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脏之精”及其在中医防治老年病中的意义※

2015-01-31 09:08郁志华林水淼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形质精血精气

郁志华林水淼

(上海市中医老年医学研究所,上海200031)

论“五脏之精”及其在中医防治老年病中的意义※

郁志华林水淼*

(上海市中医老年医学研究所,上海200031)

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和《黄帝内经集注》注释中关于“五脏之精”的条文和注释研究,认为五脏之精是构成脏器形质和维持其功能的物质基础,结合上海市名中医林水淼教授防治老年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强调补益五脏之精是“还精”固柢、延缓衰老、防治退行性疾病的重要途径。

五脏之精虽然自古有其名,却少有专篇[1-2]进行表述。跟师学习十余年来,对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林水淼老师的“还精”学术思想进行了理论、临床和实验方面的研究,本文将我的学习心得结合老师的学术思想,对“五脏之精”进行探讨。

1 五脏之精的表述始于《黄帝内经》

《内经》[3-4]作为中医经典论著之首,受到历代中医的推崇,其中对“精”的表述就有“精”、“精气”、“精神”、“精液”、“精微”、“阴精”、“阳精”、“专精”、“心精”、“肝精”、“脾精”、“五脏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等多种表述。而“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水谷之精”、“脏腑之精”则是后世医家对《内经》思想的推衍和发挥。

《内经》中对“五脏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的直接描述有以下三条:《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灵枢·大惑论》:“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灵枢·根结》:“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

但对五脏之精的功能及构成,《内经》中还有以下描述,《灵枢·本神篇》云:“五脏主藏精者也。”《素问·五脏别论》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藏精于肝”;“南方赤色……藏精于心”;“中央黄色……藏精于脾”;“西方白色……藏精于肺”;“北方黑色……藏精于肾”。

从《内经》的记载可见古人对“精”的重视,认为生命的起源来自精。中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生长壮老已”发生发展的奥秘,而从精为生命之本的角度看,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实质就是精由生至盛,由盛至衰,直至消亡的过程。五脏之精是精在人体的体现,是构成五脏形质、维系器官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藏“精”,且五脏皆有其精,五脏之精应该是“肝精、心精、脾精、肺精和肾精”的合称。

2 五脏之精的阐释丰富于《黄帝内经集注》

后世医家中尽管也对“五脏之精”有过解释,但都没有进行详尽的论述,相比较而言,清代张志聪所著的的《黄帝内经集注》对此的描述更进一步[5]。

2.1 五脏之精的生成《集注》注释“五入”时曰:“水谷皆入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荣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集注》注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条文“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时,称此处之精为五脏之精,“五脏主藏精者也,五味入口,各归其喜,津液各走其道,故五味以补五脏之精。”说明五脏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于五谷中的五味经由胃而被身体所吸收,而后又根据其“酸、苦、甘、辛、咸”五味的特性而分流,并以有形的津液形式与相关之脏相应,再转化成为五脏之精,使得五脏的形态和功能不断得到补充和生化,最终相合化生成后天之精,所以后天之精来源于五脏之精。而当五脏之精受损时,可以通过在饮食和药物中补益其“味”,达到滋补相对应的脏。

《集注》曰:“天之五方气色,入通于脏,以养五脏之精”。说明天人相通,天之五方所代表的气色:青、赤、黄、白、黑,皆可入通于脏,以养五脏之精,而五脏之精皆藏于其本脏。营气注入于脉,而气血是后天之精的主要组成。

由此可见,五脏之精主要来源于水谷之精微,经本脏的生化转为本脏之精,五脏之精充盛后又通过化生血液、由经脉遍布全身。五脏皆藏有其本脏之精,藏精不泻是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五脏主藏精气,生理特点就是使得五脏各自的精气充盛而不至外泻耗损,精气满才能濡养其脏。五脏与相应之五腑,对应的五官、五体、五窍、五液等构成相对独立的子网络,而维系这些子网络的协调及运转的物质基础就是五脏之精。

2.2 五脏之精的功能《集注》:“五脏之精,奉心神化赤而为血”。张志聪注释《素问·玉机真脏论》时言:“脏气者,五脏之精气也。五脏之气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又非惟微和之为胃气也,即五脏之弦钩毛石,各自其象,而至于手太阴者,皆胃气之所滋生”。《集注》曰:“夫脏真藏于内,而五脏之气发于外,见于色,是以五方之色入通于脏,以养五脏之精,而脏气复外通于九窍,其真精藏于内也。”说明血液是五脏之精的存在形式之一,血液是否充盛、流动是否滑利,能体现五脏之精的充盛程度。五脏之精通过心神化而成血,使之通行九窍,并可以通过寸口脉,而表现出弦、钩、代、毛、石的脉象变化,这些变化亦是五脏应于四季变化而展现出来的。五脏之精藏于本身之脏中,可以通过相对应的五色表现于外。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而能泻”。《集注》在注释中强调此处为先天之癸水。先天癸水即为先天之精,天乙生水化为精,先天之精是人生命起源的开始,胎儿成形完全依靠先天之精的变化。而出生后水谷入胃,传于五脏,脉道方通,五脏之精得以形成,在维系本脏和整体的形体稳定和生理功能中,发挥其各自应有的作用。由于肾与五化(生、长、化、收、藏)中的“藏”相应,又符合“天一生水”的原则,所以构成机体之后的所余的先天之精也被储藏在肾中。五脏之精充盛后,化成血液流转于全身,并形成后天之精,与先天之精一起同藏于肾中。

可见五脏之精既是五脏运行的原动力,也能通过脉象、五液、五并而反映于外,展现出相关的机能。五脏之精各有不同,所表现的形式,产生的功能也都各有不同,每个脏都有其所对应的腑、志、液、体、窍等构成网络化的结构,并主喜、怒、哀、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同时参与到人体精神活动等高级生命形式之中。五脏之精相合而形成的后天之精,对先天之精可以起到资益充养的作用,护卫人体的先天之精。

2.3 五脏之精的虚衰随着机体的衰老,五脏功能也日渐减退,《集注》关于五脏之精虚衰做了以下描述:“消瘅者,五脏之精气皆虚,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肉,故为消瘅也。脉实大者,精血尚盛,故为可治。脉悬小者,精气渐衰,故为难治”。“神气生于精,故五脏之精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神气绝而死矣”。“故邪气胜者,五脏之精气已衰,而不能为弦钩毛石之象矣。”

说明五脏之精虚衰时,则会出现消瘅,且多有内热阴虚的表现。五脏虚衰亦可出现内热耗伤其精,不能濡养骨肉而成痿证。由于五脏之精来源于胃腑的水谷之精,所以不论是何脏受损而成的痿证,但补益生化之源的原则不变,这也是“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因。五脏之精的进一步衰弱还会影响情志,进而耗伤先天之精。当五脏之精衰竭后,从寸口脉象上来看,已经不可能出现脉象的细微变化,而是出现了“真脏脉”,失去了弦、钩、代、毛、石的脉象变化时,表明人的胃气已绝,五脏之精尽衰。

3 补益五脏之精是“还精”延年的主要途径

林水淼教授从事数十年的老年病防治研究,认为中年之后,还精固柢是延缓衰老的首要。而具体到老年医学来讲,衰老的过程正是由于精气和精血的衰少,总称为“精”之损耗,所以抗衰老应以“还精”为根据和基础[6-7]。

五脏具有各自之精,具体而言即是五脏有独自的精血与精气,此两者正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而成;精血主要形成器官的形质,精气则主要指功能活动。这些精气和精血的来源是一致的,但在各个脏器中形成形质和功能的特点则各有不同的特点。故曰“五脏皆有精,非独肾也”。一旦有形质的器官形成,才能发展自身的功能;而通过功能活动的运转,方使得脏腑的自身构造日益完整与强大,所以,“精气”与“精血”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先天之精受之父母,其多寡在出生之时已有定论,但通过后天充养的五脏之精,通过“还精”之法进而补益机体,以后天之精的方式使得筋骨强健、强神促智,并保护先天之精不致过早耗损,从而达到深根固柢、益寿延年的最终目的。在精微物质的化生、输布、流行过程中,五脏均参与其中,发挥不同作用。

从“还精”学说角度来看,五脏六腑乃至皮肤肢体,皆有自身的“精血”和“精气”,并发挥各自的作用,具体来讲就是五脏之“精气”和“精血”发挥的功能各异。而从临床用药的立法角度,则可依五脏之精的特性来区别用药,具体五脏“还精”方法,可立为:补肾填精法、健脾化精法、调心强精法、疏肝畅精法、壮肺布精法。

当然,肝、肺也有自身之精,同样是先天之精化生的一部分,随着衰老进程也需要“还精”。但林老师临床上还特意提出“畅精”、“布精”,是强调其在精的输布过程中所具有的与他脏不同的特殊作用。

4 讨论

人的生命起源于先天之精,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夫精者,身之本也”,而正是先天之精的存在,才使得机体生长、分化、发育,进一步化生出人体脏腑、组织的物质基础和功能作用,形成了后天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说后天之精实乃来源于先天之精。

在后天,五脏之精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经胃受纳后,根据五味特性分走五脏,并充养其本脏,同时发挥各自的生理功用,同时演化出五志参与到整体的情志活动中,发挥其各自的高级机能,这也使得五脏形成了各自的形质、具有了各自不同的功能。五脏之精的功能主要是供给自身网络的功能活动,其次是受心神化而为血,并被转输形成后天之精,营养全身,最终输送到肾中,进一步充养先天之精。

在老年病的中医药防治上要注意守护五脏之精,即通过补肾填精法、健脾化精法、调心强精法、疏肝畅精法、壮肺布精法等方法使得五脏安泰,这样才能使得肾中所藏先天之精不致过早损耗,以达到却病延年,颐养天年的目的,这也是林老师“还精”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

[1]孙广仁.简论五脏精气阴阳[J].中医研究,1998,11(1):1-4.

[2]王小平.论气血与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2):90-92.

[3]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5]张志聪.黄帝内经集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6]林水淼,赵伟康,徐品初,等.“精血虚衰”理论在中医延缓衰老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4):8-11.

[7]陈川.林水淼“还精”学术思想初探[J].中医文献杂志,2012,(3):30-32.

The Essence of the Five Organs and Its Important Meaning of Prevention and Cure Senile Disease

YU Zhihua,LIN Shuimiao*
(Shanghai Geriatric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0031,China)

Through researching on contents and annotations about the essence of the five organs from Huangdi Neijing and Huangdi Neijing Variorum,we deduced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five organs is the material base of the configura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viscera.Associating with the famous TCM doctor Lin Shuimiao's experienc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senile disease,benefiting the essence of five organs is the important method of delaying senescence,preventing and treating degenerative diseases.

the essence of the five organs;senile disease;Neijing;Huangdi Neijing Variorum

五脏之精;老年病;内经;黄帝内经集注

10.3969/j.issn.1672-2779.2015.06.004

1672-2779(2015)-06-0008-03

杨杰 本文校对:徐蔚杰

2015-01-3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林水淼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No:ZYSNXD-CC-MZY017);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项目(No:2012QJ002B)

*通讯作者:shagetcm@126.com

猜你喜欢
形质精血精气
蔡连香从“精血”理论辨治妇科疾病的特色
扎纸马
雨季的云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古人养形有三法
铸造师
论《管子》道之思想
——修身与心性
数学教学必须“形质”兼备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保养精气,节欲防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