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肉鸭生态养殖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

2015-01-23 11:44陈岩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350013
中国畜禽种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养鸭福建省饲料

陈岩锋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350013)

优质肉鸭生态养殖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

陈岩锋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350013)

随着肉鸭饲养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重,发展生态养殖是养鸭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农村优质肉鸭适合的生态养殖模式,介绍肉鸭采用环境友好型系列饲料、网床饲养和采用湿帘降温等新型环境保护型禽舍新设施的应用,采用粪便资源化处理技术及处理肉鸭排泄物保护生态环境等技术措施;总结生态养殖技术在肉鸭产业化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肉鸭;生态养殖;关键技术;产业化

我国养鸭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500年,我国就有大群养鸭、食用鸭肉和鸭蛋的记载[1]。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养鸭业迅速发展,近年来,鸭肉市场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国内养鸭业得到快速发展,FAO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鸭存栏7.71亿只,占世界存栏量的65.73%,出栏20.21亿只,占世界出栏量的76.64%,生产鸭肉265.81万吨,占世界鸭肉总产量的69.12%[2]。

1 鸭生态养殖的意义

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扩大,带来的畜牧业环境污染和产品污染加剧,生态与环境问题逐步显现。在全社会生态意识日益增强,关注环保、关注食品安全并将 “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未来发展的基本国策的背景下,我国有关专家于1995年提出生态养殖的概念。所谓畜禽生态养殖是指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组织、调整和管理畜禽生产,以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畜禽养殖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形式[3,4]。

生态养鸭作为实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可以延长食物链,增加营养层次,促进生态系统中资源和能量的有效利用,解决适度规模的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其目标一是能通过生物链再生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能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危害,达到无公害、生产质量安全规定的要求。

发展鸭生态养殖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 福建省优质肉鸭生态养殖的发展模式

福建省在养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域、地理资源等优势,是我国鸭业生产大省。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福建省鸭存栏量达4491.73万只,出栏量达10792.72万只[5]。福建省是优质肉鸭—番鸭、半番鸭的主产区,半番鸭 (骡鸭)生产是福建省肉鸭生产强项,约占全省肉鸭生产量的一半,年出栏约5000万只,供苗量达到1亿只以上销往全国各地,半番鸭是属间远缘杂交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表现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鲜美、瘦肉率高不油腻,而且体质健壮、抗病力强、性情安静等特点,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世界养鸭业中将继北京鸭、番鸭成为世界第三大类型肉鸭,也是水禽肥肝生产的理想素材。福建省农科院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白羽半番鸭的选育和研究,已培育出大、中、小型白羽半番鸭母本专门化品系,提供各种产业化生产需求,白羽半番鸭屠体洁白美观,克服了传统黑麻羽半番鸭屠宰后胴体留下的黑羽根,深受市场欢迎,为肉鸭生产走上高效优质的可持续产业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优质种源基础。

但是福建省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地区,山地丘陵占了全省土地面积80%以上,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032hm2,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饲料粮食多从省外调入,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随着畜牧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下降和生态破坏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为此,发展生态养殖,节约土地资源,综合改善环境,实现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是实行福建省养鸭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鸭生态养殖的模式很多,根据其特征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种养结合模式

如稻田养鸭 (稻鸭共育)、果园养鸭、林下养鸭等。主要通过稻田、林果园的作物种植与养鸭结合,让鸭寻食杂草和虫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饲料,并利用鸭粪便还地,改良土壤和提高肥力,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减少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保持稻田、林果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此种传统的生态养殖模式生产上不可能规模化。

2.2 鱼鸭混养模式

鱼鸭混养一般以池塘水面养鸭,水体养鱼为主。鱼池为鸭提供清洁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天然饲料,并提供活动场所,利于增强鸭的体质,鸭粪可为鱼类提供上等饵料,或成为浮游生物的营养源,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天然饵料。鸭在水中活动有增氧和改善水质的作用,鸭的觅食可吃掉鱼的敌害生物和病原体,有防治鱼病的作用;另一方面鸭粪和残饵为池塘提供肥源,塘泥还田又为鱼、鸭青饲料的生长提供肥源。但鱼鸭混养模式同样不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2.3 生物发酵床养鸭模式

发酵床养殖技术起源于日本和巴西的自然养猪法,主要是将锯末、稻壳等材料接种生物菌种后堆积发酵后用做垫料,使粪污分解产生的臭味物质转化为菌体固定下来,达到降低养殖舍内有害气体浓度、减少养殖污染排放的目的[6]。发酵床养鸭技术是在养猪、养鸡使用发酵床以后衍生的一种产品技术,但该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菌种发酵效果难以控制、易受环境影响以及垫料维护用工成本大等问题。

2.4 旱养模式结合粪污无害化处理与再生利用

网上饲养是近年来逐步探索成功的肉鸭饲养新技术,与放牧和地面平养相比,肉鸭网养具有省工、易管理、不受季节限制、肉鸭生长快、发病少、饲料转化率高等优点,虽然网上平养建造成本比传统的地面平养高,但通过减少疾病发生和提高生产性能所获得的收益能够很好地支付这一附加的成本,在广大农村极具推广价值。但仅为网床平养、笼养等旱养模式,还不能算是生态养殖,必须结合其粪便等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与再生利用,以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才能归入生态养殖的范畴。

沼气工程是畜禽粪便资源化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粪便等有机物通过在沼气池厌氧环境中微生物分解转化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等再生资源,利用其沼液、沼渣有的用于养殖鱼、蚯蚓、用蚯蚓作动物饲料,沼液、沼渣还用于种植果、草等,建立畜禽养殖与种植资源综合利用生态链。

福建省规模化养鸭企业迄今创立的肉鸭生态养殖模式主要以网上平养结合干清粪技术,清理出的粪渣进行堆肥处理制成有机肥,或以沼气为纽带的网床平养旱养模式,通过建立沼气池,回收沼气做燃料、沼渣做肥料可用于种植农作物,以达到粪便等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与再生利用。

3 肉鸭生态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

3.1 环境友好型系列饲料的研究

从肉鸭营养等角度,研究环保型饲料,减少粪尿的排放量,减少排泄物中氮、磷的排出量的营养调控技术。采用理想氨基酸平衡模式配制低蛋白日粮以降低氮排泄量,添加植酸酶可以提高植酸磷的利用率,降低日粮中无机磷的添加量,使磷的排放减少20~50%。

微生态制剂又称益生素,它能在肠道中繁殖,改善肠胃微生态环境,调整肠道菌群格局,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减少氨和其他腐败物质的生成,降低H2S、NH3和粪臭素等物质的排放量。通过使用微生态制剂,有利于维护和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肉鸭的健康生长。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作为一种绿色饲料添加剂,可解决抗生素和化学药物、饲料添加剂所造成的污染环境、药物残留危害食品安全等问题。使用沸石和膨润土、海泡石、硅藻土等硅酸盐添加到饲料中或作为载体用于矿物质饲料添加剂或撒于粪便及畜舍地面上,可起到降低舍内氨浓度的作用。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盐可降低微量元素的添加量,相应减少排出量,减少环境污染。

3.2 旱养方式饲养新技术的研究

为防止鸭粪便对环境、水质造成污染,减少疾病传播,建立网上平养、笼养等旱养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使鸭能够与粪便脱离接触,从而使鸭免除病原菌及毒素等的危害,保持鸭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还能解决垫料紧缺的一种针对性措施。研究表明,网床养鸭可以提高肉鸭增重率、出栏重和饲料转化率,还可以改善养鸭环境卫生,降低发病率,提高成活率和产品质量,经济效益也有显著的增加。

采用分段分区、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并根据肉鸭品种、饲养方式、季节及肉鸭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特点,采用适宜的温度、湿度、饲养密度、营养水平、光照、通风等符合肉鸭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实行干清粪技术,粪便干湿分离,减少污染物的数量,从而降低污水的处理难度和处理成本。

通过采用综合防疫及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减少药物使用,降低药物在肉鸭体内的残留,提倡健康养殖,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

3.3 沼气化处理技术的研究

沼气化处理技术采用现代生物发酵工程技术,以肉鸭废弃物为原料,配以多功能发酵菌,通过厌氧发酵和连续池式发酵,使养殖废弃物通过有益微生物的处理,经过除臭、腐熟、脱水等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转变成沼气和活性生物有机肥,使之无害化、资源化。

3.4 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

采用生物和化学的方法研究污水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模式就是利用微生物将粪尿中的有机物分解,使不稳定的复杂的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或合成微生物体,达到处理粪尿、污水,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生化处理模式,从采用的工艺技术来看,有厌氧处理、好氧处理、厌氧+好氧处理等。生化处理具有占地少,适应性广,但投资大、能耗高、运转费用高。

3.5 新型环境保护型禽舍的研究

研究采用新型的环境保护型的禽舍,集约化养鸭场采用湿帘降温技术,使用风机纵向通风并结合湿帘方式,通过供水系统将水送到湿帘顶部,从而将湿帘表面湿润,当空气通过潮湿的湿帘时,水与空气充分接触,使空气的温度降低,达到降温的目的。

环境安全型禽舍能有效隔离和控制疫病,为易于防疫,环境安全型禽舍必须实施笼养或网床养殖,其核心是封闭型禽舍,空间电场防疫技术,进、排气微生物精净化系统。禽舍改进工艺,禽舍合理的保温、光照、通风系统、地面的结构、雨污分流等。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对产生污染的环节实行全程控制。

3.6 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

利用粪便、垫草等养殖业的有机废弃物饲养蚯蚓,再以蚯蚓饲养畜禽,这一科学的生态平衡系统的实施,既能降低这些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能产生高效的有机肥,还能生产优良的动物蛋白,同时蚯蚓本身也是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传统中药材,因此其在整个畜牧业生产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蝇蛆和蚯蚓等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动物所需要的各种天然氨基酸和生长激素。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早就运用人工养殖蝇蛆和蚯蚓处理养殖场的粪便和城市垃圾,再以蝇蛆和蚯蚓代替精饲料,利用蝇蛆和蚯蚓天然的生长激素、抗生素等来饲养经济动物[3]。

藻类能将畜禽粪便中的氨转化为蛋白质,利用经济藻类对鸭粪厌氧废液进行深度净化处理,去除废液中残留的氨、氮、磷等污染物质,避免废液直接排放污染环境,特别是应用固定藻膜净化处理废液,具有处理成本低、能耗少、处理效果稳定良好,生产出的经济藻类易于回收利用,不会造成新的污染等优点。

4 生态养殖技术在肉鸭产业化推广中应用

福建省养鸭曾经一度以小规模家庭饲养为主,饲养条件粗犷,但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逐渐由过去的以放牧为主的千家万户分散饲养过渡到以规模化企业、适度规模专业化和农户分散饲养等并举的方式。近几年来在福建省优质肉鸭种业创新工程项目的实施下,构建了从优质肉鸭种苗繁育-环境友好型饲料—网床旱养—健康养殖—屠宰加工—循环利用—生态保护的生态养殖产业链,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充分发挥华龙饲料集团、养鸭龙头企业牵动力大、辐射带动面广的特点,实行 “公司+基地+养殖户”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如:福建省华融禽业有限公司是省内集樱桃谷种鸭繁育、鸭苗孵化、社会养殖、肉鸭屠宰、冷冻储藏、饲料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漳州昌龙农牧有限公司是集种鸭繁育孵化、饲料生产、商品鸭养殖、鸭苗销售、成鸭屠宰加工销售、有机肥生产等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企业;福建省建瓯市盛洲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绿藻饲料研发与生产,开展绿藻鸭生态养殖;以华龙饲料集团公司生产环境友好型优质肉鸭系列配合饲料;由漳州昌龙农牧有限公司牵头建立的优质肉鸭生态养殖推广平台—龙海鑫昌农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优质肉鸭养殖全过程实施了旱养技术、干清粪技术、生物发酵有机肥生产技术、粪污厌氧消化技术及沼气利用技术等,并利用生物技术对鸭粪便进行除臭灭菌、生化发酵、降解转化物料中的有害污染物,加工成生物有机肥。

通过在福建省推广优质肉鸭生态养殖模式,创新生态养殖方法,打造优质肉鸭的规模化良种繁育基地,配套环境友好型专用系列饲料生产基地、肉鸭规模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粪污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工基地、规模化屠宰加工基地于一体的产业化基地,开展优质肉鸭现代化产业化工程建设,打造优质肉鸭品牌,保障食品安全,为社会提供优质畜产品。不仅可以实现畜牧业生产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同时也使养殖从业者感受到生态养殖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侯水生,黄苇,张林,等.我国养鸭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禽业导刊,2006,23(24):11-13.

[2]张岩.我国肉鸭产业发展与市场前景分析[J].水禽世界,2012(4):7-9.

[3]陈岩锋,谢喜平,等.我国畜禽生态养殖现状与发展对策[J].家畜生态学报,2008,29(5):110-112.

[4]陈岩锋,朱志明,陈冬金,等.鸭生态养殖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畜禽种业,2012,8(6):124-127.

[5]李昂,邓敏,等.福建省水禽业现状与发展思路[J].中国家禽,2008,30(24):6-10.

[6]黄保华,武彬,石天虹,等.发酵床养殖垫料粪污承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家禽科学,2010(8):6-9.

福建省鸭种业创新工程项目 (NO:2011FJZY-9)。

陈岩锋 (1963.2-),男,福建省福州市人,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禽遗传育种研究。

猜你喜欢
养鸭福建省饲料
四种青贮法 饲料新鲜又适口
原来饲料还可以这样玩!许愿斌用短短1年时间,开辟了饲料创业新赛道
粤海饲料
周三根:养鸭走上脱贫致富路
巧得妙方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永修贫困户养鸭铺就脱贫梦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