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研究的发展路径

2015-01-31 09:52刘鹤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贵州研究发展

刘鹤(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论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研究的发展路径

刘鹤
(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主持人语】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在追逐中国梦进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其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载体包括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表现形式。贵州被誉为"多彩",是因为这片热土上不仅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更积淀了同样丰富的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而红色文化则是多彩贵州文化之魂。本栏刊发的《论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研究的发展路径》,从理论上阐述了要发展贵州民族红色文化,首先要了解贵州民族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研究优势,同时指出了必须进一步加强民族红色文化的资源建设,培养一批民族红色文化的研究人才,充分挖掘贵州各族人民在民族红色文化创建中的贡献,加强对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只有这样,才是贵州民族红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本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栏还刊发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长征红色标语文化的传播分析》,对红军长征中留下的众多标语,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论高度,分析阐述了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广大群众中的传播。这些红军标语现已超越历史时空,在今天将继续推动中国人民进行新长征努力创造更美好的中国梦。该文视觉新,有一定参考价值。

(遵义会议纪念馆研究员:费侃如)

摘要: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研究既有资源优势,又有潜在的研究优势。要发展贵州民族红色文化,必须从进一步加强民族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培养一批民族红色文化研究人才、加强民族红色文化研究的集体攻关、充分挖掘贵州各族人民在民族红色文化创建中的贡献、加大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等多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研究;发展

201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贵州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依托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并指出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号召在贵州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2008年1月,文化部领导在贵州调研时也指出:“经济落后的地方文化未必落后,有些方面甚至可以走在前面”。他们还对贵州省文化建设提出五条意见,如“要充分挖掘贵州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繁荣创作、多出精品”,“要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1]在贵州后发赶超的新时代,我们应积极思考如何发展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并深入思考两者的有机结合,探索贵州民族红色文化发展的路径。

一、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与民族红色文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民族文化的差异源于各民族对自身所处的不同环境的能动适应差异,在此过程中,各民族先民往往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无意识"的结合。民族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变化,民族文化也会发生变化。在当代中国,民族文化是具有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最根本的特征是“红色”,它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本土化与创新性相统一以及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等特征。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先进文化。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运动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

民族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结合自己的民族文化,为推进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而创造的红色文化。民族红色文化本质上是红色文化,但又融入了民族文化的合理因子,因此,它是红色文化在民族地区的“在地化”。如果说我国的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那么,民族红色文化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特别是民族地区实际深入结合的产物。因此,民族红色文化丰富、深化、发展了红色文化。同时,民族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在民族地区的鲜活演绎,是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民族红色文化为民族文化补充了新血液并注入了时代生命力。它吸取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又加入了时代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族文化相应地增加了红色文化的因素。此外,民族文化中本身就含有红色文化的因子。历史上各族人民都为反抗暴力、为争取自由平等做出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如公元1348年思南数万汉、苗、土家族农民参加的“红巾”起义、公元1449年思南苗族农民起义、清咸丰同治年间张秀眉率领贵州少数民族起义,等等,这些也为红色文化提供了理论来源。红色文化正是选择、融合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明成果而产生的,各族人民创造的民族文化正是红色文化产生的历史和现实依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是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民族红色文化共同遵循的法则。

二、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研究的优势

1.贵州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研究的分析

贵州定居的少数民族较多,是一个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同时,贵州革命遗址较多,又是一个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适应这一需要,贵州拥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民族文化研究队伍,并产生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同时,贵州也有一些红色文化研究专家致力耕耘,发表了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成果。比较而言,贵州民族文化研究远远领先于红色文化研究。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在民族文化研究方面,贵州既有优势,但不足也非常明显。首先,在民族文化资源方面,从全国宏观地来看,贵州难以与新疆、西藏等5个自治区相比,这一情况势必有碍贵州民族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贵州的民族文化研究精品不少,但很多的成果在外人看来是一种“文化自恋”的微观探究,认同感不强。贵州一些民族文化研究者仅仅从本民族角度出发,微观地描述了一些具体事像,既缺乏他者的视角,又缺乏理论的指导,难免遭到外人的诟病。没有新的方法论的指导,这一状况在短期内确实很难根本改变。二、在红色文化研究方面,贵州的不足更加明显。首先,在红色文化资源方面,贵州除了遵义会议红色文化在全国比较有影响力外,其他地方的红色文化尚难以在全国知名。贵州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江西、福建、湖南、陕西等省比较,明显不占优势,这一情况势必影响贵州红色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贵州的红色文化研究队伍不强大,相关研究人员不多,贵州红色文化研究队伍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与江西、福建、湖南、陕西等省相比,这必然掣肘贵州红色文化研究的发展。

在贵州民族文化研究很难领跑全国,红色文化研究也难以实现重大突破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贵州的民族红色文化研究的优势比较突出。单纯以民族文化或者红色文化与强手竞争,我们没有优势,但我们以两者的结合与其他省份相比,我们的优势便凸显出来了。江西、福建、湖南、陕西等省红色文化研究资源丰富,但其民族文化研究资源根本无法与贵州相比;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其红色文化研究资源则无法与贵州比肩。因此,民族红色文化有望成为贵州新的学术增长点。

2.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研究的资源优势

在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贵州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民族地区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为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

截止2011年6月,贵州省有革命遗址共2078处,位列全国前十名,是全国革命遗址资源大省。其中,重要革命遗址共2067处,仅红军长征文化遗址就达900多处,为全国之最。[2]由于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革命遗址大多是贵州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战而留下来的,因此,这也是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研究的丰富宝藏。红军长征时期是贵州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全面接触时期,从中央红军1934年12月14日转战贵州攻占黎平县城起到1935年4月22日突进云南,中央红军在贵州斗争长达4个多月,占中央红军长征时间的三分之一。而红二方面军从1936年1月至4月在贵州转战,活动亦接近3个月时间,占红二方面军长征时间的四分之一。长征期间,红军到过贵州约80%的县,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还帮助贵州各族人民组建了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并任命林青担任书记。而贵州各族人民也积极支持红军长征,据不完全统计,中央红军在贵州扩红5400多人,红二方面军在贵州扩红5000多人,全省扩红总数达12500人以上。[3]贵州各族人民还拿出衣物、粮食等支持红军;他们积极救护、掩护红军伤病员,并积极为红军带路,提供情报;热情提供门板、船只等器材,为红军驾船渡江渡河。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贵州各族人民支持红军的时候,他们充分发挥了其民族文化的优势,如他们充分利用其长期在山间的攀岩技术,带领红军翻越悬崖峭壁;他们充分利用苗医侗药,为红军伤病员治病;他们利用高超的水上驾船技术,帮助红军渡江渡河;等等。从红军长征经过贵州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这既是贵州各族人民接受红色文化的过程,也是贵州各族人民创新红色文化的过程。由于贵州各族人民在创新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各个民族文化的优势,事实上实现了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创造了丰富的民族红色文化。这不仅为我们今天的民族红色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我们提供了民族红色文化研究的精神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贵州各族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民族地区具体实践相结合,灵活地将党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实际结合,充分发挥民族红色文化的优势,推进了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各族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土地改革。而在民族地区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民众积极向党献言献策,主动向党介绍地方民族文化,介绍“姑娘田”、“麻园地”、“蓝靛土”、“跳花坡”等特有的民族文化,并积极输送少数民族干部,从而使“重大事宜由本民族协商决定,具体工作由本民族干部领导进行”,[4]民族地区土地改革顺利完成。上世纪90年代,贵州各族人民弘扬“大关精神”,既充分发挥本民族的本土知识优势,又充分发扬革命战斗精神,战天斗地,劈石修路,抠土造田,“到1999年,48个贫困县修建县乡公路8918公里;新增315个乡镇通公路;178个乡镇通程控电话;新增农田灌溉面积86万亩;解决了579万人和395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实施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面积10355平方公里……1999年与1993年相比,48个贫困县的财政收入增长98.5%,每年平均增长12.1%。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48个贫困县已有44个基本解决温饱,全省贫困人口已减少到315.2万人”。[5]在2010年的大旱面前,贵州各族人民也充分发挥“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抗灾自救,黔西南州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各族人民表现尤为突出。当地山多、石多、坡多,林少、土少、地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居住着汉、苗、布依、彝等民族。“大旱面前,群众用矿泉水瓶为在山崖上种植的金银花‘滴灌’,保住一抹抹生命的绿色;砸石造田,村里原本怪石嶙峋的石旮旯被农户房前屋后一块块平整的田土取而代之;烈日当头,一个个遍布田间的小水窖让已经‘渴’了8个月的群众和土地还能顽强支撑”。2010年4月,时任共和国总理的温家宝来到冷洞村,实地察看滴灌的情况,称赞道:“这个办法真的好,滴灌面积小,入土深度够,把水用到了最需要的根部,一点也不浪费。这我还是第一次见,这是被大旱逼出来的智慧”。[6]这既是不畏困难的红色智慧,也是穷则思变的民族智慧。这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结合自己实际而形成的民族红色文化使贵州各族人民挺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3.贵州民族红色文化潜在的研究优势

总体而言,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研究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不论是在科研平台、科研成果还是在人才储备和科研课题等方面,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研究都让我们看到了可喜的前景。

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研究的科研平台主要有贵州师范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贵州民族大学内设科研编制机构——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贵州省委党校的党史党建教研部、贵州高校首个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等等。此外,各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列部)、各级党史研究室、政策研究室等机构,也从事了相关资料收集与研究工作。贵州师范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中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经验及成果研究”这一研究方向,并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研究”为特色;贵州民族大学设立的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则把民族政策作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他的科研平台在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挖掘与研究的同时,也很重视民族红色文化研究。

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研究专家致力研究,也出了不少研究成果,如贵州民族大学杨昌儒教授撰写的论文《改革开放与民族心理》曾获得贵州省政府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四等奖,其著作《民族政策学》曾获得贵州省政府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还有《民族理论论纲》获贵州省政府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三等奖。他还率领团队,出版了《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贵州的实践》丛书10本。贵州省委党校伍小涛教授致力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结合,撰写了《建构与认同:新中国民族工作研究(以贵州省为例)(1949-1956年)》,并发表系列论文,等等。

尤为可喜的是,近年来,一批从外省进入贵州发展的学术新秀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试图走出民族红色文化的新路子。他们以高级别课题特别是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依托,希望以民族地区民众为研究中介,找到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血肉结合的契合点,探索民族红色文化发展的路径。他们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有:凯里学院刘鹤博士2011年度的一般项目“建国初期西南地方政府民族政策的灵活运用与西南社会稳定研究”、贵州省委党校伍小涛博士2011年度的西部项目“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研究”、贵州省委党校黄亦军博士2012年度的西部项目“建国初期西南民族地区基层政府的政权建设研究”,贵州财经学院李飞龙博士2012年度的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研究1949-1966”、贵州省委党校李晓兰博士2013年度的西部项目“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应对西南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历史经验研究(1949-1966)”,等等。他们认为:在红色文化进入贵州民族地区之时,红色文化积极吸取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贵州民族文化也积极吸纳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相互交融,从而客观上生成了贵州民族红色文化。

总体而言,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研究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也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研究发展的路径

尽管贵州民族红色文化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尚未转化为现实研究优势。在历史新时期,我们要努力将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研究优势,积极探索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研究发展的路径。

1.进一步加强民族红色文化资源建设

虽然贵州有丰富的民族红色文化资源,而且,不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各方人士都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从长远看,必须进一步加强民族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民族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体系。

各级政府应从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县的角度加大投入,加强民族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据此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强调了各级党组织在发展先进文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贵州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民族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档案局(馆)、政策研究室、党史研究室、民研所在民族红色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号召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多管齐下,共同做好民族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工作。一、要加强民族红色文化的史料抢救工作。由于各种原因,贵州民族红色文化资料保护和收集工作仍然不尽人意。因此,要加强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民族红色文化资料保护和收集工作。首先,要对现有的相关资料进行摸底并进行妥善保护。其次,要加大相关资料的收集力度。一方面,要加大民间存有的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力度,同时,还要重视口述资料的收集。另一方面,要加强民族红色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工作。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从事科学研究也离不开信息技术。各级档案局(馆)、政策研究室、党史研究室、民研所要积极建立“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特色数据库”。在数据库建设时,要统一谋划,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建设,并实现交换与共享。

2.培养一批民族红色文化研究人才

要做好民族红色文化研究,仅有民族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是不够的,当务之急,要培养一批民族红色文化研究人才,要充分发动并积极引导科研工作者做好民族红色文化研究。

就贵州而言,民族文化研究者明显多于红色文化研究者,而民族红色文化研究人才则相当缺乏,这一状况,与贵州丰富的民族红色文化研究资源很不相称,因此,要下大力气培养一批民族红色文化研究人才。要做好这一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在年轻一代中培养民族红色文化研究人才。由于年轻人接受新生事物快,可塑性强,完全可以加强对他们研究方向的指导,引导他们从事民族红色文化研究,充分发挥他们对民族红色文化研究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在高校年轻教师特别是相关学科的年轻教师,各级档案局(馆)、政策研究室、党史研究室、民研所的年轻人中积极培养民族红色文化研究人才。第二,引导一些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的中青年研究者特别是红色文化的中青年研究者转型从事民族红色文化研究。这些研究人才,由于他们在相关领域研究较深,积淀较多,如果转型成功,会较快地产出成果。由于后者往往不太愿意转型,比较而言,前一种方法更易奏效。

3.加强民族红色文化研究的集体攻关

目前,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研究力量比较分散,急需加强集体攻关,协同创新。首先,加强省内高等院校相关机构的横向合作,如加强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遵义师范学院、凯里学院等院校相关机构的合作,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学术沙龙等方式,建立长期联系机制。其次,加强省内高校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如加强省内高校与各级档案局(馆)、政策研究室、党史研究室、民研所、各级党校、各级行政学院的合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资源优势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化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为研究优势。再次,加强省内各学科之间特别是历史学、民族学学科的联系,营造各学科研究者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氛围,平等对话,精诚合作,共同为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的发展繁荣贡献力量。

4.充分挖掘贵州各族人民在民族红色文化创建中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中,贵州各族人民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要实现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研究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挖掘贵州各族人民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贡献,也就是各族人民创建民族红色文化的贡献。这就要求民族红色文化研究者在坚信人民群众创造力的同时,还至少要有两种精神:一是耐得住寂寞。研究者必须甘坐冷板凳,甚至要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各种史籍中查找贵州各族人民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贡献的有关资料。二是要吃得了苦。要充分挖掘贵州各族人民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贡献,研究者必须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做访谈、实地调查,等等。这就要求研究者要经得起舟车劳顿,能够吃苦耐劳。

5.加大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

要发展贵州民族红色文化,就必须向社会积极推介民族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否则,广大科研者的成果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最终失去意义。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将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的生产与宣传紧密结合起来,并形成良性互动。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想尽一切办法将民族红色文化研究成果这些“阳春白雪”转化为“下里巴人”能够接受并乐于接受的事物,让贵州各族人民群众从自己祖先的英雄事迹中看到本民族所做的贡献,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力。惟其如此,贵州的民族红色文化研究才能在实现贵州民族红色文化研究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为贵州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创造更加丰富的民族红色文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于幼军.充分肯定贵州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N].贵州日报,2008-01-09.

[2]肖菡.全省重要革命遗址共2067处红军长征文化遗址900多处为全国之最[N].贵州日报,2011-06-25.

[3]《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四卷:民国时期的贵州[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150.

[4]廖光珍.建国以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及其历史意义[J].贵州民族研究,2004,(2):142-148.

[5]《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五卷:当代的贵州[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280.

[6]贵州日报、当代贵州、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电视台联合采访组.撼天动地贵州魂——兴义则戎乡冷洞村抗击特大干旱纪实[N].贵州日报,2010-04-12.

(责任编辑:娄刚)

On the Means to Improving the Researches into the National Red Culture in Guizhou

LIU He
(Kaili University, Kaili 556011, China)

Abstract:As to the studies of national red culture, there are resourceful advantages as well as potential research advantages in Guizhou. If we want to promote the studies of national red culture in Guizhou, we are supposed to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national red culture,let well-known the contributions made by peoples in Guizhou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red culture and improve the publicity of national red culture in Guizhou.

Key words:Guizhou; national red culture; studies;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刘鹤,男,湖南绥宁人,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社会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凯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课题(15SZK03);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1BMZ006)

收稿日期:2015-03-12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5)-0001-05

猜你喜欢
贵州研究发展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贵州,有多美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