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牛放线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2015-01-23 11:44李二英河南省叶县畜牧技术推广站467200
中国畜禽种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叶县放线菌硫磺

李二英 (河南省叶县畜牧技术推广站 467200)

一例牛放线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李二英 (河南省叶县畜牧技术推广站 467200)

1 发病情况

2014年3月16日,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辛店乡长派庄养牛户反映:自家养的3头牛,不论大小都有颌下、颈部大小不等的肿块,时间长了会自动破溃、流脓、结痂现象,这该怎么治?随后笔者通过对3头病牛的观察、初诊,对脓包肿块的切开取样,经化验室检验,确诊为放线菌病。随后对本村7头病牛进行外科手术及药物治疗后痊愈。下面浅谈牛的放线菌病的预防与治疗,与同行共勉。

2 临床症状

经对病牛的仔细观察发现,病牛上、下颌骨肿大,界限明显;头、颈、颌下分布散状大小不等的包块。据养殖户反映,肿块开始很小,不易被发现,等发现时都有枣那么大了,有的如核桃大小,突出皮肤表面,手摸肿块坚实,有的柔软,有的会破溃流脓。其中1头两岁龄病牛,颈部1个包块已经破溃,流出粘稠白色或黄白色、硫磺样颗粒的脓汁,形成瘘管,长久不愈。头、颈、颌部组织发硬,病牛流涎,呼吸、吞咽和咀嚼均感困难,被毛焦黄凌乱、皮包骨头、体态消瘦。

3 病理剖检

沿坚硬肿块边沿切开,呈现出带有辐射状菌丝的颗粒性聚集物——菌芝,外观似硫磺颗粒,其大小如别针头,呈灰色、灰黄色或微黄色,质地坚硬或柔软。切开较大的柔软包块,有白色或黄白色粘稠脓液流出,浓汁中伴有硫磺样颗粒物,鼻闻无腥臭气味。

4 流行病学调查

(1)叶县辛店乡长派庄村,地处半山区,山沟洼地,纵横交错,水草茂盛,是牛羊的天然牧场。但是遍地的灌木针叶丛林,牛啃食时,难免伤及口腔或皮肤,如不及时处理,也会给牛患病埋下隐患。

(2)笔者对本村12户养牛业主的调查发现:全村存栏20头牛,其中有7头发病,呈散发性发生。在病牛头、颈、下颌处有大小不等的包块,尤其是2~3岁的牛多发生。

(3)据当地养牛户反映,一般春季多发生此病,且在山沟放牧的牛羊多发。

5 诊断

5.1 初诊

根据临诊症状、病理剖检和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判断该村发病牛患上了放线菌病。

5.2 实验室诊断

切开病牛包块,取出病灶内脓汁,做实验室诊断。具体方法是:切开包块取脓汁少许,用水稀释,可找出硫磺样颗粒,在水内洗净,置载玻片上加1滴15%氢氧化钾溶液,覆以盖玻片用力挤压,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辐射状菌丝的聚集物——菌芝,呈灰色、灰黄色、微棕色。制片经革兰氏染色后,可见其中心菌体呈紫色,周围辐射状菌丝红色,是革兰氏阳性菌。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诊断为放线菌,因此该病确诊为放线菌病。

6 发病机理

(1)放线菌病原体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寄生于动物口腔和上呼吸道中。因此只要粘膜或皮肤上有破损,便可以自行发生。当给牛饲喂带刺的饲料,如禾本科植物的芒、大麦穗,谷糠等时,常使口腔粘膜损伤而感染。据观察,当将动物放牧于低湿地时,常见到本病的发生。

(2)病原体在动物机体的受伤组织中引起以慢性传染性肉芽肿为形式的炎症过程。在肉芽中心,可见含有放线状菌芝的化脓灶 (脓肿)。有时验证过程为单一的结缔组织显著增生的性质,而并不发生化脓。由于结缔组织增生,而发展成为肿瘤样赘生物——放线菌肿。当舌组织被侵害时常增长突破粘膜,而形成溃疡。

7 治疗

(1)病情较轻的病牛,针对硬结用外科手术切除,有瘘管形成的,连同瘘管彻底切除,切除后新创腔用碘酊纱布填塞,24~48h更换1次。伤口周围注射10%碘仿醚或2%鲁戈氏液,内服碘化钾,成年牛每天5~10g,犊牛每天2~4g,连服用2~4周。

(2)病牛经外科手术处理后,也可在创面周围点状注射青霉素200万单位和链霉素100万单位,每天1次,连用5d。

(3)重症者除对其进行外科手术外,同时静脉注射10%碘化钠,隔日1次。治疗过程及时观察,避免碘化钠中毒。

经采取上述综合治疗措施后,7头病牛逐渐康复。整村牛群不在发病,疫情得以有效控制。

8 总结

(1)为了防止本病的发生,牛圈要及时清扫、消毒。

(2)应避免在低湿地放牧,饮用山沟污水。避免采食针叶林,以免伤及口腔和皮肤。

(3)舍饲牛最好于饲喂前将干草、谷糠等浸软,避免刺伤口腔粘膜。

(4)合理饲养管理及遵守兽医卫生制度,特别是防止皮肤、粘膜发生损伤,有伤口时及时处理、治疗,在本病的预防上十分重要。

猜你喜欢
叶县放线菌硫磺
国际硫磺市场不断走低
国际硫磺市场仍然看涨
国际硫磺市场继续上行
河南舞钢市—叶县南部晶质石墨成矿条件及找矿前景
叶县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
“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健康扶贫专项行动走进叶县
极端环境放线菌TRM45306的鉴定及次生代谢产物分析
放线菌Streptomyces nojiriensis SCSIO m34-1吩嗪生物碱类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