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产业,老问题撞上新思路
——解读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5-01-31 14:24中国农资崔海涛徐骞
中国农资 2015年30期
关键词:农资化肥肥料

□《中国农资》记者 崔海涛 徐骞

化肥产业,老问题撞上新思路
——解读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国农资》记者 崔海涛 徐骞

2015年7月29日,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有关部署,促进化肥行业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以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生态环境安全和满足科学施肥需要为出发点,从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8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在“十二五”计划的收官之年,《意见》的发布既是此前5年国内化肥行业变化做小结,也是为未来5年行业发展完成“定调”。中国农资传媒将着眼行业转型升级重点措施,对《意见》做深度分析。

老问题——传统发展过猛 亟需创新驱动

严控产能不放松

《意见》指出,将着力化解过剩产能。一是严格控制新增产能。采用减量置换原则,严格市场准入,强化行业监管,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是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上下游一体的产业体系及横向跨行业的肥化企业联合,组建多产业结合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公司。

“十二五”以来,我国化肥总量保持快速增长,氮肥、磷肥产能、产量及消费量已居世界首位,钾肥生产跃居世界第四,自给率大幅提升。其中:氮肥总量年均增速4.5%以上,2014年产能6000万吨(折纯N);磷肥总量年均增速1.6%,2014年 产 能 2350万吨(折100%P2O5),复合肥实物产量6500万吨;钾肥总量年均增速14.7%,2014年产能677万吨(折100%K2O)自给率提升至50.3%。对于农资人而言,《意见》提及化肥产能问题在意料之中。早在“十一五”期间,国内尿素产量年均增长就已达到4.7%,经过多年积累,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问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相比之下,国内磷铵产量年均增长率从“十一五”的 16.7%下降到目前的1.6%,行业整合初见成效。而在钾肥方面,国内盐湖工业快速成长,在国内市场需求稳步提高的背景下,将中国钾肥自给率维持在50%左右,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国内用钾安全。

2015年 3月发布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为国内化肥产能管控提出了全新要求。国内化肥行业已经在产能过剩的氮肥、磷肥板块逐步建立起落后产能退出的长效机制,在尚未完全自给的钾肥板块形成了境外开发的全球布局。目前,在《合成氨行业准入条件》和《磷铵行业准入条件》的相关要求下,国内新建合成氨装置,磷酸一铵、磷酸二铵装置受到严格管控,并以环保、能耗为参考标准引导困难企业主动推出。

对于化解产能,《意见》提出将鼓励通过市场化整合,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对此,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英翔认为,化肥产能过剩下,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有序推进。国家、行业通过提高环保、安全、能耗标准等手段,鼓励扶持优秀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转方式、调结构已是推动肥料产业向着“生态、环保、绿色、安全”方向发展的根本动力。“未来几年,市场将向具有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集中。在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安全环保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公司将在新的竞争环境中拥有更多机会。”

调整结构促发展

鼓励开发高效、环保新型肥料,拓展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拓展工业应用是《意见》对于未来化肥产品结构调整的总部署。

当前,提高肥料利用率,大力发展新型肥料是化肥行业走资源高效利用之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优先选择。《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我国新型肥料的施用量占总体化肥使用量的比重从目前的不到10%提到30%,氮肥、磷肥企业非肥料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40%-50%。肥料产品水平不断提高,质量更加安全可靠。

在《意见》提及的新型肥料中,尿素硝酸铵溶液、缓(控)释肥、水溶肥、液体肥、腐植酸、海藻酸等时下热门产品赫然在列。在新型肥料的发展历程中,国内农业科研院所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农科院研究员赵秉强表示,实现化肥“零增长”,需要“增效减量”与“替代减量”双管齐下,肥料产品科技创新的运用就是高效、低成本,要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构建我国绿色肥料体系。中国农科院肥料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树清则表示:“功能性肥料是21世纪新型肥料的重要研究、发展方向之一,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单位肥料对农作物增产的效率。”

实际上,经过多年的呼吁、发展,国内新型肥料市场迅速膨胀,日渐成熟。新型肥料所具备的诸多优势已经在农业一线得到实践认可。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我国新型肥料面临节水、高效、土壤改良、提质增产等全方位要求,因此未来新型肥料的研发将更加注重功能的添加。

在国内新型肥料发展过程中,对常规肥料的改进和替代也逐渐形成潮流。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刘淑兰女士认为:近几年,为了满足农业对肥料品种的要求,氮肥企业在传统肥料的基础上,也开始向新型肥料进军。“十三五”期间,我国氮肥产业将重点发展增值尿素,到2020年底农用尿素的1/ 3用增值尿素替代,推动我国传统化肥产品性能升级,其中,尿素硝铵溶液的推广将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减肥增效。而由安徽六国化工生产的六国网控失二铵、六国安辛,经过长期试验示范,已经在北方市场得到全面推广,成为国内新型二铵的代表产品。

在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以及环保能耗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意见》侧重提高化肥行业集中度,鼓励推广新型肥料,利好大型高科技肥料生产企业及其流通企业。《意见》的出台,一方面有助于巩固、推动新型肥料市场发展,另一方面也鼓励传统化肥企业着眼未来,万众创新。

创新企业受关注

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在产业突围步步为营的新常态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化肥行业未来发展的命脉。因此,《意见》中“组建一批引领行业技术创新的研发合作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型示范企业”的表述得到广泛关注。

为加快行业创新,《意见》要求,未来化肥行业应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行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组建一批引领行业技术创新的研发合作平台,依托骨干企业凝聚产学研各方力量,形成有效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培育一批创新型示范企业。在示范企业标准方面,则提出了“全面进行大型先进装备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率先形成‘坚持化肥、走出化肥’的特色产品结构、产品成本和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具有显着的市场竞争优势和长足的发展后劲”四项要求。

“十二五”期间,面对农业发展新常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行业自身提升乘势前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王道龙表示,中国农科院从2006年开始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组建的肥料的适配技术创新团队,进行新型肥料研发和肥料生物技术的研究。在新型肥料研制方面,创建了连续化、大产能,自控化,包膜肥料的技术,研发肥料增效剂,开发的植物源生产的增值尿素和增值复合肥,在国内实现了产业化。

科研院所是技术创新的带头人,化肥企业是行业创新的主力军。新型肥料湖北省工程实验室集合了湖北省在肥料研究方面的科研机构,建立肥料试验示范基地,搭起湖北省肥料行业的产学研平台,成为实现新型肥料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桥梁。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重要的共建企业。六国化工公司自2008年首次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先后与四川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并承担了十多项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的研发,拥有自主研发专利49项,成功开发出“内置网型缓控释肥”、“活化磷酸二铵”等省级重点高新产品,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

对于企业创新,金正大集团副总裁陈宏坤介绍说,金正大以创新谋发展,一是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基础研究条件;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竞争软实力;借智产学研合作,提高研发效率。二是创新发展新职能,开辟向服务商转型新思路。构筑农化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条件。三是创新联合发展模式,打造综合性农业平台。纵向延伸,构筑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条;横向拓宽,建立利益共同体。

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国内化肥企业不单在产品创新上殚精竭虑,在服务创新、渠道创新方面也是煞费苦心。《意见》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培育创新型示范企业,或将引发化肥行业中的新一轮洗牌。具备研发、试验、生产、推广综合能力的龙头企业将在政策支撑下不断巩固行业优势。具备一定实力基础,在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模式方面具有突出成绩的企业则可能获得更为优越、便利的发展条件,在未来的国内化肥市场上占据更大空间。

新思路——练就铮铮铁骨迎接新形势下的挑战

在《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工信部除了对化肥行业面临的痼疾进行深刻解剖外,还从新形势出发给出了化肥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其中,环保权重增加、深度信息化以及借“一带一路”战略拓展国际市场都将成为化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环保权重增加

《意见》要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因此绿色环保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其中,《意见》明确指出:“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发展新型肥料,把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发力点。”“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愈发成为行业发展的一条硬性指标。在生态环境受到高度关注的今天,化肥行业要发展必须坚持走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发展之路,“减肥”运动势在必行。

而最近的一些声音都与《意见》保持了高度一致。近日,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谢建华也对未来如何做好“减肥”运动给出了行动指南。他认为未来应该重点开展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配方肥入户到田;二是强化有机肥资源利用;三是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四是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此同时,一些区域性的法规也相继出台。山东省农业厅日前发布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其中把化肥减量作为未来着力推进的工程之一。由此可见,不管是在全国层面还是从区域层面,严格控制化肥使用量已经成为各相关机构的共识。

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对化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肥企业如何开发出高利用率的新型肥料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开发出更高效率的化肥,才能最有效地减少化肥用量,才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单单是控制化肥用量还不是绿色发展的全部内涵,加大资源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开发推广节能减排先进技术也是《意见》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化肥行业的一些龙头企业已经走在了前面。如磷石膏的综合利用一直是困扰行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但是开磷、瓮福等企业对磷石膏的处理已经总结出一套可行的方法。今年6月份,开磷集团年产20万吨建筑石膏粉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建筑石膏粉技改项目是以磷石膏为主要原料,充分利用开磷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对磷石膏等工业废弃物进行深加工的新型建筑材料,既变废为宝,也缓解磷石膏处理压力,又延伸产业链,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行业中,这种把积极研发新型绿色环保技术的化肥企业还很多,相信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将呈现新的局面。

总之,无论是从生产本身还是从产品消费角度看,化肥行业都必须按照绿色发展的思路发展自我。只有做到这一点,化肥企业才能契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信息化走向台前

《意见》首先肯定了“互联网+农资”这一广受行业关注的行业热潮,并指出:“鼓励行业协会、化肥生产、流通企业联合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开展‘互联网+农资’活动,提供农化服务信息、进行在线展示展销和推广,利用农资电商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新模式促进行业发展。”今年可谓是农资界的互联网元年,农资企业都在积极参与到发展农资电商的行列中来,并涌现了一大批农资电商平台,如:新都化工的“哈哈农庄”电商平台、四川汇力农资旗下的“汇力网”、浙江农资“益农宝APP”电商平台等等。

对化肥行业来说,发展农资电商一直是一条迷茫与希望并存的道路。就希望而言,发展农资电商有着广阔的利益空间。这种利益的来源则是通过互联网实现渠道的扁平化,从而把线下利益转向线上。但是迷茫的成分可能更多,首先是下单的难题。当前,农民对网上下单的操作是很陌生的,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还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虽然有很多企业试行了乡村代理人制度,即依靠村里的网点帮助农民实现网上购物的环节,但是效果如何还要经历实践的考验。其次是物流难题。由于化肥本身的属性,如果把化肥用电商的手段进行销售,其要承担的物流成本可能超出商品自身的价值。

在迷茫与希望的拉扯中,农资电商依然在快速扩张。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农资电商?《意见》的阐释会使行业对农资电商的内涵更加明晰,那就是农资电商仅仅是化肥行业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全部。

信息化本身是指社会的发展对能源与资源的依赖度相对降低,生产效率的提高将更多地依赖信息资源的生产与利用。《意见》也正是按照这样的科学理念对化肥行业的信息化进行了梳理。除了鼓励发展一个由行业协会、化肥生产与流通企业联合打造的电子商务平台之外,《意见》还要求推动大数据的应用以及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产品追溯系统等,通过对大数据的应用,“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科学决策水平”;通过产品追溯系统的建立,“杜绝假冒伪劣,提升企业品牌效益”。

因此,化肥行业的发展必须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改造。但是化肥行业也一定应该明晰信息化不等同于农资电商,农资电商只是农资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手段之一。化肥行业的信息化更应该是一个包括生产监控、市场动态分析等在内的全方位的信息化。《意见》在“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这一措施里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化肥企业应据此进行深度改革。

国际市场显身手

“借力‘一带一路’战略拓展国际市场”也成为《意见》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之一。那么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化肥产业应该如何利用有利形势开拓国际市场呢?

具体措施在《意见》中体现得十分明确,即“一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化肥资源短缺的国家投资建厂、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转移输出部分优势产能;二是完善尿素、磷铵出口和硫磺、可溶性钾盐进口协调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努力培育进出口主体,提高国际市场话语权;三是加快境外钾肥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在有资源条件的国家采取包销、参股控股、勘探开发等多种方式建成一批钾肥生产基地。”

行业内一批企业已经抓住了机遇,积极推行国际合作。如,金正大集团与“以中农业交流合作中心”(ICAC3)共同组织的种植大户、农业科技带头人、农技推广人员、行业专家学者,多次赴以色列考察现代农业,力争加快学习和引进以色列农业生产领域先进的技术与模式。同时,该公司生产的缓控释肥、水溶肥等也在国际市场亮相。

在尿素、磷铵等出口方面,我国的出口政策进一步放宽,取消了出口窗口期,企业出口的自由进一步提升,这为解决我国化肥产能过剩提供了途径。

在钾肥走出去战略方面,钾肥企业也在积极行动。据钾盐行业专家亓昭英介绍,截至目前,我国钾肥行业“走出去”项目的28个钾肥项目在不同工程阶段中运作,有的已经投产,有的在建设中、有的在进行工程招标过程中,有的在勘探并争取采矿权的过程中等等,计划产能超过1000万吨。

化肥企业通过投身国际市场,不仅解决了我国氮肥、磷肥过剩的局面,还能有效解决我国钾肥资源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协作还能带动我国化肥产业及农业领域的技术变革。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国化肥企业在国际市场扮演的角色将愈加重要。

记者手记

猜你喜欢
农资化肥肥料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2019年3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2019年3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2018年12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肥料是否正规 教你快速辨别
化肥需求增长不均 有人欢喜有人忧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