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人称机制

2015-01-28 12:30山东师范大学250014
大众文艺 2015年16期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第二人称

张 驰(山东师范大学 250014)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遁世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留下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自叙的口吻,讲述了他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不愿早些回家而在纽约城游荡近两个昼夜的经历和情感波澜。霍尔顿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小说在叙事人称机制上的精妙设计,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合,成就了这部风靡全球的现代经典小说。

一、第一人称“我”

(一)第一人称与“内聚焦”

在《守望者》中,塞林格运用了内聚焦的人物视点。“内聚焦”,又称为“人物视点”。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进行叙事,主人公霍尔顿肩负起叙述者的责任,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容易体现人物的鲜明个性,读者也能产生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成长主人公自带的的亲历性、自叙传等特性,使得霍尔顿无疑具有绝对的言说权利。通篇都是霍尔顿以“我”的口吻自述他在纽约城的三天冒险历程。霍尔顿不像《少年维特之烦恼》中青年维特那般成熟与自制,塞林格完全解放了他的个性,甚至放任他的言行举止,形成了所谓的“霍尔顿式语体”,是青少年典型的话语方式——全称判断和夸张——反讽、戏谑、调侃——语言粗鄙化。青涩的语言充分体现了这个处在成长迷茫期的少年的思想不成熟、爱冲动、易走极端的特点。

(二)第一人称与隐含作者、叙述者

一部小说是由表层的叙述者与深层的叙事主体(隐含作者)合二为一的,在最终意义上,是由隐含作者所创造的。区分《守望者》的隐含作者和叙述者,可以划清叙事双层框架。叙事主体作为现实世界的人,遵循事实法则,亦即作家遵循写作法则对作品进行叙事的架构。塞林格依据成长小说的基本叙事结构,为读者呈现了变异化的“幼稚-受挫-不能释怀-成长夭折(拒绝成长)”这一小说表层框架。其下隐含的是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我”(霍尔顿)告诉“你”“我要给你讲故事”,第二部分呈现的是“我”怎样给“你”讲故事以及故事本身的发展,第三部分是“我”告诉“你”“我的故事讲完了”。隐含作者讲的是这三个部分(叙述时间),而叙述者霍尔顿讲的是“我的故事”(故事时间)。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中,由他自言他的游荡冒险是“荒唐”之举即可以理解为是叙述自我的视角,而中间的整个冒险故事则是追忆的经验自我的视角。

(三)第一人称与不可靠叙述

霍尔顿在“我的故事”中声称自己是最会撒谎的人,又是个色情狂。这明显是一种“不可靠叙述”。叙述者是小说家创造作品的第二自我,是人物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意志取向之类。这种叙述带有不可靠性。一方面,在涉及故事事实的状况下,有前后叙述不一致或与事实不相符的情况。霍尔顿虽然言语上封自己为最大色情狂和最会撒谎的人,但任何可以进行独立价值判断的读者都明白,小考尔菲德的这一发言是不可靠的。霍尔顿语体是手无缚鸡之力而又重感情的他只得借助青少年仅有的语言张扬和行为叛逆来对付这个虚假的社会的“武器”。另一方面,在涉及价值判断的情况下,以自我为中心的理解和评价也容易产生“不可靠叙述”。通晓事理的读者一定认识到霍尔顿对安多里尼先生的判断是错误的,这一点在他冷静下来之后似乎也有所反思。

二、第二人称的“你”

(一)第二人称的“你”是谁

小说开篇就由霍尔顿说明,“我”是在给“你”讲述“我”的故事,第二人称“你”的运用在文中的叙事地位并不次于“我”。

“你”在小说中的首要作用是在聆听霍尔顿详细讲述他的每一个动作、想法、遭遇、感受。主人公之所以愿意给“你”讲他的故事,可以猜想这个“你”并不是霍尔顿厌恶之极的“假模假式”的人,“你”是一个霍尔顿愿意倾诉衷肠的人,因此,“你”这一叙述接受者应该解释为一个可以站在霍尔顿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理解敏感的考尔菲德的每一次细微的神经颤动,并不像社会上其他“混账”一样谴责他、远离他,将他视为神经不正常的问题少年的有耐心和爱心的倾听者。

“你”的次要作用表现在霍尔顿借用了“你”来表现“我”的感受,相较运用第一人称“我”可以缩短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第二人称“你”的辅助添加,使得受叙者和叙述者的距离缩短至零,“你”就是“我”,“我”即是“你”,“我”虽然是在给“你”讲“我”的故事,其实暗中将“你”带入到“我”的生存情境,“你”无法逃脱其中,因为已经变成了“你”的故事,是“你”在纽约城里荒唐了三天,塞林格借此让受叙者真实体验了霍尔顿的境遇,观霍尔顿之观,思霍尔顿之思,言霍尔顿之言,行霍尔顿之行,这一精巧的手法将作品有关批判社会浮躁、虚伪的主题贯彻至深。

(二)第二人称与隐含读者

进一步理解“你”这一叙述接受者,就要将叙述接受者和隐含读者进行区分。伊瑟尔指出:隐含读者不是实际读者,而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预期设计和希望的读者,即隐含的接受者。它存在于作品之中,是艺术家凭借经验或者爱好,进行构想和预先设定的某种品格。并且,这一隐含读者业已介入创作活动,被预先设计在文艺作品中,成为隐含在作品结构中的重要成分。显然,“隐含读者”更符合作者的“理想”,是第二个作者,即作者自言自语时的聆听对象。在《守望者》中,第二人称“你”和接受美学所指的隐含读者并不完全相同。“你”这一角色是叙述者霍尔顿创造出来的,而隐含读者是塞林格所设想的理想读者,是作家希望的能够读懂这个双层文字游戏的人。

(三)第二人称与真实的读者

再深入理解“你”,又必须将叙述接受者和真实的读者进行辨别。真实的读者是你我他,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可能并不像霍尔顿所言的“你知道我的意思”一样能切身体会和主人公感同身受,同时也不真的像隐含读者一样能完美承载作家的写作意愿,真实的读者只是现实世界的你我他,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阅读理解状况,是无法与叙述接受者和隐含读者所持衡的。

结语

霍尔顿是个内心充满爱的好孩子,这位负责任的叙述者讲述他冒险故事的目的仅仅是表达他对孩子的喜爱、对纯真的崇拜、以及渴望守护社会的污泥中难得的珍贵的奢望。通过塞林格设计的了双层结构,霍尔顿不仅明确了“我”的存在,也表述了“你”的难得,这一层次分明的艺术空间的架构,为小说艺术提供了经典的示例,也为作品深刻主题的表达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1]刘世剑.小说叙事艺术.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2]张桂霞.《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者和隐含作者.洛阳大学学报,2004(3).

[3]高扬.《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的不确定性.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2(3).

[4](美)坎尼斯·斯拉文斯基著,史国强译.塞林格传.现代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第二人称
洞见塞林格——塞林格诞辰100周年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麦田里的守望者》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不赴“总统宴”的塞林格
汉英第二人称代词对比研究
“您”字小史
你和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