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医德教育思想

2015-01-26 17:15曹变玲,李亚军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医德教育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的医德教育思想*

曹变玲,李亚军

(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咸阳712046,153962831@qq.com)

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2JZ079);陕西高等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中医药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2011JZ064)

摘要〔〕 《黄帝内经》,缘起于德,在传道授业方面,其倡导医者应匪人勿教,择人而授,高风亮节,开放不狭隘;在职业追求方面,其倡导医者应博采勤求,深得医道,志于上工,为天下师;在职业操守方面,其倡导医者应珍视生命,以不病调病,一丝不苟,大医风范;在职业信仰方面,其倡导医者应法于往古,验于来今,坚信科学,反对迷信;《黄帝内经》倡导医术要精湛、医德要高尚的职业理念,影响深远,成为后世医德思想生发的渊源,对当今高素质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黄帝内经》;《灵枢经》;医德教育;医学伦理

通讯作者,E-mail:yunqi623@sina.com

中图分类号〔〕R-052〔

收稿日期〔2015-02-02〕

Discussion on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in Inner Canon of Huangdi

CAOBianling,LIYajun

(InstituteofChineseMedicalCultureHeritageandDevelopment,Shaanx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Xianyang

712046,China,E-mail:153962831@qq.com)

Abstract:TheInner Canon of Huangdi originated from moral. In the aspect of knowledge, it advocatesthat the doctor should not teach bandits, selecting and teaching, upright character, open but not narrow; In terms of career pursuit, it advocatesthat the doctor should adopt and frequently ask, work hard and to be a good doctor; In the aspect of ethics, it advocatesthatdoctor should cherish life, be meticulous;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belief, it advocatesthatdoctor should learn from the ancient, firmly believe that science, opposing superstition; TheInner Canon of Huangdi advocate consummate medical skillthe noble medical ethics, with far-reaching influence, become the origin of Chinese medical ethics thought germinal, future generations of today′s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a very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Inner Canon of Huangdi; Lingshu Jing;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Medical Ethics

在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医学就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辉煌成就之中凝结着我国古代医家的高尚情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即“仁者爱人”精神。作为我国现存最早、至今地位最高的中医经典理论巨著,《黄帝内经》[1]具有博大精深的、逾越时空的医德教育价值。然而《黄帝内经》是一部汇编性质的医书,其医德内容散见、交织在各论之中,现将《黄帝内经》中的医德思想及其指导建议,提纲挈领,归纳如下,以供研讨。

1入道行医,济世救人,《黄帝内经》,缘起于德

《黄帝内经》“光乎哉道!明乎哉论!”(《天元纪大论》),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对于《黄帝内经》的缘起做了明了的阐述,其曰:“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瘥,国家代有。将欲敛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观于此,“上以治民,下以治身”的医学始祖岐黄,至教深仁,论作《黄帝内经》“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其目的在于“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天元纪大论》)纵观《黄帝内经》,其俨然一部医学伦理学教材,对医学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的道德问题都做了深刻的论述。

2匪人勿教,择人而授,高风亮节,开放不隘

整部《黄帝内经》强调,医生要有高尚的医德,认为医生必须是能为大众服务,有仁爱之心,同时有志于钻研医道,使之“可传后世而无患”的人。这就对传道授业之培养医生提出了明确原则。

2.1匪人勿教

医道被誉之鸿宝,精光之道,大圣之业,“非其人勿教,得其人乃传”才是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的正确态度,若“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则“传非其人”,乃“漫泄天宝。”(《气交变大论》)故传医道、授医业,首先要从品德方面对学医者进行选择,认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金匮真言论》),强调“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官能》),“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三部九候论》)否则,传非其人,授于情狎守及寄求名利者,于道于人,都是极其严重的后果。为医者应恪守医道,“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灵枢经·终始》)[2]

2.2择人而授

因材施教,各成其才,是传道授业的重要思想,也是体现医道与医德相互关联的重要形式。“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解精微论》),即言师所自授,用可十全,然传所教习,未能如此。既然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则何以知其可传?王冰注曰:“心合精微,则深知通变,随其所能而与之,是谓得师资教授之道也。”《灵枢经·官能》也做出了明确解答: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由是则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否则“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因此,教授有方,引导有效,是择人而授的重要指归之一。

2.3开放不隘

传统中医向来崇尚人心向学、著述立说,对于发蒙解惑、提携后学之为师者,应尽心竭力地传授,倾己所有,一心栽培,尽显大医传道授业、甘为人梯的崇高品德,然而“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鉴于此,《六节藏象论》对传道授业之师德提出来基本要求:“宣扬旨要,启所未闻,解疑惑者之心,开蒙昧者之耳,令其晓达,咸使深明。”弟子“愿卒闻之”“请遂闻之”,为师者就应“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气穴论篇》),一一地给予详细讲解,更令医道,“以传保焉”。(《灵兰秘典论》)

3博采勤求,深得医道,志于上工,为天下师

《黄帝内经》自问世之日起,即被尊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史崧深得《灵枢经》之旨,其在《灵枢经·叙》中说:“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世业,杀人尤毒于梃刃。”《灵枢经》要求医者必须笃志勤学,博采勤求,深得医道,不可一知半解。实际上要想使百姓无病,医者必须争当“上工”,因为只有“上工”方可“治未病”,达到医疗精进的程度,正如《逆顺》篇所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相反“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至真要大论》)如果“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官针》)。无工之医胡乱用针,“其如刀剑之可以杀人”(《玉版》),故为医不能不“慎之慎之”。

一个高明的医生理应勤求博采,深得医道,为天下师表。《灵枢经·禁服》篇雷公曰:“愿为下材者,勿满而约之。”黄帝不以为然,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下等才识的医工,不等到知识积累得很多,就对它们进行归纳,而没有等到知识积累到一定的丰富程度就对它们进行归纳,那只能做一个普通的医生,而不能成为天下医生的师表。“言不可治者,不得其术也。”(《灵枢·九针十二原》)对此,药王孙思邈深得宏旨,其在《大医精诚》大声疾呼道:“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其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这不啻给当时及后世的业医者一声棒喝。

4珍视生命,不病调病,一丝不苟,大医风范

《宝命全形论》认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命之贵,一失不可复得,医生的诊断治疗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安危,所以医者在诊治中应珍视生命,一丝不苟,绝不可粗枝大叶或敷衍塞责,[3]必须精心专一,目绝妄视,静志观病人,“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平人气象论》)

医者诊法仪态,要有大医风范,《方盛衰论》云:“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道甚明察,故能长久。”这里明确指出行医必须举止庄重,怀着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去从事诊疗工作,不但要“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金匮真言论》),注意个性、体质以及地域气候的各异;还应要坚持因人、因地、因时、因病制宜的整体诊治原则,反对千篇一律忽视个体特征的教条主义方法。[4]为了避免医者由于“精神不专,志意不理”,马马虎虎造成各种失误,《徵四失论》中列举了医者的四种失误:“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也;受师不卒,妄作杂术,缪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不失贫富贵贱之居,坐之厚薄,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为自明,此治之三失也;诊病不问其始……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可见,这些失误都是由于学识浅薄,医术不精而又喜欢谋功的不良品德和草率行为所造成的,这种“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至真要大论》)的现象会造成“言热未已,寒病复始”的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医者省疾问病要至意深心,详查形侯,纤毫勿失,处判汤药,无得参差。遇到急症也要临时不惑,不得于性命之上,草率从事,严重影响医疗质量的提高。[5]作为一个真正珍重人命价值的医生,必须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做到“比类奇恒从容知之”(《疏五过论》),“可玩往来,乃施于人”(《宝命全形论》),用药上做到“适其所至”“各司其属”,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5法于往古,验于来今,坚信科学,反对迷信

《黄帝内经》认为,“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痾”(《刺法论》),即人之疾病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受特定地理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其中反复强调从事医学的人们,必须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并应以朴素的唯物论认识疾病,指导医疗实践,反对迷信鬼神。《贼风》篇指出:“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歧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这里明确说明疾病是由于邪气侵犯,血气内乱而发生的,决非鬼神作祟。《宝命全形论》指出:“道无鬼神,独来独往。”因此“凡治病必察其上下,适其脉侯,观其志意,与其病能。拘于鬼神者,不可以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以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也”(《五藏别论》)。

另外,《八正神明论》指出中医学其科学性在于法于往古,验于来今,因“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故称其有神效。中医学其科学性还在于知常达变,正如《六元正纪大论》在阐述六气十二变给人体带来病患时说,“病之常也”,决不能因其“应常不应卒”而予以否定。

6精湛医术,高尚医德,光前裕后,影响深远

《黄帝内经》医德之论以降,余绪不断,并在后世得到传承、生发和光大。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不仅批评当世读书人轻医重利的错误倾向,呼吁读书人“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且认为为医者应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坚持固守和突破相结合,不应“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更不应“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等敷衍了事为之。

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即作为良医,须是仁爱之士,故“其德能仁恕博爱”,又必聪明达理,故“其智能宣畅曲解,能知天地神只之次,能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逆顺之节”,还须廉洁淳良,故其能“原疾疹之轻重而量药剂之多少,贯微达幽,不失细小。”

唐代药王孙思邈倡导“德术并重”的医学伦理观,《大医精诚》是其论述医德规范的旷世名文,指出作为一名医生应当做到“精”“诚”二字,“精”即医术要精湛,“诚”即医德要高尚,并从“心”“体”“法”三方面阐述了欲为“苍生大医”的道理和做法。另外,孙思邈在《大医习业》中指出,具备高尚的医德,不仅要读五经知“仁义之道”,还应读《内经》知“慈悲喜舍之德”。

古往今来,挞伐庸医不学无术、妄投试药、欺诈病人等等的陋行事例不一而足,反之,弘扬医德正能量的杏苑之作亦为数不少,如“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论,鼓励医者应将经世与济民相统一,研讨医学以提高医术,切实努力为济民之事;又如医家“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则标明医之神良的真谛尽于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7《黄帝内经》中医德思想在当今的意义、作用

《黄帝内经》对医德的论述极为全面、深刻,其把医与德有机地融为一体,尤其符合医学伦理学的内在要求,对后世的医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医学实践是一种德性实践,[6]为弘扬、践行《黄帝内经》中医德理念,2009年6月19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联合举办首届“国医大师”表彰座谈会,30位“国医大师”均为我国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名医名家。继往开来,2014年10月30日,三部门又联合召开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授予全国30位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名医大家“国医大师”荣誉称号。“国医大师”作为《黄帝内经》中“上工”之典范,其高规格的授予目的在于学习弘扬国医大师的精神风范,一要弘扬“国医大师”献身中医、兼济苍生的高尚情怀;二要弘扬“国医大师”古今贯通、妙手回春的精湛医术;三要弘扬“国医大师”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治学态度;四要弘扬“国医大师”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崇高品德。显然,这些正与《黄帝内经》中的医德思想深深契合。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天的医疗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医学伦理学及生命伦理学之规范,完善新时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就理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7.1充分认识《黄帝内经》中医德教育的重大意义

传统医德教育是医疗行业广大医务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树立中医药文化自觉、中医药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自强,确保中医药文化稳定与繁荣的具体举措,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要。医疗卫生工作者,担负着引领和示范的职责,必须带头践行《黄帝内经》中的医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全社会和谐文明的表率。

7.2高度重视《黄帝内经》中医德教育的必要价值

医德是中医药文化的一大特色,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道德资源,也是一种别有意味的历史资源、美学资源,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重要载体。医德教育体现出中医药文化基因在现代文明中的延续与发展,充分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力量,要用《黄帝内经》中的“德源资产”[7]来武装、引导、塑造、鼓舞现代的学医者、为医者。

8《黄帝内经》中医德思想的指导实践

挖掘与利用《黄帝内经》中的“德源资产”,发挥其现实指导价值,结合医德教育现状及各地实情,从微观层面来讲,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8.1在传道授业方面

在传道授业方面,开展师生双向选择及“传经送宝”活动。开展师生双向选择,即老师有权选拔优质生源,以待名师出高徒;学生有权报考名家高手,以待青胜于蓝。开展“传经送宝”活动,既要组织为医者“走出去”学习先进的医疗服务和管理经验,引发为医者对未来个人职业规划、职业精神的思考,更要“引进来”临床一线专家进行临床风险防范探讨及典型案例解析,帮助为医者构建与病人的和谐关系,化解医疗事故和降低医疗风险。

8.2在职业追求方面

在职业追求方面,进行全国医德标兵事迹宣讲活动,引导为医者争当楷模,如第四军医大学陈绍洋先进事迹宣讲团在全国开展的宣讲活动。陈绍洋生前是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从医30余年,七万例麻醉手术无一失误,其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4年4月,中共陕西省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向陈绍洋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并组织陈绍洋先进事迹宣讲团赴全国多地进行宣讲,深入医心。

8.3在职业操守方面

在职业操守方面,牢固树立“大医精诚”的理念,面向广大医学生探索性地开辟医德思想“第二课堂”。如陕西省每年组织陕西省中医临床医学生在药王故里铜川进行的医德思想专题培训教育,通过这种更直观、生动、具体的培训学习方式,使医学专业的新生力量在入职之初,接受“大医精诚”医德思想熏陶,领悟“行医德为本”的真谛,[8]树立精于医术、诚于服务的医疗行风。

8.4在职业信仰方面

在职业信仰方面,进行庄严宣誓,为医学科学矢志不渝。坚信医学科学理念,正确对待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差异与优劣,反对一味片面的攻击,深信古今医学传承、中外医学结合,为践行仁心仁术、尊重生命、精益求精的新时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学医者、为医者应有敬畏生命之心,要把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当作终生研修的大学问。

总之,《黄帝内经》中的医德思想在当今高素质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医德核心价值理念的理解,引发对医疗职业精神的思考,而且医德深厚修养下的医疗活动注定是一种德性实践、人性关怀。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陈秋铭.《黄帝内经》医德观探析[J].光明中医,2007,22(6):4-5.

[4]陈维进,李丹.试论医学人文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3):28.

[5]倪征.“医乃仁术”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J].医学与社会,2000,13(2):53-54.

[6]李恩昌,常运立.论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一[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1):14-17.

[7]李恩昌,徐玉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医学伦理学——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三[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3):289-293.

[8]刘娜.铜川举办首届医德思想专题培训班[EB/OL].(2014-06-06)[2015-01-29] .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4-06/06/content_11224943.htm.

〔修回日期2015-04-14〕

〔编辑吉鹏程〕

猜你喜欢
医德教育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高校医学生的医德教育简述
卫生类高职院校医德教育现状调查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