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之瘿病记述※

2015-01-31 05:37裴迅左新河陈继东陈如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瘿病夔州诗文

裴迅 左新河 陈继东 陈如泉

(湖北省中医院甲状腺病科,武汉430061)

经典温课

古代诗文之瘿病记述※

裴迅 左新河 陈继东 陈如泉△

(湖北省中医院甲状腺病科,武汉430061)

本文梳理了古代诗文中有关瘿病的记述,古代诗文以其独特的文人视角,对瘿病症状有很多珍贵的描述,认识到山区是瘿病主要流行地区,并且注意到了瘿病流行与水土环境、地形景观等的密切关系,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有关瘿病的医学史料。探寻古代诗文中瘿病之记述,对研究瘿病的源流具有重要意义。

瘿病;诗文;流行地区;水土环境;症状;轶事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不少的文人不仅会诗词歌赋,同时又精通医药。这些文人往往将祖国医药知识融入到诗文当中,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医学史料。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在古代诗文中有诸多关于瘿病的记述,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映瘿病流行地区

瘿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流行历史,约在2500年前人们就已发现山区是瘿病主要流行地区,尤其多见女性人群。如宋代·范成大《昭君台》诗有“三峡女子,十人九瘿”(《范石湖集》卷16),晋代·张华《博物志·五方人民》言:“山居之民多瘿疾”[1]。中国古代瘿病发病最多的地区有秦巴山区、豫西山区、中条—王屋—太行山区、三峡地区、鄂西北山区等[2]。直到明清时代,大巴山区瘿病仍广泛流行,如明代·刘元卿《南歧之见》中言:“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贤奕编·警喻》),南歧指当时秦蜀一带。三峡地区包括宜昌至巴东的长江沿岸地区,历史上为瘿病高发区,流行十分严重,如范成大以其亲眼所见,说从恭州(今重庆)到秭归“山水皆有瘴,而水气尤毒,人喜生瘿,妇人尤多”[3](《吴船录》卷下)。《夔门即事》中言:“自东川入峡,路至恭州,便有瘿俗”(《范石湖集》卷19)。提到从东川入三峡,经过重庆的时候,就出现瘿病集中的人群。两晋南北朝时期,鄂西北山区为荆州辖地,史载多瘿,如元代武当山“诸宫观庵,岩居者为瘿所厄”。熊耳山区的广大地区亦是瘿病流行区,如王沂《一百五日行》诗曰:“一百五日春昼迟,伊滨人家烟火微。相逢十九瘿累累,见惯何曾羞掩衣”(《伊滨集》卷5)。王沂写此诗时在嵩州(今嵩县、伊阳县境)任职,诗中反映出熊耳山区瘿病的流行情况。宋代·洪迈《夷坚志》言洛阳管下寺“寺僧童仆,无一不病瘿”。

2 讨论瘿病水土环境

瘿病流行与水土环境、地形景观等关系密切,古代诗人、文人、典籍、地方志等都作了许多记述。如与地形关系的认识,汉代《淮南子·地形训》有“险阻气多瘿”[4]之说。晋代·嵇康《养生论》云:“颈处险而瘿,水土之使然也”[5]。意思是说居住在高山地区的人多患瘿病。宋诗中也能找到这种说法,如王禹偁《硖石县旅舍》诗中有“处险人垂瘿”,王安石《汝瘿和王仲仪》诗曰:“汝水出山险,汝民多病瘿”等。元代张翥经过漳河边武安县徘徊店时,见到的情景是“山市人多瘿,沙沟地不毛”(《蜕集》卷2《九日抵武安县徘徊店》)。如与水质关系的认识,公元前二世纪的《吕氏春秋·季春纪》中说:“轻水者,多秃与瘿病”。最早记述了瘿的发病与水质密切相关。晋代·陈延之《小品方》称:“长安及襄阳蛮人,其饮沙喜瘿”。认为瘿病与长期饮用沙水有关。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沔水注》言:大巴山土谷“有盐井,食之令人瘿疾”。认为瘿病与长期食用盐井水有关。唐代·陆羽《茶经》说:“凡瀑涌漱湍之水,饮之令人有颈疾”[6]。意思是说山区水流瀑涌湍急有声,饮用此水易患瘿病。近现代诗人曾国才《郁山镇舟行至彭水》中有“泉毒民多瘿”之句。皆说明前人已注意到了瘿病与水质的关系。

3 描述瘿病症状

两宋时期,许多诗人以其独特的文人视角,对瘿病表现出更多的关注,相关记述最多[7]。如宋代·王安石《汝瘿和王仲仪》:“女暂高掩襟,男大阔裁领”(正德《汝州志》卷7~8);欧阳修《汝瘿答仲仪》:“思余昔雷游,所见可惊愕。喔喔闻语笑,累累满城郭。伛妇悬瓮盎,娇婴包卵鷇”(《欧阳修全集》卷3)。从诗中可见当地人民患瘿肿之大。范成大在其诗词中有诸多瘿病症状的描述,他出使金国路过望都县时,见到的情景是“望都风土连唐县,翁媪排门带瘿看”(《范石湖集》卷12《望都》);《大丫隘》诗有“家家妇女布缠头,背负婴儿领垂瘤”之句;《昭君台》诗有“人人有瘿如壶瓠”(《范石湖集》卷15~16)。《恭州夜泊》提到恭州妇女习惯光脚丫,并且大多数患有甲状腺肿的疾病,“入峡初程风物异,布裙跣妇总垂瘿”(《范石湖集》卷19)。《夔州竹枝歌九首》也提到夔州女子由于甲状腺肿大而面貌粗丑,“瘿妇趁墟城里来,十十五五市南街。行人莫笑女粗丑,儿郎自与买银钗”(《范石湖集》卷16)。此处的粗当指甲状腺肿大形成的粗脖子。他在《吴船录》卷下中言:“夔州……峡江水性大恶,饮辄生瘿,妇人尤多。前过此时,婢子辈汲江而饮,数日后发热,一再宿,项领肿起,十余人悉然”,勾画出瘿病发病的症状特点。宋代·洪咨夔《随笔》:“归州多瘿生昭君,郢州多瘿生莫愁。造物何如等教瘿,尽令尤物不成疣”。苏轼《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夷音仅可通名姓,瘿俗无由辨颈腮。”元代·杨果《赏花时》套曲:“瘿累垂脖颈,一钩香饵钓斜阳”。形象的描绘出这一带瘿病患者的症状即瘿肿垂至颈项。元代·王沂《沔阳骚》诗云:“居人十九瘿累累,见客何曾羞掩领”(《伊滨集》卷5)。清人茹《瘿木》诗云:“自我来彝陵,妇女瘿垂颈。山有不流泉,衣裁常阔领”(同治《施南府志·艺文志》)。

4 著名诗人瘿病记述

在唐宋时期,涌现出许多著名诗人,他们的诗篇中均有对瘿病精彩的记述,如唐代·杜甫《负薪行》:“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此句十分隐晦地描述出当地妇女患瘿病的情况。唐代·王维《林园即事寄舍弟紞》诗:“地多齐后疟,人带荆州瘿”。说明瘿病在荆州一带多发。唐代·王龟龄《夔州》:“夔州苦无井,俗瘿殊可怜”。此诗指出夔州多瘿病患者,且系饮长江水所致。据北宋·陆游《将赴官夔府书怀》记载,夔州居民患瘿病较多,陆游在来此地之前曾忧心忡忡,害怕到了夔州,自己也患上甲状腺肿大的疾病,“但愁瘿累累,把镜羞自照”[8]。但到达以后觉得忧虑有点多余,在《蹋碛》中言:“行人十有八九瘿,见惯何曾羞顾影”[9]。关于瘿病的记述,陆游还在《送范舍人还朝》中有“常时念此气生瘿”之句,写出了生气可致瘿病的发生。苏轼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他在《别黄州》中写到:“病疮老马不任鞿,犹向君王得敝帷。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长腰尚载撑肠米,阔领先裁盖瘿衣。投老江湖终不失,来时莫遣故人非”。此诗为苏轼将离开湖北黄州时所作,他准备去往河南汝州,但担心当地人多患瘿病,自己到任后难免不罹此疾,因此预做准备。辛弃疾为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他在《和赵晋臣敷文积翠岩去纇石》中言:“累然颈下瘿,割之命随溃”。一语言出割瘿的危害性。

元明朝诗篇中也有记述,如元代著名文学家杨维桢在《碎玉杯》中有“元城老臣怒生瘿”[10]之句,说明瘿病发病与情志关系甚大。明初“吴中四杰”之一的徐贲在《沁水县》诗云:“风土殊可怪,十人五生瘿”(《北郭集》卷2)。在明末济南诗坛中有一位被誉为“奇情孤诣,绝才异骨”的著名诗人,他就是《齐音》的作者王象春,诗中言:“女之滨济居者多瘿,而妒妇津即在临济。儿女之美而渡,必迎风险。丑女虽盛装以渡,不妒也。余双瘿女非瘿,学为妒耳”[11]。济南近邻海滨,盛产海盐,本可没有瘿瘤这种病苦的人。但据王氏此诗,延至明末,竟还有人患此病,可见当时济南山乡尚有一生不能吃到海盐的群众,此诗也可反映出当时贫苦群众常年淡水煮菜汤的生活实况。

5 瘿病名人轶事

樗里子事见《史记》本传,但《史记》并未明言他患瘿肿。宋代·张徽的诗《寄汝海使君朝清》所言“士女项如樗里子,莫传风土向图经”,王安石《汝瘿歌》所言“樗里既已闻,杜预亦不幸。秦人号智囊,吴瓠挂狗头”,患瘿者谓之智囊。《史记》秦樗里子瘿而多智,时人号为智囊。又杜预亦有瘿也(宋·佚名氏《释常谈》卷中)。都说明樗里子与杜预是瘿病患者。

《庄子·德充符》:“瓮盎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12]。”这讲的是有一个颈上长着像瓮盎大的瘤子的人去游说齐桓公,齐桓公很喜欢他。庄子创造形体畸形而德行超众之人,旨在说明“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即只要德行完美,身体上的残缺不全并不足以为德所累。

综合古代诗文对瘿病的描述,可以看出,诗文中所指的瘿病多是由于缺碘所致的地方性甲状腺肿,这与当时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交通闭塞、社会风俗等是密切相关的。探寻古代诗文中瘿病之记述,对研究瘿病的源流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值得进一步去探索。

[1]祝鸿杰.博物志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32.

[2]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地甲病的地理分布变迁[J].地理学报,1999,54(4): 335-346.

[3]陈新.宋人长江游记——范成大《吴船录》[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248-249.

[4]汉·刘安.白话淮南子[M].吴广平,刘文生译.长沙:岳麓书社,1998:618.

[5]李书田.中医药古文译释[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111.

[6]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书店,1988:57,50,45.

[7]温翠芳.唐宋时期巴渝地区地甲病流行原因考——以尚鬼信巫的社会风俗为中心的考察[J].群文天地,2012,(24):117-118.

[8]宋·陆游.剑南诗稿(卷2)[M].钱仲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31.

[9]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84.

[10]明·王象春,张昆河,张健之,注.《齐音》[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192.

[11]战国·庄周.庄子[M].韩维志编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36.

Account of Goiter in Ancient Poetry

PEI Xun,ZUO Xinhe,CHEN Jidong,CHEN Ruquan
(Thyropathy department of thyropathy of Hube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CM,Wuhan 430061,China)

This paper combed the account of goiter in the ancient poetry.A lot of precious description of goiter disease symptoms exists in the ancient poetry,as the same as the realization of mountain area is a major epidemic area,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of the onset of goiter with the soil and water environment.It's the rich medical historical data about goiter for us.Exploring the account of goiter in the ancient poetry is meaningful to study the origin of goiter.

goiter;poetry;endemic areas;soil and water environments;symptoms;anecdote

10.3969/j.issn.1672-2779.2015.02.004

1672-2779(2015)-02-0007-02

张文娟 本文校对:石和元

2014-12-0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湖北省陈氏中医瘿病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资助(No: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12]170)

△指导老师

猜你喜欢
瘿病夔州诗文
浅谈中医“五辨”思维在瘿病诊治中的运用
“以文为诗”辨正——从诗文之辨看韩愈长篇古诗的节奏处理
夔州精神与杜诗本色
杜甫咏诸葛亮诗略论
杜甫夔州诗中所反映出的生活悲剧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唐五代时期夔州军事初探
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有效中药复方用药规律研究
有关甲状腺结节的中西医诊治研究进展
张娟教授治疗瘿病验案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