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现代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2015-01-28 15:24何星蓉苏泊诚
中国科技信息 2015年23期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型装备

何星蓉 苏泊诚

沈阳现代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何星蓉 苏泊诚

产学研协同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与现代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通过分析沈阳市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为基础,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协同运行模式,探索适合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人才战略,为沈阳市装备制造业行业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2014年 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出台,将力推我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沈阳作为辽宁省制造业的龙头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建成了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浑南、沈北和法库航空工业区、东部汽车产业区和东部军事装备制造业区,拥有一大批以沈阳机床集团、沈飞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北方重工、黎明集团等为代表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在国内外具有优势的现代装备制造企业。沈阳在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带动下,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抓手,带动全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面临新的形势及挑战。我市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建设进入关键期,装备制造业作为优势产业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领军型以及有知识、高技能的人才来支撑我市制造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沈阳市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提升沈阳市现代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探索适合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人才战略,以此支撑沈阳市、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 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创新型人才与产学研协同创新

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沈阳市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创新型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富于独创性,勇于开创事业的新局面,对人类文明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洞察力敏锐,勇于探索,善于自我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愿为真理献身,有良好的科学道德与团队合作精神。

产学研协同创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产学研合作理念,它通过资源共享以及多主体协同作用,产生整体协同效应,从而实现创新价值最大化。它要求创新主体、创新目标、组织制度和环境因素等的协调与整合。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目前推动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在区域创新环境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集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多重优势,能够有效地聚集区域的资源,提高技术创新要素效率,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健康发展。

高校面向装备制造业行业企业协同创新的优势

长期以来,沈阳地区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科技、智力、人才支撑,与沈阳市政府部门和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企业间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国家“2011计划”的实施进一步为加强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沈阳市政府高度重视地方高校在区域协同创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结合地区经济发展与沈阳装备制造业改造升级的需要出台各项激励政策,鼓励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沈阳高校通过“2011计划”在服务地方发展的过程中与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企业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联盟,围绕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设置学科专业,推进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通过解决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科技需求,锻炼并培养了科研人才队伍,依托企业环境培养具有自学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创新人才。

校企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肩负着重要使命。近年来,沈阳地方高校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其办学理念、治学思想与行业、企业文化交融,形成独特的大学文化,学科专业设置紧密围绕行业的产业链设置,形成特色优势学科群,为装备制造业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但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与现代装备制造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相比还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对于所培养人才的类型、层次定位不清晰,办学封闭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脱节,与行业、企业发展脱钩,缺乏与行业、企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机制。高校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传统,课程设计欠灵活,忽视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有“双师”素质及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欠缺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重知识传授,轻创新思维培养;多灌输填鸭式教学,少引导启发式教学;多被动学习,少主动学习;忽视因材施教,束缚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精神的发挥。高校学科专业划分过细,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学术视野狭窄。高校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工程技能实践教育欠缺,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不能与时俱进。高校缺少稳定、设施齐全的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大中型仪器设备分散,难以实现共享,仪器设备运行维护的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考核评价体系。

沈阳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及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沈阳现代装备制造业在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上水平落后,一些重大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国产化水平不高,高端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与国际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还较为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少世界级品牌和国际竞争力强的产品,而引进、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还不强。企业缺乏能够提供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系统服务和成套设备服务的能力。这都制约着我市装备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和发展。

对于现代装备制造业来说,创新型人才是企业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无形资产,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沈阳装备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制造业人才,但也面临诸多问题。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缺乏系统规划。企业普遍按照生产经营中实际岗位需求进行人才招聘,没有依据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制定对人才需求的中长期规划。企业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资金投入不足。由于人才流动性大、生产任务紧等原因,企业较少对员工进行深层次业务培训和人才的继续培养,导致企业人才创新能力持续减弱,知识更新缓慢,成为阻碍沈阳现代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枷锁。

产学研协同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创新型人才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战略性资源与决定因素,是沈阳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装备制造业企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如何培养出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符合行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成为企业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的改革与探索。

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改革和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高校与企业间产学研协同创新要素的参与,进一步激发出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活力,营造出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培养出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所需的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改革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改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开展校企联合招生,面向企业需求,联合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学生在校期间修满企业要求的课程,毕业时完成以企业项目为研究课题的毕业设计,毕业后可自愿选择留在企业工作。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与企业互动,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专业设置、培养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实践创新学分比重,促进教学与实践融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开展创新实践,将创新意识培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行校企“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研究生。高校重视企业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专门聘请企业的专家成为学校的研究生导师,并享有与学校教师同等的待遇与权力,形成了寓教于研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间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培养“双师型”教师。高校与企业签署科技人才互聘协议,高校教师可以在保留原基本待遇的情况下带着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到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高校设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研人员到高校兼职,进行教学、科研合作。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平台。建设教学与科研结合、高校与企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现场教学,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共享、孵化作用。实践教学基地以实职真岗为平台,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现场教学实训为手段,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通过产学研合作校企优势互补、双向嵌入共同育人的培养办法,着力增强对高校学生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构建一个多层次、开放性、工程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改革装备制造业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企业人才战略,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分层次培养创新型人才,为装备制造业培育人才生力军、后备军。实施装备制造业企业家素质提升战略。企业管理者应当是具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超前的思维、国际的视野、懂经济、懂技术、以市场化手段管理企业的职业管理人。企业应当定期选拔优秀中青年管理者进入高校、知名企业进行培训,提升中青年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培育一批职业化的优秀管理队伍。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生产的中坚力量,企业应当充分利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与行业协会的比较优势,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选拔资助有潜力的青年技能人才到基地强化业务培训,培养一批在行业内有带头作用的高技能人才。实施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战略。科研平台、技术创新团队建设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聚集、吸纳科技人才参与装备制造业产业领域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从而为企业培养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战略眼光、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科技人才队伍。制定企业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从企业科研人员中选拔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重点支持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战略。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并推动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行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聚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企业从事创新研究。

改革创新型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创新型人才作为社会稀缺资源,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文化,从而激发其创新潜能,产生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贡献的创新性成果。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应该与科研奖励、岗位津贴、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重要的人事评价体系挂钩,全方位地调动创新型人才工作的积极性。改进创新型人才评价方式,实行分类评价,建立以科研能力和业绩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改革创新型人才职称评价标准和方式,使职称评价结果与创新型人才岗位聘用有效结合。改革创新型人才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分配机制与调节机制,形成鼓励创新创造的氛围。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向业务骨干、关键岗位以及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倾斜。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实行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高校要紧紧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开展教学,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激发高校人才培养的活力和潜力,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突破高校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薄弱这一环节。高校要坚持开放办学,扩大对外联系,集聚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转化为优质育人资源,投入创新型人才培养,积极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机制。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依据行业、企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课程改革,根据科技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课程设置、授课方式以及实习实践内容,使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学科专业科学研究新进展、实践新经验。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师生进入工厂、企业,建立教学与生产对接、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新机制。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实训标准,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制订有针对性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推介计划,更好地完成面向企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10.3969/j.issn.1001-8972.2015.23.026

猜你喜欢
产学研创新型装备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防晒装备折起来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