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神曲》与《红楼梦》的异同

2015-01-28 07:21杨雪瑾暨南大学广州510632
名作欣赏 2015年32期
关键词:但丁阿特神曲

⊙杨雪瑾[暨南大学,广州510632]

浅谈《神曲》与《红楼梦》的异同

⊙杨雪瑾[暨南大学,广州510632]

《神曲》作为欧洲文学史上的四大里程碑之一,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虽然在写作时间上相差四百余年,但在反映转型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创作背景、作品内容、语言形式、思想内涵等方面,两部作品都同中有异,存在诸多可比性。我们亦可以从中窥见中西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不同审美诉求。

《神曲》《红楼梦》文化异质

在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往往有优秀的、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巨著产生。《神曲》如此,《红楼梦》亦然。这两部作品在写作时间上相差四百余年,然而在反映转型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虽然一部作品是欧洲文学史上的四大里程碑之一,一部作品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但是这分属于东西方不同文化圈的两部作品却都体现出历史转折、社会动荡、思想激变、文化转型时期文学演进与发展所共同的轨迹。

一、创作背景:殊途同归的发愤著书

中世纪的欧洲战乱频繁,因此该时期亦有“黑暗时代”之称。但丁曾担任过佛罗伦萨执政官,但在出使罗马的时候遭到黑党驱逐,在流亡期间,他写下了《神曲》这部反映欧洲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的历史性巨著。所以恩格斯指出:“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红楼梦》也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转折时期。此时的中国,表面上在康乾盛世光辉的笼罩下一片歌舞升平,其实早已是强弩之末。曹雪芹出生于一个“百年望族”,曹家早年是诗礼之家、书香门第,故曹雪芹幼时能够接受到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加之其家道中落后的人生阅历,都为《红楼梦》的最终成书创造了条件。

从宏观上看,《神曲》与《红楼梦》两者皆创作于社会转型变革时期。政治上,意大利是新兴的市民阶级同封建贵族的斗争,中国则是农民阶级同封建统治者的斗争。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在两国都有所发展,在意大利,分裂的状态一方面使其缺乏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广阔市场,另一方面却使其政府行政能力下降,因而从整体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自由发展,而康乾之际的中国则处于封建大一统的鼎盛时期,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发达,使得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在宗教文化上,中世纪末期的意大利,宗教对于世俗的影响遍及社会各个方面,而中国则没有一家独大的宗教,儒、佛、道三教在一种融合之态中对整个社会都有一定影响。而从微观上看,但丁与曹雪芹的身世履历颇为相似,两者先祖皆为贵族,而到自己这一代家境都不如往昔,因此二人都秉承发愤著书之志,且两者深厚的文化底蕴都使其作品成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二、立象抒情:不平而鸣的笔下众生

(一)写作目的:不平而鸣

但丁在《神曲》中借贝阿特丽采与他的谈话表示他写作《神曲》的主旨“是为了对万恶的社会有所裨益”①。也就是说《神曲》是为了让世人摆脱迷误,使意大利走出苦难。而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自云:“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读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②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然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但丁与曹雪芹二人皆因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而为抒发内心忧愤之情而进行创作,因此《神曲》与《红楼梦》都有一定的社会讽喻作用。然而但丁多立足于国家社会之角度,从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出发展开《神曲》的故事;而曹雪芹则多记闺中之事,细致描述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衰落,多以自身种种经历或者所见、所闻、所感为原型展开故事。

(二)人物形象

《神曲》和《红楼梦》都堪称是多姿多彩、形象鲜活的人物画廊。

1.但丁与贾宝玉。作为全书的第一男主角,但丁和贾宝玉都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苦苦挣扎——但丁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堂时几番遇险,但他苦苦求索的品格和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却被刻画得细微、饱满;贾宝玉则在孽海情天中苦苦度脱,在大观园中与一干风流孽障了结前世情缘。在这两部作品中,但丁对于途中种种事件多是旁观者的态度,他走马观花般地看着他人的罪恶以便引起自身的警觉;而宝玉则是真真切切在繁华之地、富贵之乡走过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感受到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堕落及主人公自身品性的美好。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得到了自己所想要的结局:进取的但丁见到上帝,也解救了自己;避世的贾宝玉经历世间种种,复归于顽石。这两位主角性格、际遇与结局的不同,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审美异质。但丁游历中和所遇到的有名的灵魂交谈,在交谈中表现出作家对真理的追寻、对宗教的思索以及对现实出路的探索。曹雪芹在书中自言本书是“大旨谈情”“使闺阁昭传”,联系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香草美人”传统可知,作者应是通过儿女情长来写世事沉浮。所以,如果说《神曲》是对人文主义未来之路的尽力张望,那么《红楼梦》就是对封建历史的深沉总结。

2.贝阿特丽采与钗黛。作为全书的重要女主角,《神曲》中身处在天堂的贝阿特丽采是但丁的恋人,她在对但丁的救助和鼓励中,显示出“母性”的温柔;而大观园中一干女子尤其是钗黛二人,则更多地表现出“妻性”的一面——林黛玉性格敏感、心思细腻、爱耍小性子,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佳人”的一个显著特征,薛宝钗的稳重沉着、世故圆滑、面面俱到则是作为一个“贤妻”所必需的。在净界山顶的地上乐园,贝阿特丽采责备但丁并引导他游历天堂九重天。这样的设置暗示着但丁对于早逝的母亲的一种想象,因此但丁对贝阿特丽采的态度更多的是仰视。而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尊重女性,所以他对于这些一同生活在大观园中的姐妹更多的是乐于亲近。

(2)半河岸半河床段水面线(旱季)以上开挖(尾水渠前1.6km和后0.8km)。水面线以上开挖,沿水流方向逆向进行分段进行施工,分2层进行,第1层为土石分界线~弱风化,第2层为弱风化至河床大面以下2m(用于导水)。

3.引路人。值得玩味的是,这两部旨在使人度脱的作品中都有十分明显的“引路人”这一角色。《神曲》中有两位引路人:一为维吉尔,一为贝阿特丽采,前者为理性的代表,后者为宗教的象征。维吉尔是著名的古罗马诗人,同时罗马基督教会认为他是未来世界的预言家和圣人,这与《神曲》中所需要的引路人形象十分契合。贝阿特丽采是崇高的道德力量的化身,是上帝派到人间来拯救但丁灵魂的天使。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是贝阿特丽采请求维吉尔帮助拯救但丁,这可以解释为在但丁心中信仰和神学远高于理性和哲学,当然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时代局限性造成的。③相比之下,《红楼梦》的引路人则比较复杂,可以说僧道二人是开始与结束的引路人,他们把贾宝玉(开始只是补天石)带到人间,最后又将其带走(复归于顽石)。僧道二人只是冷眼静观“补天石”的所作所为,并不做直接引导;而警幻仙子则曾在贾宝玉梦中出现,带引他去参悟红楼十二曲,从而使他自情欲中渡出,并走向对至情的追求。

在两部作品中,引路人出现频率是明显不同的:《神曲》中的引路人基本上贯穿作品始终,《红楼梦》中的引路人则如草蛇灰线般只在必要之时出现。④这与两部作品所属类型以及作品所营造的环境息息相关,《神曲》属于中世纪梦幻文学形式,表现的是一种虚幻的现实,主人公置身于一些凡人从未真实经历过的地方,所以必须由一个引路人时刻指导,才不会使其误入歧途,并最终能寻找到出路;《红楼梦》则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它必须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作品中体现出对现实逼真的再现,因此如果过多地出现“神性”人物会造成文本失真。在《神曲》开篇曾提出过,但丁因自身罪恶而不得不游历三界以拯救自己的灵魂,所以他需要一位“导师”去引领他,同时指导他改正错误。《红楼梦》则不然,因其秉承“好了”之旨让石头以人的身份去体味人间百态、享受繁华生活,故而引路人无需时刻指点主人公,这也符合传统文化中得道之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特征。

三、艺术手法:虚实相异的东西风格

首先,《神曲》和《红楼梦》在创作手法上都自觉将神秘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但又分别有不同的倾向。《神曲》的整个结构都笼罩在神秘主义中,但丁在地狱、炼狱、天堂中游历,所见者是已逝去的亡魂,但丁在这些亡魂叙述的故事中,细致地描述了意大利的历史和现实,这就是《神曲》在神秘主义框架里的写实因素。⑤而《红楼梦》的框架是写实性的,它如实地描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内部的家庭生活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却常常运用非现实的神秘思维方式,在写实的框架里面加入神秘主义的因素,嫁接神鬼灵异等佛道观念,创造出真幻结合、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其次,虽然同样是史诗叙述,《神曲》采取的是宏观大结构的宏大叙事,为表现封建基督教文化与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碰撞,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个境界设计了严密的结构,描写了欧洲中世纪封建贵族之间的斗争以及教会的腐败,从而表现出当时历史巨变的广度和深度。而《红楼梦》则采取了继承自世情小说开山之作《金瓶梅》的微观视角——以对贾、王、史、薛四个家族尤其是荣、宁二府这样的封建家庭衰落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解体的必然性,用一种以小见大的结构方式表现出封建社会衰落时期文化伦理道德的矛盾和冲突。所以说,这一差异主要来自于两部作品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

四、思想内涵:旧中存新的人文意识

(一)宗教思想

《神曲》是但丁按照基督教教义进行构思的,但同时他又表现出对现实的强烈兴趣,主张在生活与斗争中遵循理性的教导,强调自由意志的重要。但丁反对蒙昧主义,提倡追求真理,这显然与教会的教义相悖,是新的人文主义思想萌芽。《红楼梦》中贾宝玉以佛道文化、庄禅精神为精神寄托,同时为了摆脱对个性复归的渴求与现实生活的阻碍相矛盾的种种困扰,他时时向佛道的虚静无为境界靠拢。可以说《红楼梦》在儒、佛、道的三家巷中徘徊,却没有给主人公以任何出路,只能在“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中最终复归于来处。

(二)爱情观

但丁对于女性以及爱情的态度大致可以在《神曲》第五歌里了解端倪。第五歌描绘的是地狱第二层,里面都是些好色之徒,他们所受的惩罚是在深谷爬行,遭受冰雹的痛击。海伦娜被关入地狱第二层,但丁将特洛伊战争的发起认定是她自身的罪责,这其实是受了女性是祸水观点的影响。当然但丁也是推崇女性的,从他对贝阿特丽采的迷恋即可以看出来。但丁对于爱情始终是一种矛盾的态度,他将里米尼的弗兰采斯佳归入贪色地狱,却在听完她和保罗的故事后因怜悯而昏晕。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但丁多肯定精神之爱,他秉承禁欲主义,对于肉体之爱是排斥的,哪怕肉体之爱是建立在精神之爱之上。曹雪芹则认为肉体之爱与精神之爱是并行不悖的,但是作者对于纯粹为满足兽欲的行为是着力批判的,如贾瑞命丧风月鉴,正是警醒世人:莫一味贪图美色,反送了卿卿性命。《神曲》是在禁欲主义与人文主义爱情观的冲突与挣扎中突出精神之爱,并以独特而矛盾的二重性使读者着迷;而《红楼梦》的动人之处、深刻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热情讴歌了至情、真情、痴情,更在于它宣告了真情的毁灭,也就是脂砚斋指出的“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⑦。但丁不过感叹于真正的爱情的真挚与纯洁,曹雪芹却由情悟空,用满腔血泪悲悼自己美好理想的毁灭。

①但丁:《神曲》,王克维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②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③胡婕:《〈神曲〉与〈红楼梦〉文化特点之比较》,《丝绸之路》2011年第4期。

④张美云:《〈红楼梦〉与〈神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之比较》,《文学教育》2008年第15期。

⑤曹祖平:《〈神曲〉叙事学阐释》,《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⑥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90—195页。

⑦王平:《古典小说与古代文化演讲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杨雪瑾,暨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但丁阿特神曲
年老的画家
扫院子的男孩
回归的梦想
花之舞,舞之韵
刷屏新神曲《踩踩踩》成屏霸
神曲是如何被逼出来的
神曲MV怎么撸? 让神曲界一姐王蓉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