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中的文化撕裂与文化身份

2015-01-31 17:48吴旻
枣庄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身份艺术家

吴旻

(1.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2.枣庄学院,山东枣庄 277160)

现代艺术中的文化撕裂与文化身份

吴旻1,2

(1.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2.枣庄学院,山东枣庄 277160)

从“文化精神撕裂”角度出发,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潮流下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及艺术家的文化根基做深刻探讨和反思。文化撕裂导致文化身份模糊不清甚至丧失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本文将探究他们需要的新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建构时的立足点。

文化;文化身份;当代艺术 ①

面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潮流,当代中国同样也被卷入这场无止境的文化之战。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指出任何一个社会场域都有着隶属于自己的正统文化.,并将文化资本列为整个社会资本分成三个资本域之中。然而,当代中国的“文化资本”却不容乐观,自20世纪,早期知识分子过分的崇洋却逐渐使得中国文化身份出现了辨认上的危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化资本严重滞后于经济资本的提升。历史上,美国当代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我们是谁?》中用撕裂一词来形容那些社会精英用强力意志去实行西方化,而本土文化却强有力地抗拒这种西方化,这其实表现了文化撕裂的意象。这种文化撕裂现象却也同样真实的存在当代中国。然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精神分裂”现象甚至比病理术语“精神分裂”意义更强烈。正如亨廷顿所言,中国的文化撕裂现象与实行西化相伴而生,当这种西化越彻底,文化撕裂现象就会越严重[1](P136)。

每个国家、民族,都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相对稳定的传统文化思想。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创造了丰富、璀璨的文化宝库。中国的文化有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讲究道德伦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特质便是道德文化,以“礼”为教,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道家、佛家。传统文明渗透到政治、生活和风俗中,形成了超越具体时间、地点的特定“文化心理结构”[1](P213),中国的文化是历朝历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正当性的基础。在此我想引用李泽厚先生的话,他在《中国思想史论》指出:“中国人到了汉代就已把“天人”“古今”,各种自然、社会、物质、精神、精神现象构建、组合到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从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出发,其目的是为了稳固、保持这个巨大的社会机体的动态平衡,以达到长治久安[1](P178)。这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系统一开始就“森罗万象”并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系统。但这不意味着传统就是固守,是否定一成不变的。

在人类历史上19世纪60~70年代是人类历史的里程碑和分水岭。19世纪下半叶起,全球化对所有传统社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全人类被迫面对一种史无前例的挑战,这就是必须有意识学习西方的现代科技和社会组织方式。由此,在全球化冲击下,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汹涌澎湃地展开了。

将现代社会的形成视为思想系统与政治经济系统接合的结果,而现代价值之一即是理性与信仰的二元分裂与融合。回溯到西方文明的两个源头,即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信仰与理性之间的“整合状态”便已有体现,受希腊哲学影响的基督教哲学中也以不同的形态延续了这种融合状态,但是理性与信仰却并不是高度接合的,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受到时代背景变迁的影响进而改变并丰富着哲学的内容。

“文化是从土地里自然长出来的,文化的交流远远缓慢于技术的交流”[1](P241)。不同的轴心文明有着自身的正当性和最终标准,中国亦是,她有着不同于西方基督教传统的道德价值系统,她的文化里规定了社会生活的人不同于西方的认同和认知方式[2](P67)。中国传统文化要引进西方文明,就必须解决它们之间原有的信仰和道德是一种什么关系的问题,并化解其冲突。如果该问题不解决,引进的西方文明,西方现代思想观念,不仅不可能生根,而且会导致原有社会崩溃。一个民族可以迅速接受外来民族的技术,并且接受该技术的民族和文明可能后来居上。但是文化的传播和变化不可能立刻见效,一种文化不可能短时间内就接受另一种文化的影响而与其同化,这是因为其中存在的天然的抵抗力。但不幸的是也有很多唯意志主义的文化“精英”并不在乎这种本土文化的抵抗力而是强行全盘西化,造成惨烈的文化撕裂。

这种文化撕裂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有着深刻的反映。谈及当代艺术,应该说这个词语的含义经历了一个从中性的时间概念转变到有独立特指含义的过程。它不仅仅指一部分当初或最近发生的艺术,但在70到8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界开始把60年代以后的具有现代精神的艺术的“美国式艺术”称为当代艺术,也因此这一部分艺术逐渐成为主流的当代艺术。它的产生是受到战后美国在全世界进行文化冷战的大背景。“美国式艺术”又可理解成形式的艺术,它不同于古典绘画和雕塑,跟欧洲、法国所代表的西方古典经典进行抗争并最终取代了其地位,成为当代艺术的主要形式。“当代艺术”的基本形式,渐渐的超越传统绘画和雕塑,扩大到物品、装置、行为、概念、摄影、影像到所有非美术的形式,一切都可以是“当代艺术”。这些超越传统美术或超越传统绘画和雕塑的艺术形式,正是“当代艺术”的基本形式。同时,艺术家和评论家们提出更广义的言论。从艺术评论家罗丝琳·克劳斯提出“扩大了界域的雕塑”,到博伊斯大倡“扩展了的艺术”的口号,艺术领域被彻底扩展了。

在中国,自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是以全盘西化为主流。我们不能全盘否认这场运动,但它却真实的造成了悠悠华夏深刻的文化撕裂。作为封建王朝和新中国之间的过度产物,民国正是文化撕裂的畸形儿。对于像西方社会那样的“共和”“民主”的美好愿望也遭到几千年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文化的本能排斥。这个美好的梦在实行起来却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推崇西化的中国文化“精英”背负沉重的文化自卑感,遭受惨痛的“文化撕裂”。这种文化撕裂的原因是多重的,他们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看到愚昧、封建、专制的陈腐落后,另一方面,他们骨子里又深深蕴积着中国传统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念。他们在理性上,认为“西化”就是“现代化”,勃发着追求“现代化”的强力意志,但在潜意识里,他们的每一步行动又受中国文化观念的强大制约。同样在艺术上,中国艺术家也常带着一种自卑情绪,在一种“走向世界”的世界主义乌托邦情结中,竭尽全力要跻身这个“当代艺术国际”[3](P103)。一件件并无什么中国性,亦无创造性,但看上去却的确是中国人“创作的西方现代艺术品登上国际大舞台。如2002年上海双年展前言所说的那样,人们以为中国终于也有了自己的“当代艺术”,没有“落后”于“国际”、“封闭”于“当代”,也“融入了全球化进程”。

当前,遭受文化撕裂的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正处于其自身文化发展和艺术发展模式的艰难选择中。一方面是因为西方文化的全方位影响,本土文化营养的渐渐缺失,让中国艺术家在对比中处于极端弱势的地位;另一方面是在多元文化主义,少数者话语等理论影响下,中国艺术家内在的文化自觉又在崛起。文化撕裂导致了深刻的文化身份的模糊乃至丧失。以非常著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为例,王广义创作了《毛泽东》系列,这种反讽文革的政治波普,在西方得到成功。这是因为政治波普在西方已经有成功的先例,这种顺应西方的思想在张晓刚的《血缘》里也有体现。这种顺应意味着有成功的可能。另一些艺术家,比如蔡国强的中国元素表演艺术,都是顺应西方思想和市场的艺术。

文化撕裂导致文化身份模糊不清甚至丧失,中国当代艺术家需要新的文化认同和一个文化建构的立足点,这是一种深刻关涉到艺术家文化意识的东西。文化艺术同时受到时代和地理两种要素的制约。每一种艺术背后都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属性。在人类文化多样的意义上,艺术还有国族和地域的特性。每一个民族和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欣赏趣味和标准,甚至有自己偏爱或擅长的艺术形式,例如非洲艺术,印度艺术。虽然不同国族的艺术可以相沟通,但在最深的文化精神意义上,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存在深刻差异。今天的中国人一般习惯于世界主义却实际上是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主义,因为“文化撕裂”,中国艺术家常羞于自信地宣称文化艺术的“国族性”[4](P290)。中国艺术家遭受中国文化和西方化之间的文化撕裂,应该得到反思了。艺术家的“文化身份”意味着某种文化与艺术只有通过自己身份的重新书写,才能确认自己真正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这种与它种文化和艺术相区别的身份认同,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向心力,也是拒斥文化霸权主义重要前提条件。中国人是有自己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价值标准的,这个标准和欣赏趣味并不必然随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根本“革命”,而是五千年来一代一代延续至今。与西方现代意义上的“革命、创新”相比只是一种“通变”。艺术家必须勇敢地掀去压在中国文化头上的“落后”之名。正如孔子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中国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只有回望中国自己的文化源流,才能真正确立文化身份,平复今日中国的“文化撕裂”。

全球化改变着人类认识模式,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这种改变意味着从西方中心及霸权主义的单一思想方法向符合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的转变[5](P321)。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艺术群体的文化身份既是一种存在,也是一种变化。文化身份属于过去,也同样属于未来。它不是既定的,超越时间空间的东西,而是在有源头有历史的。在经历西方现代艺术洗礼后的中国当代艺术,无论是其表现形式、技法还是风格,都得到极大的丰富。中国艺术是一种风雅的艺术。近百年来,中国产生了大量符合中国人艺术欣赏趣味的当代艺术,只需我们去发现和肯定。

[1]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张法.中国美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3]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4]金观涛.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依1992年香港修订版刊行).

[责任编辑:吕 艳]

J011

A

1004-7077(2015)03-0135-03

2015-04-23

吴旻(1980-),男,山东临沂人,枣庄学院宣传部教师,聊城大学美术学院2012级在职教育硕士,主要从事美术教育、思政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身份艺术家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