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一”之道

2015-01-29 13:56周玉柳
醒狮国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咸丰接班人李鸿章

周玉柳

吕氏认为,“一也齐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为万物之宗。”“一”是万物之宗,一个人通过修养培养自己的德行、综合素质、工作能力,达到“自然之途”,就是“精”、“神”之境。知精知神,就是“得一”。得到了一,就可以生成万物。这就是“知一”。

吕不韦说:“故知知一,则若天地然,则何事之不胜,何物之不应。”曾国藩不仅非常懂得知一之道,而且擅长运用于自己的事业。纵观他在镇压太平天国中的所作所为,即可用“七个一”来概括。

一个目标:将镇压太平天国,夺取南京为自己的唯一目标,不管遇到什么事,他都不改变这个目标。1858年秋,他重出江湖,统帅湘军,清政府并非真心实意信任他,只是碍于湘军诸将的要求,不得不用,因此打心眼里,不把他当主帅来用。最初要他带兵去豫南,不久改为浙江,又改为福建,又改为四川。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政令一改再改,三改四改;然而不管皇帝怎么改,他就是吃了铁坨定了心,那里都不去,只将目光盯住南京,背离了这个方向,他都不去。

一支军队: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就是一个大资本,一个大平台。曾国藩善于抓住机会,乘势而上。咸丰初年,创办团练的人几十个,唯独他做大做强。1853年,他到长沙办团练,考察后,他提出了一整套办团练的思想,并乘机提出办一大团的思路,得到湖南巡抚张亮基和咸丰皇帝的赞成。很快他手里就握有2000精干的勇。随着形势发展,他又提出训练10000勇,得到咸丰同意。经过四个月的努力,建成了一支17000人的队伍,有陆军,也有水师。

一个战略:明确了以长江为核心轴,调整突破的战略。按照他的设计,湘军沿着长江由西向东推进。在长江两岸设置重兵,整体东进。开始提出三路进兵,后来调整为四路,最后形成江苏南京、上海以及周边、浙江三大战场。死死盯住南京这个终极目标,展开军事行动,直到最后胜利。

一批能人:曾国藩以善于用人著称。他用人讲究公心,不计私利;讲究“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之。”据统计,他的幕府聚集了400多名各类人才,幕府之外还有不少人才为他所用。经他推荐的巡抚以上人才,有几十人;道员、知府以下人才则有1000多人。

一个根据地:这是曾国藩成功的保障。当他进攻江西的时候,他以湖南、湖北为根据地;进攻安徽、江苏的时候,则以湖南、湖北、江苏为根据地。根据地为他提供了兵源、财源、退路。

一个态度:待人以诚是曾国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曾国藩之所以得到当时朝野大部分人的支持,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才追随他,更多的是他始终如一的待人态度。真诚,成就了他登峰造极的事业。他的真诚,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做人诚,做事诚;慎独诚,待人诚;说话诚,接物诚;读书诚,作文诚。别人待他诚他诚,别人待他不诚他也诚;对自己集团的人诚,对不是集团内的人也诚。

一个接班人:曾国藩常常说,人非人不传,水非水不转。又说下得了水必须上得了岸。他经常告诫曾国荃,做事情要有替手,随时都可以抽身上岸。这里说的一个重要的意思就是有接班人。

曾国藩找到的接班人就是李鸿章。他组建淮军替代湘军,打下金陵后,立即大规模解散他与他弟弟直接领导的湘军,让朝廷吃了定心丸,释然了对他的戒备之心,保全了一家的荣宠。镇压捻军,他打好基础后,交给李鸿章,成就了李的美名。他死后,李鸿章成为朝野所依赖的重臣,很多事情,曾国藩想做,没有来得及做的,李鸿章接着做。这就是后继有人,也是事业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endprint

猜你喜欢
咸丰接班人李鸿章
李鸿章
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
未来的接班人,准备好了吗?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十里荷香赏荷归来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
科学谋划 精准扶贫——“咸丰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履职尽责铸造咸丰“人社品牌”
加油!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