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助产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探索与实践

2015-01-31 14:39王春梅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助产护理学人才

赵 珊,魏 娜,王春梅,赵 岳

(天津医科大学,天津 300070)

本科助产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探索与实践

赵 珊,魏 娜,王春梅,赵 岳*

(天津医科大学,天津 300070)

结合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助产人才的需求,借鉴国际经验和标准,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一体的“全人教育”理念,构建以助产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的本科护理学专业助产人才“123”培养模式,即一条主线、两个能力、三个体系,具体为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助产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主线,强化本科助产人才专业实践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构建本科助产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助产;本科;教育

目前发达国家助产已发展成独立的高等专业教育,助产士须有本科以上专业教育背景[1]。而我国助产人才严重匮乏,且以专科层次为主[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护理学类仅设护理学专业,未设助产学专业。由此,在我国创建本科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意义尤为重大。

一、本科护理学专业助产人才“123”培养模式

结合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助产人才的需求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专业设置规定,根据国际助产联盟对助产士角色和功能定位的标准,发挥国家级特色专业及复合型高级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优势,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一体的“全人教育”理念,以助产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本科护理学专业助产人才“123”培养模式,即一条主线、两个能力、三个体系,具体为: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助产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主线,强化本科助产人才专业实践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构建本科护理学通科教育+助产专科化培养的本科助产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以助产师资队伍建设为重要途径的本科助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发展、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五个“一”的突破

在本科助产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探索与实践中,实现了五个“一”的突破。

1.一个模式。构建了护理学通科与助产专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本科护理学专业助产人才“123”培养模式,形成本科助产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体现了医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并举、知识与能力并重、护理通科与助产专科互通的人才培养特色。

2.一个平台。创建了符合国际助产士岗位能力标准的本科助产专业化实践教学平台,自主设计了“助产综合实验室”和“多功能社区实验室”,合作共建了助产临床与社区实践教学基地,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认可,为本科助产专业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提供经验。

3.一支团队。打造了基础与临床结合、医护结合、专兼职结合的优势互补的助产师资队伍。一系列的制度与机制建设为助产师资团队建设提供了保障。

4.一本教材。在完成《助产学》自编教材编写的基础上,通过几年的使用与修订,主编了国内第一版本科助产教材《助产学》,该教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于2011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填补了国内本科助产教材建设的空白。

5.一个载体。形成了深化本科助产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载体。以“本科教学工程”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将本科助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融入复合型高级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品牌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团队等项目的建设中,不断提高本科助产人才培养质量。经实践检验,成效显著。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1.借鉴国际经验和标准,构建护理学通科与助产专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本科护理学专业助产人才“123”培养模式。通过调研论证,比较分析了国外本科助产专业培养方案与护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异同,通过调整课程结构、设置整合课程如临床应用护理学(国家级精品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增加助产课程模块(如胚胎学、医学遗传学、助产学等课程),形成了护理通科+助产专科的助产课程体系;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实验教学—临床技能模拟训练课程—临床见、实习—毕业科研”课内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课外实践活动,依托自主设计建成的“助产综合实验室”“多功能社区实验室”和遴选的临床、社区助产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系统的“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助产实践体系;通过情景教学、CBL、TBL等教学方法,特别是我校首创的医护融合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出科考试、毕业综合考试及毕业论文考核,考察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突出考察孕检、产检、待产、接产、新生儿护理、产后护理、产后家庭访视及围产健康教育、母婴人文关怀等)和职业发展能力(护患沟通、团队合作、科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

2.建设基础与临床结合、医护结合、专兼职结合的优势互补的助产师资队伍。分析了国际标准的助产士应具备融合护理学与围产医学知识能力的特点,而现有师资结构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已无法满足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的助产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实施了临床教师聘任制,遴选聘请优秀临床医、护及助产士为兼职教师。通过“外引内培”组建“双师型”专职助产教学团队,资助骨干教师国内外学习交流,借助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形成“校—院—室”三级培训机制,通过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基础与临床教师集体教研制度、专职教师临床进修制度、教师临床技能评估制度等,提升助产专业教学能力。

3.建立情境教育—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将助产人才专业实践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纳入复合型高级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并结合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社区志愿者服务实践教学基地,形成情境教育—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四、探索与实践的效果

1.教学成果。“本科助产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探索与实践”解决了以下教学问题:(1)尚没有成熟的本科助产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助产仅是本科护理学专业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我国毕业后教育尚没有统一的助产士规范化培训模式和标准,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无法与国际助产联盟规定的人才标准对接。(2)尚没有符合国际标准的本科护理学专业助产人才培养方案。目前的本科护理学培养方案中缺乏系统的助产知识体系和岗位能力培养体系。(3)现仅有本科护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没有符合国际标准的本科助产人才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实践教学平台。(4)现有的护理学师资队伍的现代助产理念、知识能力结构、教学方法等均与国际助产联盟实践标准脱节,成为影响助产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5)本科助产人才培养尚无助产学本科专用教材。“本科助产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探索与实践”2014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人才培养效果。历经五届助产人才培养对本科护理学助产人才“123”培养模式的实践检验,我校毕业生毕业率100%、就业率100%,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100%,已成为天津市助产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毕业生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本科助产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今晚报、人民网等媒体对我院本科助产人才培养进行了报道,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五、结 语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科学的进步,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已涵盖从生命形成至诞生的整个重要阶段。助产事业是协助生命诞生的伟大事业,而助产教育事业是这项伟大事业的重要基础,培养高素质助产人才刻不容缓。为提高中国助产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为我国妇女和儿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本科助产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探索与实践》以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较系统地掌握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并具备终生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富有良知和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素质本科护理学助产人才为目标。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为推动我国助产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作用。

[1]顾春怡,丁 焱.助产专科护士人才培养的现况与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4,14(1):63-66.

[2]张明娥.高职助产专业现状与人才培养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2,3:82-8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ining mode of the shortage of personnel in undergraduate midwifery

Zhao Shan,Wei Na,Wang Chunmei,et al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Tianjin 300070,China)

Combined with the demand of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for midwifery personnel,drawing 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standards,we adhere to the philosophy of“Perfect person education”which integrates knowledge,ability and quality training,construct the“123”training mode for professional midwifery in undergraduate nursing program,the core of which is midwifery post competency cultivation,including one main line,two abilities,three systems.

Midwifery;undergraduate;education

G642.0

A

1002-1701(2015)12-0039-02

2014-11

赵 珊,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12.020

猜你喜欢
助产护理学人才
人才云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护理学杂志》稿约
联用气囊仿生助产技术与分娩球为产妇助产的效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