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2015-01-26 10:26周维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35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

周维

[摘要] 目的 探讨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本科收治的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将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治疗,成功率100%。经治疗后,所有患者中出现并发症4例(8.33%)。所有患者均无失访现象,与随访半年比较,随访1年患者的PF、RP、RE得分均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较好,且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

[中图分类号] R73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2(b)-0015-03

颅内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作为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的疾病,目前临床多采用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技术对其进行干预[1-2],然而由于部分动脉瘤位置较深,给手术带来较大难度,本科自2009年以来将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观察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3年3月本科收治的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MRI查体发现,再经头颅CTA、MRA确诊,在排除其他颅脑疾患基础上,告知其研究内容,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所有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32~70岁,平均(47.2±2.5)岁;动脉瘤发病情况:单发动脉瘤者41例,双发者4例,3发者3例;临床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42例,动眼神经麻痹、眼球活动受限者3例,无明显首发症状者3例;动脉瘤位置:交通支动脉瘤35例,其中后交通支20例,前交通支1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0例,大脑前动脉动脉瘤1例,其他部位2例。

1.2 治疗措施

在全身麻醉下,予以患者全身肝素化,采用数字减影机,以Seldinger穿刺技术进行股动脉置鞘,根据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情况,观察脑血液循环状况,以便清晰了解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及形状等,利于栓塞方案的制订,后经动脉鞘向患者的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内,置入6F导引导管,在微导丝的导引下将不同类型的微导管前端送入动脉瘤腔内,根据前述的检测结果,选择适宜的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和机械可脱性微弹簧圈[3-4],运用相应的操作系统实施栓塞,对于巨大动脉瘤或宽颈动脉瘤,可选用适宜的辅助技术,在栓塞过程中及栓塞后进行反复造影,以观察栓塞程度及效果,并于术中定时补充肝素,术后肝素化缓解后,拔出动脉鞘进行加压包扎。

1.3 随访情况

术后对其进行随访观察1年,每6个月1次,主要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进行,采用健康测量量表(SF-36)进行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的评定。根据量表中各条目不同的权重,计算每个维度中各条目积分之和,得到8个维度的积分,再将积分转换为0~100的终得分,各维度终得分和综合评分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所有48例患者中58枚动脉瘤均成功行介入治疗,其中完全致密栓塞者43枚,动脉瘤体栓塞90%~95%者15枚,栓塞后行脑血管造影均显示动脉瘤填塞效果满意,成功率为100%。经治疗后,所有患者中出现并发症4例(8.33%),均为脑血管痉挛,经对症予以推注罂粟碱30 mg后,症状缓解。

2.2 随访生活质量评定

所有患者均无失访现象,与随访半年比较,随访1年患者的PF、RP、RE得分均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随访期间生活质量的比较(分,x±s)

与随访半年比较,*P<0.01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因其极易破裂出血危及生命而被称之为人体的“定时炸弹”,已有相关统计学数据显示,本病的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脑出血,已高达6/10万~29/10万,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诱因之一[5],由于其常出现破裂出血、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故而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本病的关键所在,但是就现今的临床治疗措施而言,内科保守治疗仅适用于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主要包括控制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紧张等来控制容易导致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6],但仍需定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其大小与发展情况,而外科手术属于一种侵入性,且较为复杂的操作手段,具一定的风险,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而言,耐受性较差[7],而血管内治疗措施,则是基于脑血管造影,在血管内插入微细导管通过向导管内灌注栓塞材料进行的微创手术治疗[8],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术已成为本病治疗中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其适应证多为患者属于破裂的急性出血期,一旦确诊即刻行栓塞治疗或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老年尤其是75岁以上的患者以及出血后的危重患者等不能耐受手术者;巨大动脉瘤者,以致手术夹毕较为困难者;复发患者等[9-11],对上述多采用Neuroform支架技术和Remodeling辅助技术。对于治疗时机而言,应越早治疗,一经确诊则即刻行栓塞治疗,主要由于早期血管内操作相对较为简单,随着出血时间延长,其并发症发生率亦呈增加趋势,相关研究提出,第一次出血后的48 h之内,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概率为10.0%,而此时死亡率为5.3%,若拖延一周则死亡率升高至10.0%[12]。本研究中即确诊后立即行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显示,所有48例患者中58枚动脉瘤,均成功行介入治疗,其中完全致密栓塞者43枚,动脉瘤体栓塞90%~95%者15枚,成功率100%。经治疗后,所有患者中出现并发症4例(8.33%),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已从既往躯体健康渐次转向身心健康,更多关注生活质量,本研究中引入信度与效度均较佳的SF-36量表,以期探索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无失访现象,与随访半年比较,随访1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PF、RP、RE得分均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综上所述,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较好,且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苑来生.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5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343-344.

[2] 赵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5):463.

[3] 潘文,徐振锋,吴金棉.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癖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2):2043-2044.

[4] 张天,工建红,郭富强,等.水解、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对比观察[J].四川医学,2009,30(4):586-588.

[5] 朱培欣,卢占兴,夏国强,等.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J].当代医学,2010,16(5):6-8.

[6] 王成谋,叶飞,郑永强,等.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32(5):933-936.

[7] 房正华,方耀春,马宝林,等.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96例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 15(12):744-745.

[8] 武中成,徐宁,刘海玉,等.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12例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复发的临床分析及处理[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5):1371-1372.

[9] 杨松,肖泉,李林,等.电解可脱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探讨[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4,13(3):296-297.

[10] 邓志刚,何毅,纪涛,等.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预后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 17(9):46-47.

[11] 程华.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5):18-19,22.

[12] 曾博,鲁祥和,李则群,等.影响高分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2, 41(7):45-48.

(收稿日期:2014-08-20 本文编辑:李亚聪)

猜你喜欢
颅内动脉瘤栓塞
胫骨平台骨折并发肺脂肪栓塞综合征一例
基于认知-信念-行为导向性护理干预在脑动脉瘤栓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动脉瘤栓塞手术液固两相流数值模拟分析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护理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在颅内动脉瘤介入
颅内动脉瘤急诊手术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