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论述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5-01-31 07:45李金芝
中学语文 2015年27期
关键词:前人逻辑性精神

李金芝

在高考新课标卷中,第一道试题为现代文阅读,文体大多为论述文。一般论述类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等为主要内容。

最近在复习这个专题时,发现大部分文章所论说的内容或作者阐发的观点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社会及文化的问题,针对这类论述文阅读教学有了几点思考。

一、用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到了高三,学生每天都围绕“高考专题”转,似乎没有时间阅读,而实际上每天都在进行阅读。在这些文本阅读中,因为小说的趣味性,散文的审美体验及传记文学的纪实性,学生是很感兴趣来阅读的,可对一般论述文文本的理性阅读几乎没有,有些学生的阅读纯粹就是为了完成后面的习题。

因此,教师需要用情感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这篇论述文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最后几句话:“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情感。当学生读出了作者忧国的情绪时,就会明白了文人固有的一份精神担当,那么自然会以崇敬的心情去阅读这篇文章。情感体验后自然会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因为这类文章最终要学生领会语言的逻辑性与思维的思辩性。只要学生认真进行阅读训练,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二、用论述文的语言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具有逻辑性

学生写作时,语言运用缺少逻辑性。如果多读一些论述文,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及思维的逻辑性,可是学生在复习这个专题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在复习这个专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逻辑性、论辩性的句子让学生仿写。如阅读《天文天气天灾》这篇论述文时,让学生仿写文章中这样一句话:“重视前人的经验是应该的,但恪守一种经验则是错误的,重视前人的经验之外,更要重视前人经验背后的思维方式。”初读这句话,感觉说的非常有道理,之所以有道理,是因为语言运用具有逻辑性及观点的思辨性。

如甲同学的《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这样仿写:“重视前人的文化是应该的,但恪守一种文化则是不明智的,重视前人的文化之外,更要重视前人文化背后的创新精神。”

乙同学的《生死超越》中这样总结:“有人因为看淡生死,所以,即使已经死了,他依然活着;有人轻视‘生’而惧怕‘死’,所以,即使活着,还不如死了;还有一些人看清了‘死’所以更重视‘生’。”

甲同学是通过模仿形式使自己的文章在观点表达上具有逻辑性与思辨性,而乙同学是通过模仿这种语言的逻辑性及内容的论辩性来总结自己的思想。无论是通过什么方式的仿写,都会提高学生语言的逻辑性。

三、用观点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学习没有动力,究其原因,大多数学生将责任感丢失了,所以可以通过阅读一些论述文唤起学生的责任心,继而具有一份社会担当。

在阅读《文学家不能丢失精神担当》这篇论述文时,我设计了这样问题:什么是作家的精神担当?你认识的哪些作家具有精神担当?再想想我们阅读的一些论述文,哪些文章能够体现出作者的精神担当?

精神担当的品格突出的体现是一种忧国忧民、济世救国的政治情怀。这篇文章就能体现中作者的精神担当,由此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复习论述文时讲到的廉思。之所以称廉思是一个有精神担当的人,是因为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关注社会中的第四大弱势群体“蚁族”。“蚁族”这类弱势群体和学生是息息相关的,因为有一部分学生将来会成为“蚁族”中的一员。所以,作为学生,即使不了解文人的这份精神担当,也应该感谢廉思,因为他能够改变学生将来的命运。

学生通过这样的联系,不仅对文章《文学家不能丢失精神担当》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能够激发出对廉思这样的文人的敬佩之情。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唤起学生的一份社会责任感,感恩的最好方式是将这份精神担当传递下去。作为学生,首先应该做一个善于观察社会生活,关注国家人民的人,然后才会有所思考,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也可以像作家一样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写下来,这样学生渐渐地就会培养起具有精神担当的品格。

猜你喜欢
前人逻辑性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打渔人
逻辑性
拿出精神
趣味古文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