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后肠内营养的临床护理分析

2015-01-24 13:41席守茗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4期
关键词:大部腹腔镜营养

席守茗

(通化矿业集团总医院普外科,吉林 白山 134300)

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后肠内营养的临床护理分析

席守茗

(通化矿业集团总医院普外科,吉林 白山 134300)

目的 对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后肠内营养的临床护理进行研究。方法 对64例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患者进行探讨,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2例,通过不同护理措施护理后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措施展开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1.74 ±0.52)d、肛门排气时间为(3.71±0.54)d、住院时间为(18.02±3.02)d、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9.39%,同对照组患者的(2.71±0.42)d、(4.35±0.08)d、(22.16±5.17)d和34.39%相比,具有一定差异性,P<0.05。结论 个性化护理措施在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后肠内营养临床上具有显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肠内营养;临床护理

在胃部外科中,胃大部切除术为一种常见手术。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前,其消化功能已出现较大程度的障碍,实施手术治疗后,给患者个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术后应给以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但在实施场内营养支持过程中,不能忽视其出现的并发症,同时,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和支持营养治疗护理等[1]。为进一步了解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后肠内营养的临床护理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64例患者,其中,观察组32例,男19例,女13例;患者年龄为29~80岁,平均年龄(54.52±1.19)岁;患者病程为1~12年,平均病程(6.53±1.18)年;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95.32±22.16)min,患者平均出血量(150.62±91.04)mL;对照组32例,男20例,女12例;患者年龄为30~79岁,平均年龄(55.03±1.24)岁;患者病程为2~13年,平均病程(7.01±2.04)年;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96.38±21.03)min,患者平均出血量(151.03±90.07)mL。对本次研究选取患者的基本资料展开对比分析,P>0.05,可对比。

1.2方法

1.2.1肠内营养治疗方法:在麻醉起效后,通过轻柔的动作将鼻肠管和胃管插入胃中,注意方向,避免出现损伤现象。在重建消化道后,将鼻肠管放置在远端吻合口下方20 cm处,拔出导丝,进行固定,患者排气后将胃管拔出。根据患者体质量计算其身体所需热卡,术后分阶段通过输液泵向患者身体内输入生理盐水,并对患者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通过个性化护理措施进行护理。

1.2.2护理方法:①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临床护理措施护理,保障患者每日做2次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产生的相关并发症。对于需长期留置鼻肠管的患者,应注意保持鼻黏膜湿度,采用滴石蜡的方法避免患者鼻黏膜干燥。在场内营养支持过程中,对患者相关数据变化和症状表现等进行密切观察,并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保障患者病情稳定。②观察组患者通过个性化护理措施护理,如下:a.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肠内营养应注意的事项、意义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便于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b.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管道位置和通畅状况,在注入药片时应对其进行充分粉碎并进行溶解后注入,避免出现堵塞现象。c.在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应对其病情变化状况进行观察,有效防治并发症。d.护理人员对患者心理情绪变化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协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良好心态。

1.3观察指标[2]:对两组患者护理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出现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密切观察。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对两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展开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1.74±0.52)d,肛门排气时间为(3.71±0.54)d和住院时间为(18.02±3.02)d;对照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2.71±0.42)d,肛门排气时间为(4.35±0.08)d和住院时间为(22.16±5.17)d。对两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展开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的,P<0.05。

2.2对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展开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9.39%(3/32),其中,0例为低蛋白血症,占0.00%,1例为伤口感染,占3.13%,1例为腹泻,占3.13%,1例为腹胀,占3.13%;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4.39%(11/32),其中,3例为低蛋白血症,占9.39%,2例为伤口感染,占6.25%,2例为腹泻,占6.25%,4例为腹胀,占12.50%。对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展开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P<0.05。

3 讨 论

目前,普遍认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个性化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促使患者早日恢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维持肠道黏膜细胞正常结构和肠道固有菌群生长等,防止手术创伤和营养不良等应激导致的细菌移位[3]。同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促使患者恢复胃肠蠕动,防止肠黏膜萎缩,减轻腹胀,降低感染率等,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在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个性化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该种护理措施主要是根据患者具体状况,制定富含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降低患者治疗中出现并发症发生率[4]。同时,护理人员经常同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对治疗的看法和对护理工作的意见等,鼓励患者将内心意见和疑虑说出,协助患者了解肠内营养护理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等[5]。因此,在对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患者护理中个性化护理措施具有显著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患者中,通过个性化护理措施护理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出现并发症发生率均同通过常规临床护理措施护理患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P<0.05。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措施在对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患者护理中备受欢迎,改善患者预后。

[1] 张祝英.肠内营养在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早期应用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8):122-123.

[2] 刘宇.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后肠内营养的早期应用及临床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3):121-122.

[3] 唱荣艳,张青.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9,30(2):155-156.

[4] 黄俏莉,杨 宏.胃大部切除手术后行肠内营养患者的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8):103-104.

[5] 廖永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4):54-56.

R473.6

B

1671-8194(2015)34-0214-02

猜你喜欢
大部腹腔镜营养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营养Q&A
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
旋切器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控制与处理
春天最好的“营养菜”
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