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色生香的食王国

2015-01-27 10:00木南
少年博览·初中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年糕饺子母亲

木南

活色生香的食王国

某日看到一个关于吃的调侃,意思是中国很多东西都和“吃”字沾上了边。不信你瞧:

谋生——糊口,工作——饭碗,受雇——混饭,混得好——吃得开,受人欢迎——吃香,没人理会——吃闭门羹,有苦难言——吃哑巴亏,嫉妒——吃醋,理解不透——囫囵吞枣,理解深刻——吃透精神,广泛流传——脍炙人口,做得辛苦——吃力,爱管闲事——吃饱了撑着……

乍一看觉得搞笑,仔细一想,又觉得这还真是咱国人的一个特色,把什么都和“吃”挂上勾,可见大家对“吃”的追求到了何种境界。有人觉得好笑,这显得多贪吃好吃啊。可笔者却觉得,这恰恰是中国人的特点,实在!即使再伟大的人,也得一天三餐不是?民以食为天,只有先解决了食,天才不会塌下来。

舌尖上的春节

顶着天的国人在美食的烹制上显得尤为上心。最明显的时刻当属每年的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最热闹的节日,也是母亲们最繁忙的时间,她们把厨房当成战场,把茶米油盐当作武器,煎、炒、炸、烩样样来,以便做出年里最丰盛也最美味的菜肴。在笔者的记忆中,每逢年前,母亲必然会坐在桌前,认真地写着什么,嘴里时不时地还会叨咕几句,不用看也能猜到,一定是在列年货清单了。鸡鸭鱼肉自然不会遗忘,时蔬鲜菜也要赶早买,茶酒油酱得补足,还有大人小孩都要吃的糖饵果品……等到白纸上渐渐地写满了字,母亲终于放下了笔,长长地伸个懒腰,准备后面的“征战”。

母亲不是一个人“战斗”,几乎家家户户的母亲们都会有这样一份清单。第二天,她们就携着家里老小,热热闹闹地上了街,走过一家又一家的店铺,小孩兴高采烈地跟在后面,时不时地从食品袋里掏几颗糖,几粒瓜子,嘴里吧唧吧唧,口袋里鼓鼓囊囊,那感觉简直快乐到了99分。有人会问,为啥不是满分?嘿,顶级的快乐,自然得等到大年三十,吃个肚滚圆了。

大年三十这天必然十分热闹,无论是漂泊的浪子,还是在外生根的亲人,都会赶在这天前返回家里来,吃个团团圆圆的饭,遇到事情赶不回来的,也难免会惆怅一番。在古代,人们认为年夜饭还有逐疫、驱邪、健身的作用。遇到英明的圣君,年三十这天也会特赦犯人们回家吃顿年夜饭,享受团圆和喜庆的幸福。

可是,年夜饭,顾名思义是晚上才开始的宴会,那么,漫漫长日,如何度过呢?自然还是用吃来打发啦。

在笔者的家乡,大年三十的早上是不能吃饭的,只有中午才能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母亲会提前好几天去菜场选一只母鸡。这鸡不能是养殖的,最好是农户们放在家散养的土鸡。个子也不能太小,看着都显得小气,也不能太大,肥腻腻的油水家里人可不爱喝。千辛万苦选好母鸡后,等到三十早晨放在陶罐里,加入备好的枸杞、香菇、红枣,小火慢慢地炖,差不多时间了,揭开瓦罐,撇去浮油,馋人的香味便传了出来。别急,还未到喝汤的时候,这喝鸡汤也是有讲究的,得分摊。

母亲依次排好碗筷,为家人分好鸡——主要劳动力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上学的孩子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的则要吃鸡骨头,能出人头地。等每个碗都满当当后,大家便可以享受美味的鸡汤了。

喝饱鸡汤,自然就等着晚上的年夜饭了。中国人凡事爱说个好彩头,即使是食物也不例外。在这一年里最重要的餐桌上,每一份食物都有着它独有的寓意。除了鸡鸭猪肉外,不能少了炒青菜,因为它表示“亲亲热热”;米圆子肉圆子要来一盘,吃了能“团团圆圆”;甜甜的杏仁糕,寓意“幸福来”;清清爽爽的豆腐汤,喝了能“全家福”;还有必不可少的粉丝锅仔,长长的粉丝象征着钱串子,每人吃上几口,来年肯定富足……你瞧,这么多菜色,还怕解不了馋虫吗?当然,爱吃鱼的朋友今天只能忍着了,谁让那美味的大鱼代表着“年年有余”呢。

吃得差不多时,母亲们就起身去了厨房,嘿嘿,主食来喽——还用问是啥?自然是热腾腾的饺子,甜蜜蜜的汤圆啦。这个得分别说一下,咱们中国地域实在广博,隔了一个山头,风俗就迥然不同。因此,饺子和汤圆虽属吉利物,但是吃的地域完全不同。

北方人除夕吃饺子,因为它的谐音有“更岁交子”的意思,而且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包饺子时有讲究,面皮要擀得薄,馅料要足,皮面要捏得紧,包时不能捏破,下锅不能煮烂。如果不小心把饺子弄破,也只能说“挣了”,忌讳说“烂”字和“破”字。当热乎乎白胖胖的饺子上桌后,把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淋上去,哇呜一口吞下去,那酸爽,那筋道,简直绝了。

要注意的是,有的人家在包饺子时,会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意思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遇到这种情况,咱们也只能小心嚼着,仔细看着,别把“好运”一口吞下肚里了。

北方饺子美味,南方的汤圆也不在话下。因为元宵有团圆之意,所以南方人也爱吃元宵。把元宵放进水锅里,等它沸腾漂浮起来,捞出来小心吹凉,轻轻一咬,甜馅儿就滑到了嘴里,还有那十分软糯的面团,滋味真是比蜜还甜。有的人家会吃年糕,因为年糕的谐音是“年年高”。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无论油炸、清蒸,还是和其他食物一起炒,都美味得很,自然也非常受欢迎。

吃完一桌有着象征意义的大菜后,全家人便开始守岁。以前,长辈不仅会给小孩发压岁钱,还会在深夜,把橘子、荔枝等水果放在孩子床头,这叫“压岁果”,希望孩子在年初一醒来看到水果,能惊喜起来,收获新春的快乐。怎么样,这行为,堪比圣诞老人吧。

如果美食宴会到这里就结束,那就太小看春节了。大年初一的早上,也是很有吃头的。

在安徽,大多数人新年的早晨自然是吃茶叶蛋了。茶叶蛋的做法有很多,笔者最爱的就是母亲的可乐茶叶蛋。每年的三十晚上,母亲就会在煮好的鸡蛋壳上敲出很多小缝,然后和茶叶放在锅里面,加入盐和酱油,以及我们最爱喝的可乐。等到第二天早晨,熬了一晚的茶叶蛋不仅茶香味更加浓郁,还有一点淡淡的可乐味道。早上起床就能吃到这样的鸡蛋,真是太好了。

也有的地方早晨会喝用年糕和珍珠般的小圆子做的甜汤,还有用豆芽、菠菜、年糕煮的面条,长辈们说,吃了甜汤和面条,就意味着新一年如意,长寿,节节高,免灾免难。在广东潮州,早晨则要吃米粉和萝卜干炸出来的“腐圆”,喝芡实、莲子等熬出来的“五果汤”,意思是生活甜美,源远流长。到了江浙一带,又换了吃法,得吃“春盘”,里面要有韭菜,象征着长寿、长长久久;芹菜,勤勤恳恳;春笋,象征步步高;还有胡萝卜,象征红红火火。吃了“春盘”,勤劳长久呢。

你看,单是早上,就有这么多花样,更别说后面的每一顿。这些香飘四溢的菜肴后面,无不体现着我们祖祖辈辈的朴实愿望,那就是更加努力,更加踏实,更加幸福,更加快乐。就像这团圆饭一样,世间还有什么能比一家人团坐在一起,谈笑风生来得更加快乐?

由这“食”里便可见,国人懂福,且惜福呐。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道席

春节是举国同庆的节日,这一天,除了我们汉族,少数民族的人们也在快乐地庆祝着,而他们的年夜饭习俗,你知道多少呢?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蒙古族——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壮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满族——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澄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后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余钱余粮。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对做得特别大,据说象征太阳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

景颇族——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藏族——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来的物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达斡尔族——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朝鲜族——他们的年夜饭丰常丰富,大大小小的盘子七八十个,有的人家甚至达上百个。其中占特殊位置的是“岁酒”和“德固”二种。“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多味中药材,是一种药酒。“德固”是一种汤饼,就是将大米面和好蒸熟后,捣成大黏团,再搓成椭圆形圆条,切成薄片,倒入鸡、野鸡、牛肉汤锅中,吃时再放些麻油或香油以及紫菜,味美可口。

猜你喜欢
年糕饺子母亲
幸运饺子
年糕
打年糕
饺子
年糕
给母亲的信
包饺子
为我代“盐”
包饺子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