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脑包虫病例诊治

2015-01-23 11:44龙浩洋
中国畜禽种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宁国市包虫病虫体

龙浩洋

(安徽省宁国市畜牧兽医局 242300)

羊脑包虫病例诊治

龙浩洋

(安徽省宁国市畜牧兽医局 242300)

羊脑包虫病在农村较为常见,乡村兽医和农户一般将其误称为 “羊耳风”或 “羊抽风”。基于剖析本病临床显症特点、剖解病理变化、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的基础上,探讨当前最有效的预防控制方案,应坚持 “以防为主”的总体方针,在治疗上采取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利于临床上对本病准确的诊断及高效防治。

1 病例显症特点

羊脑包虫病例临床症状典型特点表现为:初期饮食欲逐渐衰减,精神时好时坏,神情呆滞,口角流涎 (或带气泡白沫),磨牙,垂首塌耳,行走摇晃不稳,或作不自主转圈运动。羔羊发病多为急性型,常规检查体温升高 (超正常值1~2.5℃), 呼吸、 脉搏频数,多见间歇性神经症状发作,如角弓反张,回旋运动,不自主前冲或后退,兴奋性增强,直觉敏感,易惊恐,运动失衡,容易摔倒,少数病例表现四肢麻痹及共济失调 (二便失禁)。

2 剖解病理

剖解本病病死畜尸,症见典型的脑膜炎症状,说明本病重点危害脑神经组织,引起神经中枢调节紊乱及基础生理代谢失衡;脑炎病变明显,还可见六钩蚴在脑膜中移行时留下的弯曲伤痕;慢性病例可见脑、脊髓的不同部位有1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囊状多头蚴;在病变或虫体相接的颅骨处,骨质松软、变薄、甚至穿孔,致使局部头部皮肤表面凸起,病灶周围脑组织或较远的部位有炎性反应,有时可见萎缩变性和钙化的多头蚴。

3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致病原为 “多头蚴 (多头绦虫的幼虫)”,其寄生于患羊的脑或脊髓引起炎性病变。多头绦虫的自然宿主包括人和犬、狼、狐等其它动物(终末宿主),主要寄生于小肠段,孕节片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节片与虫卵散布于外界环境,污染饲草料、饮水等,被羊只 (中间宿主)食入而引起发病。

本病呈常年发病,但以初春季节较为高发;犬类是本病病原虫主要的自然宿主 (终末宿主),流浪犬只盛行、犬粪随意排放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最易引发本病;最易感对象是2岁以下幼龄羊,其次是成年羊和绵羊,牛也表现一定的易感性;在有病史的地区很难根治,常因直接或间接性感染引起羊只发病。

4 诊断要点

结合上述显症特点,最典型的是“不自主转圈运动”,以及剖解特征性病理变化即可做出诊断。

5 综合防治

5.1 预防措施

(1)消灭传染源,禁止犬、猫等动物进入羊场内,羊场应禁养犬类动物,并要尽可能防止羊场附近有流浪犬排粪便污染自然环境;本病致死病例 (包括剖解脏器、组织等)应作焚烧、深埋、消毒等无害化处理措施,避免再循环传播本病。

(2)切断传播途径,羊场内外环境要高度重视对犬只实施圈养 (拴养),农村适度规模养殖习惯用带犬牧羊,这是有极大疫病传播风险的,应当尽量予以纠正,同时应对犬粪妥善处理,收集到统一地点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给犬只食用本病患羊的脑组织、内脏等,也容易留下疫病安全隐患,应坚决避免之。

(3)保护易感群,尤其是2岁以下的羊群要主动进行驱虫,一般以每年2月、7月、12月下旬分别驱虫1次,预防效果最佳,推荐使用 “吡喹酮”按800~100mg/kg体重应用。

(4)本病病史区 (场)应严格实施 “全进全出”制,待处理完最后一只羊后,彻底清扫、冲洗羊舍,粪污、垫料等可能被污染有机物严格按规定执行焚烧、腐熟、掩埋、消毒等无害化处理措施,最大化消灭疫源,并坚持30d以上的休养期,再入住下一批次商品羊,以降低本病再感染风险。

5.2 治疗方法

本病原则上应以防为主,落实各个传染环节的有效预防措施以减少发病。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摘除原虫寄生体,但对兽医的技术水平有一定难度要求,手术过程中消毒不严,创口感染,脑组织损伤致出血、感染等,容易导致预后不良。因此,本病目前较为妥善的治疗方法为:口服药物治疗。对虫体寄生于后脑、脑深部的虫体不宜采用手术摘除,以 “吡喹酮”口服治疗较好,按80~100mg/kg体重用药,绝水绝食半天后,拌料会饮水添加,必要时加入芳香剂、糖等改善拌药水食风味,确保患羊摄入足量药饵。1剂/d,连服3d,综合治愈率70~80%。

龙浩洋 (1978.11-),男,安徽省宁国市人,本科,畜牧师,主要从事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猜你喜欢
宁国市包虫病虫体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如何选购冬虫夏草
儿童阑尾蛲虫感染病理诊断1例
青海 打赢包虫病防治攻坚战
包虫病科普课堂:认识它 预防它 根除它
宁国市中溪镇森林长廊规划与建设技术初探
包虫病为害一方盼“国家队”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