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菲唯美诗意的课堂表征

2015-01-31 15:02许书明毛洪彬
中学语文 2015年16期
关键词:诗意文学语文

许书明 毛洪彬

董一菲唯美诗意的课堂表征

许书明 毛洪彬

黑龙江特级教师董一菲倡导并践行 “诗意语文”,意在发掘“文学气息”、感受“浪漫情怀”,用“缤纷的语言”,对“文化的膜拜”及“智慧与幽默”来构建一个诗意的课堂。她坚持给学生一个文学的世界、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最美的母语、一个善感的心、一个爱的信念、一个理性的世界、一个内儒外道的人生智慧,努力让学生诗意地生活。“诗意语文”是一种大语文、高境界,它立足于心性的修炼,追求文学的诗意和唯美,注重情感与语言的交织,感悟人生智慧,充满文化和理性。

董一菲认为,语文的本色就是诗意,语文课堂必须充满诗意。她的课堂诗意盎然:深情的朗诵,悠扬的旋律,精美的诗词,精妙的点评,精彩的争鸣,分明就是一首诗。 课堂上娓娓诉说着的董一菲就是一位优雅的诗人。她关注细节,课堂语言精准雅致,无论是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还是对学生发言的点拨与评价,简洁而优美,清丽如诗,明净如溪,缓缓淌过,诗意而美好。上董老师的课,不仅是视觉享受,也是听觉享受,充满了诗意美、情感美、理性美、智慧美,让听者陶醉。

追求唯美诗意是董一菲语文教学的理想,也是她诗意语文课堂的精彩呈现。 董一菲唯美诗意的课堂呈现,集中体现在唯美诗意的课堂创设和对话两个层面。

一、唯美诗意的课堂创设

1.创设情境,情意感染

董一菲说:“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文学气息和浪漫情怀,在诗意的创设中,以缤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化的膜拜, 在幽默而又蕴含智慧的思维探索中体悟生活语文的无限魅力。 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①

教学实践中,她针对校情学情,自编校本教材,开设了诗歌专题教学,以作家、流派、题材为专题,如从绝代才人与薄命君王角度说李煜,从离情角度谈离别诗,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判词说《红楼梦》,从立体多面的角度走近苏轼。由美说开去,既关注立意和结构,又关注语言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寻找美, 感受美的意境,启迪学生升华情感,形成情操。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印象鲜明:李白浪漫飘逸,杜甫则沉郁顿挫;盛唐山水诗浸润禅意,边塞诗则浩茫苍凉;民歌热情率真,小令又诙谐直白。理性的爬梳,是高层次的概括,有助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充满情意感染的专题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让诗意存在得到了课堂实践。

不仅是诗意创设专题教学, 她还注重每一堂课的教学情景的诗意创设,重视创设诗意氛围,特别重视导语的设计,或引用,或谈话,或提问,时而华丽斑斓,时而古朴典雅,时而平白自然。教学《边城》时,董老师深情导入:“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这里的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沉沉大梦。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边城,那是古风犹存的童谣,那是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面对文学重镇《边城》我们只能通过它的云蒸霞蔚一睹它的风采。” ② 像一个古老的故事,自然而真实。语言表述典雅古朴,如幻如梦。干净的文字,幽幽的诗情,像一首童谣,带着淡淡的忧伤,把学生引入遥远的边城。

在董一菲看来, 好的语文课就是一首诗。 这里的“诗”,不是指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课堂上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现,情感的激荡。

2.挥洒浪漫,传递真情

董一菲在课堂上挥洒浪漫,无拘无束。对话之间深情款款,自然流露传递真情。

教学月亮话题作文时,董老师从“我们是一个爱月的民族”深情导入,由月出月落明月清辉牵引出的浪漫与愁肠,说到古老先民心灵深处供奉着的美丽月神。从嫦娥的奔月而去,到李白的霜月染愁;从苏轼月亮的悲欢离合,到张九龄的月之圆朗深情;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千年万年的美丽如斯,一轮月亮温暖了华夏儿女每一颗心灵” ③ 。唯美诗意的铺垫之后,董老师直入主题,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知道的描写月亮的诗句。学生们思维的闸门被诗性打开, 诗意在课堂里涓涓流淌。中华民族亘古延绵的才情,就在董一菲老师泛着诗意光泽的典雅语言里,生动地传递。

她的课堂教学善于引用,一首小诗,一段妙语,或显,或隐,富于变化,灵动中呈现一片盎然的诗意。乡愁诗鉴赏教学,她先谈话导引,接着引用于右任的《国殇》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④ 。一种深痛的家国之思,一份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教室里弥漫。“葬我于高山之上兮”的反复吟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远望以当归,悲歌以当泣”的对故乡家国的深情,浓浓的悲伤情调,催人泪下。加上之前教师以乡愁为题的导引“我们是一个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我们的乡愁是那样深重” ⑤ ,学生对“国有殇”瞬间领悟。

追求诗意唯美, 让董老师的课堂充满着灵性,散发出典雅气息。董老师用美的艺术,感染熏陶学生,品味语文,品味人生,品读生命。

3.拓展延伸,内化迁移

董一菲在语文课堂上善于延伸,注重拓展,让知识在每一个四十五分钟都能得到内化和迁移, 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她设计了这样一个句式:“我喜欢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但是它……,我更喜欢……(古今中外名著都可以)”她让学生仿照句式造句,表达观点。通过仿写,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唤醒学生比较阅读的热情,在灵动的语言表达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内化。

读写结合, 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策略。在语文教学中, 董一菲注重引导学生在仿句练习中感受美好,扩展文化内涵。如读《迢迢牵牛星》,她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依照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句式,写一段文字。学生觉得新奇又兴奋,怀着极大的热情,用自己喜欢的语言, 自由地抒发着对牛郎织女爱情的审美感受,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牛郎与织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⑥ 。又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牛郎织女今夕的七夕,和明朝的七夕的距离” ⑦ 。董老师又挑出《鹊桥仙》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抓住“胜却”两字,提供仿句示范“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爱情,胜却了西楚霸王与虞姬的生死相依的爱情, 胜却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天上人间的爱情, 胜却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旷世无瑕的爱情” ⑧ 。董老师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仿句练习。这样的文化拓展,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在读写结合中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4.关注生命,打造崇高

董一菲坚持用文学教育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关注生命,唤醒心灵的光华,引领学生走进壮美的文学世界,打造崇高。对于理想,董一菲有一种超功利的痴恋。九死不悔的屈原,归隐田园的陶潜,忧国忧民的杜甫,豪放旷达的苏轼, 这些人物都不只是文本里抽象的名字,在她的语文课上,学生们常与伟人们进行精神的对话。

打造崇高,远离自私、卑琐;打造崇高,远离空虚、怯懦。 在文学教育中关注学生的心灵, 坚守精神的家园,用诗意教学,唤醒生命的光华。在讲《红楼梦判词欣赏》时,她让学生们都充当一次算命先生,学生们很轻松自由地归纳出了“千红一哭, 万艳同悲”的主题,表达出强烈的对封建家长制的愤怒, 对封建时代的鞭挞之情。 对“玉带林中挂”的黛玉, 对“湘江水逝楚云飞”的湘云, 对“千里东风一梦遥”的探春, 对她们及所有美丽女性飘逝的青春,学生们洒下同情惋惜的眼泪。一声沉重的叹息,有着复杂的情感,爱恨交织。⑨

在《走近苏轼》专题教学中,《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让学生们爱上了童心大发的苏轼的幽默,《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让学生们感受了苏轼内心深处的寂寞与幽独,《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让学生们感怀于苏轼对亡妻的深情与真诚,《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们为苏轼的万丈豪情击节叫好,《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又让学生们与超然淡泊的苏轼一起会心地微笑……在大量的诗词对比中, 学生们认识了一个立体的苏轼, 也从苏轼屡遭贬谪的政治生涯中看到了宋王朝的腐败,从英雄的无奈与小人的无耻中认识了苦难,感悟了成长。

董一菲多次提到“诗意栖居”,她认为“文学会使人更加靠近人生,贴近幸福,拥有一颗感性的心,用欢笑和泪水,装点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⑩ 。诗意栖居,诗意语文。 语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用心灵完成与心灵的对话,从文学中发现,从文本里探讨,从对话里激励,唤醒自我,也照亮他人。

董一菲认为 “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同时也必须具有诗人的气质” ⑪ 。 通过文学,董一菲让学生懂得,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诗意生存。

将1.5 g原油加入到装有7.5 g沙子(沙子取自大连市星海浴场沙滩)的三角瓶中,振荡使原油与沙子充分混匀,放入干燥箱后烘干3 d。取20 mL 浓度为0.1 g/L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溶液加入到装有含油沙子的三角瓶中。将三角瓶充分振荡后倒掉水相,放入干燥箱后烘干,称重。对照组用20 mL 去离子水代替生物表面活性剂溶液。

二、唯美诗意的课堂对话

董一菲认为, 诗意的语文课堂, 是用激情点燃激情,用智慧激荡智慧,用诗心唤醒诗心,流淌着温度与墨香,鲜活而自由。它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对话,与生命对话,让课堂洋溢着美、情感和生命。“诗意的语文课堂,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是百媚千红的,当典雅时典雅,当素淡时素淡,当激情时雷霆万钧, 当深情时山高水长, 诗意的语文课堂是语言的盛宴。” ⑫

1.在对话中植入文化,品尝诗意

董一菲的课堂是青青牧场,飞扬着生命,生长着智慧。她在对话中悄然植入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对话中品味诗意。

如《迢迢牵牛星》教学,引入部分,她从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切入,亮明主题,又以宝黛木石前盟的神话激趣,引出学生对文学中传说与神话作用的思考。讨论交流,是这堂课的重头戏,叠词的妙用,是其重要一环。董一菲引入李易安的《声声慢》,借助婉约女词人“寻寻觅觅”的经典,进行拓展迁移,让学生感知文化的传承性。当学生把讨论点落到纤纤素手的女子, 落到人物形象的美丽, 董老师立即追问, 让学生思考回答出细节描写,并由以点带面的手法说开去,如数家珍,引出无数如“纤纤素手”般美丽的手文化。从韦庄的凝霜雪的皓腕, 到杜甫的玉臂清辉; 从让陆游铭心刻骨的唐婉的“红酥手”,到诗经的“手如柔荑”,刘兰芝的“指如削葱根”⑬ ……董老师借助众多的经典诗句意象,印证“以点带面”的“纤纤素手”,并当即解读作品,让学生在诗意的表述和文化浸润中迅速明晰河汉女的文学艺术形象。

从侧面描写说开去,董老师脱口而出的是一串一串的故事,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到“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李夫人,再到被德高望重的长老慨叹“为这样的女人,再有十年战争也值得” ⑭ 的海伦。董老师把不同的美,惊艳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们更深入地感悟了侧面描写的精妙。

纵横自如的链接,让解读分析诗意盎然,平常的课堂,立刻变得丰富生动,熠熠闪光。这里有散文的厚实,有诗的隽逸,游弋于文化长河的自在,是一种从容的大气,知识,于无声处悄然渗透。因为心里有爱,所以董老师的语言充满感染力;因为积淀深厚,所以董老师的课堂饱满生辉。审美想象的丰富,文化感悟的深切,都不是虚幻的期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自能拓展思维的空间,畅游文学的海洋。诗意的因子,悄无声息地渗入到学生的心灵,长期濡染,学生们怎能不被滋养。

这样的教学,是董一菲语文课堂的特色。古今中外人物,诗词歌赋,典故传说,信手拈来,畅快自如。董一菲认为“既然是语文课,人文学科的东西,没有太多界线,只要孩子们能吸收,只要孩子能听懂,只要老师有能力,能展开的地方,一定给它展开” ⑮ 。于是,在诗歌专题《走进苏轼》中,她让学生认识了一个立体的苏轼,感悟了苏轼的豪放幽默、 挚诚深情与旷达超然; 在话剧《哈姆莱特》中,她和学生们一起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哈姆莱特,一个属于自己又属于大家的孤独的王子;在小说《边城》里,她引领学生漫游边城,走近沈从文,从美的形象、语言和心灵角度,和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她用饱含文学意蕴的经典,用富有诗意的审美语言,用透彻精致的文本解读,努力让学生活在一个文学的世界里,尽情享受语文天地中诗意的光芒。

2.在对话中尽情创造,品尝诗意

诗意的精魂是美。董一菲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满诗意的对话,令人沉思。生命在诗意的对话中自由活泼敏感而富有尊严, 师生在对话中尽情地创造感受和品尝诗意。

在鉴赏戴叔伦《调笑令·边草》时,董老师问:这首小令有几个意象?若分成两类,怎么分好?有学生回答:分为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听觉意象是那胡笳声声,董老师让大家谈谈对“胡笳”这个意象的理解,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应该有着悠扬的声音, 有的说在边塞中显得格外的亲切,有的说胡笳是类似箫的一种乐器,也有的说觉出悠长、凄婉,还有的说胡代表边塞” ⑯。

董老师的提问是智慧的、 艺术的。 诗歌的个性鉴赏,在高中诗歌教学中非常重要,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让表达典雅,让思维独特。师生间诗意的对话,让课堂有了可贵的生成,学生们由“笳”的意象引领,从乐音到环境,从地域到情感,思维由发散一步步聚合,直指诗魂。学生的内在能量被老师激活,长期的熏陶浸染,让思想和表达都有了生命意识。学生、老师、文本,三者自由互动,呈现出可喜的文化底蕴、文采和思辨能力,语文美的内涵也得到了升华。 教学在诗意盎然的对话里顺利进行,课堂成了师生之间的竞美比赛场。诗意对话,让师生都体味到创造的快乐。

以诗意的对话引入作文,这在董一菲《“月亮”话题作文》教学中,是一大亮色。课堂上,学生们视角独特,遐思奇美,有着对月亮文化的传统审美,体现出丰富的文学储备。老师美的导引,如落在玉盘的珠子,激起一串串诗意而深情的回音。学生们有的想借“绸光”一箭双雕,既写心中的月亮,又写月下的丝绸之路;有的拟题为“貂蝉”,写闭月羞花的貂蝉与头上明月的情愫;有的说受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启发,想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月下笙声何处”……学生们灵动的思考与深刻感悟,传递着这样一个真实的信息:每个人心中都深藏着一轮圆月。

是的,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月亮。但是,若没有老师长期的熏陶和自身的积累, 若没有老师诗意的引导与创设,哪来学生独特见解的精彩呈现呢。课堂,不是老师的独白,而是师与生诗意培植的兰心慧质。董一菲带领学生们用诗意的语言尽情延伸思维的触角, 学生的才情,学生的视野,学生的积淀,这些课堂上灿烂的光芒,无不体现着董一菲对他们最深情的发掘,最深厚的熏陶,最深远的影响。诗意对话里有灵魂的悸动,思想的交锋,语言的竞赛,思维的创新。置身课堂,尤如游弋于文化的海洋,诗意伸手可及。

这样的课堂,是有限生命与永恒存在自由对话的生命场,闪烁着温暖的灯火。一如席勒所说“只有在梦之园里才有自由,只有在诗中才有美的花朵” ⑰ 。

3.在对话中品味感悟,完成建构

董一菲的语文理想,是把她心中的语文传承给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学会审美,对文字有一种敏感,能体会情感的表达,也能感性表达,有超凡的文学素养,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所以,在对话中呈现出浓郁的文学色彩,充满语文味的审美诗意。

在诗歌教学中,她精心创设切入点,灵活多变,却又透彻精辟,突出鉴赏方法,高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鉴赏。无论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时空设计的大开大阖,还是李清照“寻寻觅觅”精妙的叠字运用;无论是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意象列的奇美,还是李商隐《锦瑟》里因密集的意象而生的多义和难解;或者从时空的交汇互化里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从色彩与绘画的角度感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⑱ 。通过这样的诗意建构,典雅一种表达,彰显一种思想,引领学生成为卓雅的人,个性独特,气质非凡。

在董老师看来,语文教学不能忽视人文性。诗心,琴心,敏感,都是人文的的艺术,生活的艺术。读文字,就要能品味语言的丰富;品语言,就要能感悟思辨的独特;悟魅力,就要能收获浪漫与灵性。

董老师指导学生读的内容广泛, 也有针对性。诗词美文,作文时文,试卷选文,摘抄本,都可入读。学生的大摘抄本,常是课前十分钟阅读的宝贵文库。这种分享式阅读, 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了连接, 成效明显。

董一菲的课堂注重诗意建构, 教学设计新颖独特,独具匠心,吸引学生在阅读里思考,在品味中感悟,在审美里重构,反复玩味,尽情体会文字的美妙。品的过程, 常由学生们自己来完成。 董老师善导,“好在哪里?”她爱这样问学生。开放的话题,天高海阔,学生们常在畅谈的快乐里品读文学, 在自由的飞翔游弋里品味人生,在无限的知识海洋中挖掘宝藏。

悟,是要唤醒那份敏感。文字的美,是情感和心灵的结晶。文字的背后,常有一片汪洋,充溢着神采、生命和灵性。于是,在她的课堂上,胡笳有情,明月有恨,学生们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人世间的芸芸众生,跨越千年,和项羽一起慷慨悲歌,和荆轲一道诀别易水,将自己的眼泪洒在苏轼祭江月的酒里。 董一菲在引领学生读品悟的过程中, 让学生感受到那来自祖国文化的最本色的美丽, 深情地完成了将自己对文学的爱转化为学生对文学的爱的传承。

董一菲唯美诗意的课堂呈现, 是她诗意语文的课堂表征。董一菲认为,诗意语文应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学现象,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追求唯美与诗意,寻找创造与感动,弘扬浪漫与理想”。在她看来,诗意语文关乎五千年中华文化, 可以让学生仰慕沉醉于精神文明,最终实现诗意栖居。⑲唯美诗意的课堂呈现,便是她这种理想追求的有效实践。

①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9 年出版,第 64页。

②③⑥⑦⑧⑬⑮⑱《名师讲语文:董一菲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9 年版, 第 164 页、120页、117 页、91页、74页。

④⑤⑯董一菲:《乡关何处——— 乡愁诗鉴赏》课堂实录,《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第 6期。

⑨⑫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 (中学语文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版。

⑩刘青艳:《新课程诗意语文教学探索》,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⑪丁卫军:《二十位语文名师经典课例实证研究》,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⑭董一菲:《迢迢牵牛星》 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8期。

⑰董一菲:《追问诗意语文之课堂:诗意的对话》,中华语文网,2013年。

⑲董一菲:《我的诗意语文教育观》,中华语文网,2010年。

[作者通联: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诗意文学语文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我们需要文学
冬日浪漫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春日诗意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