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合唱“和”声之魂

2015-01-28 07:21匡迎辉费勇暨南大学广州510632
名作欣赏 2015年32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音乐

⊙匡迎辉 费勇[暨南大学,广州510632]

论中国现代合唱“和”声之魂

⊙匡迎辉 费勇[暨南大学,广州510632]

中国现代合唱艺术无不显现“和”之审美之魂。战争年代关于战争题材的歌唱以合唱这一形式,唤起并凝聚民众的爱国之心,展现民族精神的“情和”之统一。建国后的合唱在继续增进人民的民族情感的同时,又通过对新生活的赞美团结人民最终实现“心和”。新时期的合唱,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一方面积极反映改革开放以后大江南北欣欣向荣的景象,另一方面,通过文化的融合汇通来呈现多元价值观“和”的趋势。

合唱情和心和和谐

合唱自传入中国便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牢牢把握“和声”的核心主题,从为抗战服务、为解放服务、为革命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到多元思想下的文化自觉。乐教本来就是音乐的属性之一。①“和”始终是合唱,是美颂的主要特点。此种“和”,是社会功能的和,是从内容到形式,通过审美的“和”与内容的“和”相结合而达到的综合的“和”。

一、战争年代合唱展现民族精神的“情和”

合唱传入中国便深深地融入到了当时的中国时局中,晚清封建阶层的没落,外来势力的入侵,使中国社会陷入了无限的黑暗当中,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想要唤醒民众意识,塑造民族精神,就需要大力颂扬爱国主义思想、团结御辱的时代精神,合唱应时而“生”,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同时也表达了众人向往新生活的心声。可以说战争年代的关于战争题材的歌唱主要是通过合唱这一形式,唤起民众的爱国之心,凝聚中国人民的心,展现民族精神的和而统一,也呈现出人民对和平的讴歌向往。这一时期的合唱作品具有“情和”的特色,其表现特点就是通过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颂扬,从血脉的姻缘上表达人民对根的认同,从而强化华夏民族的同根同源,凝聚人心。其中《黄河大合唱》就属于典型作品。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最杰出、最典型、影响最大的声乐作品。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影,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痛斥了敌人的残暴,诉说了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整个作品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英雄气魄,成功地塑造出中华民族群体的艺术形象。多年来,它在受到全中国人民的热情爱戴的同时,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热烈欢迎。这部作品围绕一个主题:抗日爱国—出发战斗—取得胜利。前后连贯且相互补充,战斗激情步步升级,章节情感环环相扣,音乐形象鲜明。全曲的终结也正是全曲感情浪潮的最高点,歌颂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也倾吐了民族的苦难。集中地塑造出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反抗侵略、永做主人般的英雄形象。它典型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主要矛盾。这部作品之所以如此成功,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高度的使命感、饱满的民族激情、坚实的生活基础、娴熟的创作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无不相关,正是在民族危难时期,艺术家的高度责任感将乐教思想发挥到极致,由此才创作出了如此具有时代性和民族风格的作品。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就在于它不是一般标语口号式的应景之作,它的酝酿与生成与中国几千年古国文化的沉积有着不可切断的联系。

二、建设年代合唱展现人民大众的“心和”

建国后的建设年代,国家百业待兴,进入经济复苏、社会建设时期,人民的生活也随之进入了和平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合唱作品的内容主要为两种:一是对全体中国人民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歌颂,表达千百万群众对新时代、新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另一是歌颂先人创业的丰功伟绩以及艰辛,告诫人们新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这些作品一方面继续增进人民的民族情感,同时又通过对新生活的赞美团结人民最终实现“心和”。

歌颂祖国建设以及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作品中,乔羽词、刘炽作曲的《祖国颂》就是典型的代表。这部作品集中代表了这时期合唱作品所体现的高度政治热情,体现了人民对党和国家的热爱。词曲作家以饱满的深情表达了对新中国的赞美,对秀丽山川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这首合唱作品,旋律流畅,歌词情绪饱满,让人心中涌动着激情和豪迈。“太阳跳出了东海,大地一片光彩”则象征着中国人正以全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不再受人欺凌,正充满自信地建设新中国,让人在演唱或是欣赏这首合唱作品时心中充溢着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不知不觉中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情感也得到净化和升华。总之,这些表达新生活的合唱音乐中表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是这时期合唱音乐的思想主题,引导着人民建设美好的新生活,对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宣传“爱国主义”和自立自强的创业精神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是新中国建设中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最活跃的舞台,是各族人民在新中国建设中克服困难的思想法宝。

另一方面,通过对歌颂先人创业的丰功伟绩来增进人民“心和”,《长征》就是典型的例子。1965建军节之际,《长征组歌》在北京首演,顿时轰动全国。它是继《黄河大合唱》后,在中国舞台上演出场次最多的大型音乐组曲,并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这部作品由亲身经历过长征的肖华将军作词,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选择其中的十首谱成了组歌,巧妙地将十个战斗生活场面环环相扣,融入了各种民间曲调,形成了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这部作品充满了作者痛苦的回忆和感动的泪水,更包含作者的激情,描写了当时艰苦而充满豪情的艰难岁月。《长征组歌》以全面翔实的历史素材,深刻厚重的思想内涵,凝练明快的笔调风格以及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奇迹。通过对革命先辈的追思,对党的光辉历程的追思,透露出人们对革命先辈的世界观、价值观的认同,反映了干部群众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而正是这种情感的联结,让广大观众与作品获得了水乳交融的共鸣,最终实现了“心和”的目的。

三、新时期的合唱需要“人和”精神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呈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这对合唱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建设和谐的社会,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这时候更需要人心的和谐。合唱的美颂功能在当今世界尤显重要,它可以通过大力颂扬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的团结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振奋国人的团结心,从而增加凝聚力,促进国家的和谐发展。

新时期的合唱正是顺应历史发展而产生的,强调“和谐”的重要性,一方面积极反映改革开放以后大江南北欣欣向荣的景象,另一方面,通过文化的融合汇通来呈现多元价值观“和”的趋势,由此,这时期的合唱展现出了一种新的面貌——追求人和精神。例如,《神话中国》展现了原始初民面对险恶自然的恒心与不懈努力。这些作品虽然会有时间地域的局限性,但是他们是站在民族高度塑造形象的作品,给中国神话塑造一个音乐形象,进而用音乐塑造中国的形象,这是在变更方式歌唱祖国,从根、源、胎记上寻找题材。中国神话中那种不屈不挠、一往无前、锲而不舍、顶天立地、回肠荡气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头,支撑着中华民族绵绵不绝的五千年历史。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更需要高奏百折不回、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用现代艺术和表现方法,表现民族传统文化,为民族文化插上现代科技和文明的翅膀,以此来鼓舞和影响这个时代的人们,丰富这个时代的精神家园。具有中国意象和中国气派的神话:盘古创世、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嫦娥奔月,所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厚德载物、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崇尚自然的人文精神。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变革时代,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需要的正是盘古的气概、夸父的执着、女娲的担当、精卫的意志、大禹的情怀和嫦娥的追求。

除此以外一些合唱作品通过宗教题材来展示人们对世界和平的向往,《神州和乐》就是典型的代表,《神州和乐》题名取意于“和谐社会,从心开始”,蕴涵世界庄严、禅慧圆融、众生欢喜、万物和谐、天地光明之深意。这一结合中国佛教音乐与西方交响音乐特色的巨作,是中国佛教在文化建构中演绎的文明妙音,也是中华文化以音声为法门向世界展开其文明魅力的有益尝试。追求和平、呼吁和谐是全人类的愿望,也是佛教精神的核心理念。佛教的音乐观就是它对待宇宙、人生及万物的态度。唐建平先生在《神州和乐》中采用了交响合唱的形式,在《九龙浴佛》《华藏世界》《慈悲愿怀》《禅悦慧风》《莲幢光明》五个乐章中用交响乐的形式成功阐释了佛教“庄严国土,利济群生”的大乘理想与“和谐生命,光明智慧”的禅慧道风以及“慈悲为怀,普济众生,关爱生命”的根本精神,突出了中国佛教以“世界和平,生命和谐”为主旨的文化价值。这部作品是一部华夏文化之和乐,用交响乐这种艺术形式阐释了华夏文化“和”与“善”的核心价值观。“和谐共存,与人为善”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来所追求的核心文化理念,这部作品艺术地向世界阐释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和”的理念和人文关怀,表达了中国人民心中“和平复兴”的当代愿景与“和谐世界”的历史追求。②

总之,中国新时期的合唱中大多数都是直接赞颂:歌颂革命精神和英雄、歌颂新生活、歌颂民族、歌颂祖国;也有通过古代题材、历史反思等间接赞颂的,但即便是反思、即使有深深的痛与哀,也不会怨,当中的哀与悲是为了激发出更为自强、自尊的决心,或是对今天生活更大的歌颂。

①王安国:《在音乐教化与艺术审美的广阔空间——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多元发展态势及复合文化品位》,《人民音乐》1988年第10期。

②徐松兰:《和谐共存,与人为善》,《深圳商报》2010年9月1日第C02版。

作者:匡迎辉,暨南大学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美学与传统文化;费勇,暨南大学教授,博导,广州电视台副台长,研究方向:艺术传播与当代文化。

编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音乐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MINORITY REPORT
拿出精神
音乐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