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
——中职数学课中探索“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教学案例

2015-01-28 09:41
科学中国人 2015年17期
关键词:零用钱生活化教学案例

林 丽

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

学以致用
——中职数学课中探索“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教学案例

林 丽

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

背景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数学的理论知识、思想方法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职学校是以培养能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中级人才为目的,他们必须能对“社会问题,生产经营问题,日常生活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找到解决的方法。因此如何“用数学”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难、枯燥”成了数学的代名词。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学生们更是熟视无睹。遇到问题时缺少“数学思考”,“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在教学中若能将数学的知识理论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科学的数学思维去考虑问题,解决他们的困惑,这无疑会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案例描述

案例一:

时间:2013年5月8日

地点:2-304教室

课题:抽样与统计复习

教学过程简介:

1.梳理单元知识,教师带着学生进行本单元的知识梳理;2.教师例题示范;3.学生练习,利用书本、练习册上的题目进行练习;4.练习评讲,通过“生生”互评、教师评讲的方式对学生所做练习进行评价,查漏补缺。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本身并不是很难,学生应该很容易就掌握。可这节复习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不大,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和练习中,学习效果一般。

案例二:

时间:2013年5月9日

地点:2-402教室

课题:抽样与统计复习

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以现有的四个小组为单位,针对各自感兴趣的内容在全班范围内进行数据的收集、统计,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建议。经过一天的准备后,我将这节复习课交给了学生。

第一个小组的“发言人”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的成果:“全班同学零用钱的用途”的调查报告。他首先向大家展示了一张经过调查整理的表格,同时他们还将钱花的比较多的几个项目用柱状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当这位“发言人”说道:“通过我们的统计分析发现,班级同学每个月的零用钱30到100不等,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将自己的零用钱花费在手机费、零食饮料、上网这三大项上,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同学有课外书籍这一项。”的时候,学生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人马上通过表格找到会购买课外书籍的人,有的人在寻找谁是零用钱最多的人,……这时,“发言人”示意大家安静并继续说道:“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讨论,我们觉得班级同学整体在手机及上网费用上支出较大,合理的使用是正常的,但过度短信聊天、去网吧上网打游戏要控制哦。希望大家可以有规划的使用自己的零用钱,避免浪费,养成积蓄的好习惯。”最后他介绍了本组8位同学的分工情况,当提到自己姓名时每个同学都向全班点头示意,班级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笑容、自信挂在每位参与者的脸上。

第一小组展示完毕后,就教学内容我提出了几个问题:“通过表格我们能看出什么?”“你看出图形和表格在信息的呈现上的优缺点了吗?是什么?”“你认为在这组同学统计的数据及分析上还有什么补充的吗?”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着并提出合理的建议,第一小组的成员也在认真记录着。

接下来的三组也进行了类似的汇报与讨论。这节课课堂气氛热烈,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讨论中,与以往的课堂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最后每个小组都根据课堂上同学们的建议修改完善自己的调查报告,作为一次单元测试内容上交评分。

案例分析

两个案例教学设计不同,教学效果大相径庭。

案例一:

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复习课,梳理知识、例题示范、学生练习、评价反馈的课堂安排看似紧凑合理,可学生对书本上枯燥的数据不能产生认同感,就不能很好的进行课堂讨论和练习。再者,中职学生学习习惯、课堂自控能力都有所欠缺,这样的一节复习课上下来,教学效果远不如教师预期所想。

案例二:

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生活内容入手,亲身经历一次“内容制定、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交流讨论、修改完善”的过程。在遇到问题时,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复习书本知识、交流讨论,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用处,体会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习兴趣大增。在课堂上,学生的交流讨论又能很好地起到查漏补缺、复习巩固的作用。这都是学生出于兴趣,自觉参与完成的。这是我们都乐于见到的一种学习状态。整节课下来,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通过自己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书本知识进行了一次有效率的复习。

反思

反思之一:将生活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内容上,就心理的原则而言我们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他们分析、解决,他们才会觉得数学是有用的,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要以课堂教学内容为本,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在引入上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建立数学新概念可以通过发生在当下的话题、流传已久的小故事、谚语等,用聊天、比赛、做游戏的方式切入,让学生领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同时也为学生在接下去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学习过程提供平台。

反思之二:生活化的教学要适当改变教学模式

注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做”是为学服务的,是手段。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走出课堂,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调查,收集并且分析数据,进图书馆或利用发达的网络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学习,打破原本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身边的生活世界是开展数学活动最大、最好的基地。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谈到运用自如。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和实践意识。因此我们要注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意识。

猜你喜欢
零用钱生活化教学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Saving Money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