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1-28 09:41范书恒刘金文宋亚夺
科学中国人 2015年17期
关键词:高技能职业院校校企

范书恒,刘金文,宋亚夺

1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2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

铁路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范书恒1,刘金文1,宋亚夺2

1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2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

铁路行业有着特殊的社会经济地位,随着我国铁路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以及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铁路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如何建立一套适应铁路现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铁路高技能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对铁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铁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铁路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一)铁路行业高技能人才现状分析

1.总量不足。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末,全路共有166.5万名工人,其中技术工人141.3万人,占工人总数的84.9%。技师为8.6万人,高级技师0.8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仅占技术工人的6.6%,远远低于与其他行业。

2.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学历结构低,全路141.3万技术工人中仅有18.1%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技能等级分布不合理,初、中、高级工分布没有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年龄结构偏大,全路技师年龄主要集中在46岁及以上,高级技师年龄主要集中在51岁及以上,40岁及以下的技师、高级技师所占比例非常小;系统间技能人才分布不均,全路的技师、高级技师主要分布在机务、车辆系统的部分主要工种上。

(二)铁路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目前,对铁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铁路企业、职业院校来进行,在选拔、考评体系及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各站段对职工的后续培训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培训教材、手段落后的问题。由于体制原因,铁路职业院校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实训等环节与现场出现脱节,无法满足铁路现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铁路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构建

目前,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北美地区的CBE、日本的“产学合作”、英国“三明治”等模式,这些模式无一例外强调“以岗位定能力,注重现场实践、加强校企合作”的培养理念。我国铁路企业与职业院校在2000年之前均隶属于铁道部,在行业主管的指导协调下,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担负着铁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但铁路职业院校自2000年陆续从铁路划归地方后,与铁路原有的天然联系被打破,企业与铁路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机制被破坏,造成双方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无法满足铁路现场发展的需要。通过借鉴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国家政策及行业特点,我国铁路行业应选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三、“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措施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策法规,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资金投入

1.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从政策上保障校企合作的落实;建立行之有效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劳动预备制度和激励体系,从体制上保证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通道。

2.依据各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专业,统筹安排职业院校教育资源。一方面对非铁路职业院校开办铁路专业应提高准入门槛,严格审批,避免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对各铁路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进行分析整合,只保留其各自的优势专业,避免重复建设,使资源利用得到最大化。

3.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依托铁路部门、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基地,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铁路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二)行业管理委员会应加强协调指导,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

行业主管应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及规划,及时与铁路职业院校进行沟通,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给予建议和指导;在铁路职工后续培养工作上根据国家政策,完善制定相关措施,监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落实情况。在学生培养、职工培训、科研攻关等方面为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搭好桥梁,协助解决好校企结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铁路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1.完善激励机制,加快铁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岗位工资制,使收入向高技术岗位倾斜。其次,从制度上保障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完善岗位升迁制度,建立双重职业发展规划,打通管理者与高技能人才之间的职业发展通道。最后,从制度上保障高技能人才发展的合理权益,帮助其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实际问题,解除后顾之忧,使高技能人才把精力和智力投入到企业生产发展中。

2.规范培训标准,完善培训教材体系,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培训质量。根据各工种、各岗位以及铁路发展对职工能力的要求,规范培训标准。在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及《铁道行业特有工种岗位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实际,进一步完善培训教材体系。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去加工、制作、呈现培训内容,可以提高培训效率,弥补培训教材的不足,将现场第一手的资料补充进培训内容,引起培训者的兴趣,提高培训质量。

3.采用多种模式,拓宽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首先,依托项目推进人才培养。将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纳入到铁路重大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中,随着项目同步推进,保证人才培养的连贯性。其次,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促进人才培养。由带徒人制定培养计划和措施,进行重点培养。对在目标时期内徒弟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给予师徒一定的奖励,以此调动师徒双方积极性,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四)铁路职业院校应加快发展,夯实铁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

1.紧跟铁路行业发展,完善专业设置,开发满足行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内容。在专业设置上,首先要结合现场实际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对现有专业建设进行完善。其次,应根据当前铁路发展,开设相关新专业。最后,应根据铁路的改革,开设适应改革需求的相关专业。在课程开发上,必须依据岗位作业内容和行业职业标准,确定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使其更加侧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某职业院校开发的“任务驱动型”课程,将原有理论知识和现场各个岗位工作内容相对接,使教学内容变成不同工作任务,学生由原来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实践者,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争取多方支持,完善实训条件,提升实训水平。铁路职业院校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地方主管部门的财政支持,改善实训条件。一方面也要积极与铁路对口企业联系,争取企业的支持。此外,各职业院校之间可以建立合作机制,通过共享实训资源的方式,解决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

3.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应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鼓励青年教师申请职业资格证书、报考在职研究生。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参加行业和企业、相关职业院校组织的新技术会议、培训及各类竞赛等,提高业务能力。其次,铁路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岗位津贴、课时津贴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以调动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积极性。此外通过聘用一线高技能人才充实师资队伍,既满足了教学需求,也可以带动学校原有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五)深化校企结合,提升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质量

1.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双方人才建设。首先,作为人才培养的供需双方,校企双方可通过“订单式培养”、“学员委培”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既解决了铁路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问题,又提高了企业入口人才的质量问题。其次,通过“院校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进校建立实习基地”等模式,既解决了铁路职业院校实训设备落后不足、实训水平低的问题,又解决了企业职工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场地不足、师资紧张的问题,可谓实现了校企“双赢”。最后,利用校企合作机制,职业院校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教师深入到合作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业务实践或参与企业的重大课题项目,既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提高了教师实践能力和师资水平,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2.发挥各自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手段。首先,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职业院校通过建立网络教育资源,拓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将大量培训资源放到网络上,由受训者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学习,使得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空间和时间上更加灵活,受训者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参与。网络教育资源的可重复性呈现也保证了培训质量。其次,铁路企业依托铁路职业院校,开发相关工种的实训虚拟软件,可以有效解决培训人员多,设备少,培训内容不全面,存在事故风险等问题。如开发铁路调车工作的三维虚拟软件,可以使受训者通过反复模拟现场作业过程,熟悉现场设备和调车作业流程,同时感知调车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及各类事故,提高受训者非正常情况下的事故处理能力。

四、结束语

铁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结合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政府要起主导作用,在政策上、制度上保障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各路局、站段、厂家和职业院校要紧密配合,在行业主管协调、指导下合理配置培训资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创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不断提高铁路行业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为快速发展中的中国铁路提供人才源泉。

[1]铁道部劳卫司.铁路高技能人才实施办法[J].中国铁路,2007, 1:1-3.

[2]中国铁道年鉴(2014):53-54.

[3]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职业教育研究,2006,3:19-22.

猜你喜欢
高技能职业院校校企
宜兴陶瓷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班2022年第二期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训思路与对策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高技能人才工作实践与探索
浅议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