲养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传染病患者、人畜共患病患者不得从事养殖业。场内的兽医人员原则上不准对外做诊疗工作,配种人员不得对外开展配种工作,以防疫病交叉感染。

4.6.2 饲喂管理

饲料每次添加量要适当,少喂勤添防止饲料污染腐败和浪费。按体重大小、身体强弱分群,分别进行饲养,饲养密度要适宜,保证有充足的躺卧空间。

4.6.3 灭鼠

定期投放灭鼠药,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并做无害化处理。

4.6.4 驱虫

选择高效、安全的抗寄生虫药进行寄生虫控制,如用左旋咪唑、精制敌百虫片、丙硫咪唑等。

4.6.5 做好记录

认真做好日常的生产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引种、配种、产仔、哺乳、断奶、转群、饲料消耗。尤其做种用的后备猪,要有来源、特征、主要生产性能记录。做好饲料来源、配方及各种添加剂的使用情况记录。兽医人员应做好免疫、用药、发病和治疗情况的记录。每批销售要有销售记录,以备查询。

5 消毒日常化

日常消毒是保证猪只健康安全的重要措施,要高度重视,制定科学合理的消毒制度。进出大门口、生产区的人员、车辆,必须经过消毒池,随车人员消毒方法同生产人员一样;生产区内的管理人员更衣前后必须进行消毒,各种工具也要定期浸泡、清洗、消毒。

5.1 消毒剂

在选择化学消毒剂时应考虑:对病原体消毒力强,对人和生猪安全、没有残留和毒性,不损害被消毒物体,易溶于水,在环境中较稳定,价廉易得且使用方便的消毒剂。

5.2 消毒方法

5.2.1 喷雾消毒

用一定浓度的次氯酸盐、有机碘混合物、过氧乙酸、新洁尔灭等用喷雾装置进行喷雾消毒,主要用于猪舍清洗完毕后消毒、带猪消毒、猪场的道路和周围、进入场区的车辆等消毒。

5.2.2 浸液消毒

用一定浓度的新洁尔灭、有机碘混合物或煤酚的水溶液进行洗手、洗工作服或胶鞋。

5.2.3 熏蒸消毒

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 (40%甲醛溶液)42ml、高锰酸钾21g,在21℃以上温度、70%以上相对湿度,封闭熏蒸24h。甲醛熏蒸猪舍应在进猪前进行。

5.2.4 紫外线消毒

在猪场入口、更衣室用紫外线照射可起到杀菌效果。

5.2.5 喷洒消毒

在猪舍周围、入口处、产床和培育床下面撒生石灰或火碱可以杀死大量细菌和病毒。

5.2.6 火焰消毒

用酒精、汽油、柴油、液化气喷灯在猪栏、猪床、猪只经常接触的地方,用火焰依次瞬间喷射,对产房、培育舍效果更好。

5.3 建立消毒制度

5.3.1 环境消毒

猪舍周围环境每2~3周用2%火碱消毒或撒生石灰1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办公室、食堂、宿舍及其周围环境每月至少消毒1次。

5.3.2 人员消毒

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净道和猪舍要经过洗澡、更衣、紫外线消毒。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必须进入生产区时要禁止吸烟、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并遵守场内防疫制度、按规定路线行走。

5.3.3 猪舍消毒

每批猪调出后要彻底清扫干净,用高压枪冲洗,然后进行喷雾消毒或熏蒸消毒。

5.3.4 用具消毒

定期对保温箱、补料槽、饲料车、料箱、针管进行消毒。

5.3.5 带猪消毒

定期进行带猪消毒,有利于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可用的消毒药有0.1%新洁尔灭、0.3%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

6 污物无害化

指粪便、污水等处理方法得当,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达到相关排放标准,实现粪便、污水等处理无害化或资源化利用。包括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和猪粪尿、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6.1 病死猪的处理

需要淘汰处死的可疑病猪应采取不把血液和浸出物散播的方法进行扑杀,传染病的尸体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猪场应配备焚尸炉或化尸池等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所有的病死猪要详细登记,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有完整的记录。

6.2 猪粪尿和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原则是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对养殖场实施干清粪、雨污分流改造,从源头上减少污水产生量。目前比较广泛使用的无害化处理模式有: “猪—沼—果 (草、林等)”模式和 “尿泡粪+猪—沼—果 (草、林等)”模式和 “微生物垫料养猪”模式,前两种模式都是采用节水或免冲洗,干清粪和 “固液分离隔渣沉淀—厌氧消化—好氧生化—灌溉林、果 (少量养鱼)”的处理工艺,区别在于 “尿泡粪”模式与传统的养猪工艺相比,基本可以做到不冲水,有效减少了排污量。 “微生物垫料养猪”模式是指用木屑、谷壳等作为垫料,加上微生物发酵后,作为猪的垫床,猪粪尿直接排到垫料上,是一种节水、环保的养猪模式,比较适合于小规模养殖。

6.3 猪粪储存、堆放设施和场所

猪场都应设有固定的猪粪储存、堆放设施和场所,并有防雨、防渗漏、防溢流措施,防止渗漏、溢流、恶臭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杨朝德 (1971.12-),男,畜牧师。

猜你喜欢
种猪无害化猪舍
湖北出台磷石膏无害化处理技术规程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两种高温法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灭菌效果比较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
阳光猪舍的夏季管理
冬季猪舍有啥讲究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