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彦辅《虎丘晴岚图卷》研究

2015-01-30 16:19林琰
书画艺术 2014年5期
关键词:图卷白文律诗

林琰

元代画家崔彦辅存世的作品有4件:《吴兴清远图卷》《溪山烟霭图轴》(纸本设色,纵71厘米,横39.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虎丘晴岚图卷》《墨兰朱杏图》(王伯敏记载此图:“彦辅自题款外,图下有周仁跋,称其为‘文敏之外甥,周仁生平待查”,质地、尺寸和藏地均不详)。其中,《吴兴清远图卷》的母本来自赵孟頫,主要是小青绿一路的山水画。《溪山烟霭图轴》则是水墨写意山水,王己千1963年观赏此画后,认为是伪作。其中《虎丘晴岚图卷》后的明人题跋最多,且真伪多无争议,蕴含了较多信息。

该手卷原属实业家华绎之(1893年—1956年)旧藏,2011年被其后人捐赠给无锡博物院。该手卷包首的题签上有佚名楷书“元崔遵晖虎邱图”7字,裱头所用的绫锦较古,当是清以前的旧裱。引首处有清人胡枚玉箸篆书“虎丘晴岚”4字。胡枚其人,生卒年不详,字梁园,浙江石门县人。乾隆乙卯(1795年)进士,官至户部郎中,曾任贵州学政,喜治印,作《广印人传》。引首右下方钤盖“深柳读书堂”朱白文方印,左边钤白文方印“胡枚之印”和朱文方印“黔阳学使”,笔者认为“深柳读书堂”一印应与胡氏无关。胡氏四字篆书结体隽秀,线条自然流畅,墨色亦有浓淡变化。前隔水用米黄色暗花绫,画心起首处的右下角钤盖“讷庵”白文方印和“吴门缪氏珍赏”朱文长方印,后者乃是清代苏州藏家缪曰藻(1682年—1761年)的印章,但不见于《寓意录》一书。画心最左下方处的“文与殹”白文方印,印色与“讷庵”白文方印比较接近。文献载崔彦晖“善篆隶词赋,画亦超诣,隐居卖药盐桥。”“讷庵”与“讷庵秘玩”二印曾见于米芾《小楷书向太后挽词》(纸本,纵30.2厘米,横22.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幅,疑是明代苏州画家陈谦(生卒年不详)之印,陈氏号讷庵逸人,善于伪作赵孟頫书法。

1346年4月16日,画家与友人张坚虎丘游玩后,恰好案头有素纸,于是忆作了是图。画面构图疏落有致,山石大小间隔的安排颇为熟练,皴笔不多,依稀看得出源自“董巨”一系,却使人很难看出具体的师承和笔墨特点,整体风格较之明初和南宋而言,都大不相同。山石的笔法处理最能体现一个画家的艺术特点,该图的山石却多用很淡的墨线勾勒轮廓,山石的底部偶用淡淡的短条子皴,可以视为披麻皴的一种变体。就元代画家而言,这种画法似乎和陆广(生卒年不详)和盛懋(生卒年不详)的某些作品更为接近一些,但不及盛懋刚硬,审美格调与大的艺术气息不脱黄公望和倪瓒的窠臼。画中所有的树木均不先作树枝,而是以墨点点成,这种处理手法源自五代董源。北苑画中的树木,远望似树,近看不类,实乃依凭墨的点缀而成树形。崔画中,无论山石,还是树木,以及人物建筑的处理,均显示出画家深谙画理(尤其是董画)的特点。画心右上方处的30字楷书题识:“至正六年(1346年)四月十六日,与张坚子白游虎丘归,适案头有素纸,因作图以赠之。”后款署“彦辅”二字,其下钤盖“遵翚”朱文方印。款署作平头款,也吻合了元代绘画的款式特点,所以是图定为元末明初当无大的问题。

卷后题跋较多,其中陆治题写的是一首七律诗:

阖闾亲战惜吴钩,拂拭腥文閟此丘。斫断两崖千古壮,中分二帅百王羞。疑生光怪沉阴起,未死铅华淑景流。莫向浮屠高处望,吴宫花草不禁秋。

后款署“包山陆治”,并钤盖“陆氏叔平”白文方印和“有竹居”白文方印。

陆师道行书题写的亦是七律诗:

碧殿虚无对掩□,白云回合琐空山。茗生石面销尘迹,月印潭心净客颜。千载风流如可想,一时清胜欲忘还。何当便借西林月,当卧烟霞洞壑间。

后款署“五湖陆师道”,并钤“陆氏师道”白文方印和“戊戌进士”朱文方印。

钱毂写的是两首五言诗:

朔雪遍原野,长空一望迷。村墟分远近,畦迳失高低。眩目银花乱,沾衣絮点批。西丘更奇胜,乘兴共扳跻。

隔水望云阙,穿林度玉桥。涧流迷走壑,松势失干霄。未减山阴兴,争歌黄竹谣。夜归舟晃耀,拟作月轮标。

后款识:“右雪中同友人山塘泛舟,就登虎丘之作,钱毂。”后钤“叔宝”白文方印和“县声室”朱文方印。另钱诗的右侧尚有一“咏花”朱文长圆印。

陆安道的行草书七律诗:

五月山中送远游,相逢又是菊花秋。坐谈客路风尘恶,转爱家山云树幽。天外峦容并锦障,池中剑气逼高楼。珮環它日挌明月,更拟相从烂漫游。

款署“陆安道”,钤“陆氏子行”朱文方印。

文嘉行书七律诗:

郭外风轻泛野航,春来三度到山堂。看碑每忆颜刑部,对酒难忘白侍郎。依阁流云千顷碧,凿池神剑几时荒。生公说法今何处,依旧中座月一方。

款署“茂苑文嘉”,钤“文氏休承”白文方印和“萧闲斋”朱文长方印。

文仲义七律诗:

石上丹枫簌簌飘,暮秋天气雨萧萧。山藏寺里烟霞旧,剑没池中霸业销。陆羽茶经泉费品,支公鹤涧月空标。从来合有兴亡事,不用临风叹寂寥。

款署“文仲义”,下钤“文氏道承”白文方印以及一枚难以辨识的白文方印,款字左侧又“咏花”朱文长圆印。

张凤翼行草七绝诗:

西来多少翠夫客,虎阜云开鹫峰。日落归舟山下过,只闻歌吹不闻钟。

款署“张凤翼”,下钤“杜圻山樵”白文方印和“张伯起”白文方印。

王毂祥五律诗:

兰若閟林丘,花朝共此游。风传铃阁韵,雨盖剑池流。俯瞰千人石,高凭百尺楼。当歌还对酒,应赏未回舟。

款署“毂祥”,下钤“禄之”朱文方印和“冢宰之属”白文方印。

周光行楷七律诗:

锦席高云惬胜游,山中小阁敞虚幽。上方促坐兰熏合,空界闻香桂玉浮。日落诸岭室孤岝(?),秋清平莽接长洲。相携酣览同真逸,片雨催还上小舟。

款署“周光”,下钤“青屿外史”朱文方印和“韬叔氏”白文方印。

沈大谟七律诗:

中秋余兴续清游,西阁逶迤山更幽。片片飞云归鸟乱,萧萧落木晚风稠。尊前忽送催诗雨,栏外平吞入画洲。不厌登临频载客,笔床茶灶共扁舟。

款署“沈大谟”,下钤“禹文父”白文方印和“茂苑玄少”朱文方印。

福懋七律诗:

东江月色到西丘,此际何人不重秋。百億山河水鉴里,几番歌舞剑池头。芙蓉影落金波净,桂树聚依玉砌幽。仙吏适径天路返,一陪清远故乡游。

款署“福懋”,下钤“沙门福懋”朱文方印和“懋道人印”白文方印。

黄姬水五言诗:

吴岳标神秀,城西奠虎丘。楼台山外出,巗壑寺中幽。石净飞径月,池寒埋剑秋。白公闻迳后,歌舞四时游。

款署“黄姬水”,下钤“淳父”朱文方印、“士雅山人”白文方印、“凝碧亭”朱文方印。

明人诸家题诗至此结束,在卷尾尚有“传经堂鉴赏”白文长方印、“讷庵秘玩”朱文方印、“吴门繆氏珍赏”朱文长方印三方鉴藏印。后隔水则是款署“觉阿”的行书七律诗:

画船箫鼓日纷纷,谁□荒丘吊夕曛。古涧一泓治吴水,僧楼千顷望齐云。埋香塚废花空叹,说法人来石不闻。古鼎千年销亦炬,云雷何处访渔父。时静月楼火,周鼎毁。

一杵疏锺出水圆,吴宫兴废问婵娟。三千欧冶鱼肠剑,十八吴鬟鸭嘴船。耽曲何戡无旧伴,攀条张绪自当年。千人石是三生石,重话前游意惘然。

款署:“癸卯三月朔,游虎丘得诗二诗附录图后,呈茝塘三兄政之,觉阿观。”下钤“觉阿禅意”朱文方印。该题诗文字所用纸墨明显晚于前者,此处的癸卯年当是1903年。

存世的几件款署“崔彦辅”画作,风格皆相差甚远,造成“标准风格”难以建立的窘境,使得崔氏作品的鉴定缺乏对比辨识的依凭。笔者以为《虎丘晴岚图卷》的时代风格吻合了公元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期的绘画分期,但款识伪造。因为崔氏没有书法墨迹存世,文献仅记载他“工篆隶”,那么该手卷完全可以称作“崔彦辅”款的佚名元画。令人不解的是,画作上的款识:“至正六年(1346年)四月十六日,与张坚子白游虎丘归,适案头有素纸,因作图以赠之”,而这个时候,崔彦辅的生母赵淑端(1318年—1373年)才28周岁,此时的崔彦辅绝对不会超过12岁,一个垂髫之龄的孩子岂能作如此水准的绘画?更遑论与人游玩虎丘,而且在绘画上用一个近乎中老年人的口吻对之题识,实显得荒谬之极,因为徐一夔文献中明确记载:“夫人生实延祐五年戊午十月乙卯也”,“洪武六年癸丑十月十又四日以疾卒。”基于此,该手卷当是一件艺术水平极高的无款元画,它的入藏无疑提高了无锡博物院的书画收藏水平,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元代书画的一些学术空白,学术意义极大。

(作者单位:无锡博物院)

猜你喜欢
图卷白文律诗
乾隆《具有生趣》图卷初考
应该叫胸联
写诗拾趣
近体尤工,律绝兼善
传是推出“名家留韵”专题
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一期)
“新金融商品教父”跳海:照搬“喜新厌旧”走向绝路
十个骨灰盒
怪僻的游客
宋徽宗(款)《写生珍禽图卷》真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