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3+2对接模式”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

2015-02-01 20:08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浙江杭州310023
商业会计 2015年22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会计专业课程标准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 浙江杭州310023)

“3+2对接模式”是指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与管理采用“3+2对接”,是我国中、高职教育的一种衔接模式,即初中毕业生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然后经考核部分或全部转入挂靠的高职院校深造两年,毕业以后享受与三年制普通高职毕业生同等待遇的一种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办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3+2对接模式”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的背景与意义

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明确指出“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要求,做好中高职衔接已经成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从各院校实践情况看,众多高职院校均有“3+2”办学形式,并在校际合作、专业和课程衔接层面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说,我国的中高职衔接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仍有许多关键问题尚未解决,与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职业规格等级框架制度下的相互贯通、自然衔接的办学机制和运行方式的差距仍然较大。做好中高职衔接有利于促进产教结合,推动我国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加快与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接轨的步伐,提升中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

二、会计专业“3+2对接模式”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虽然会计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中高职在学历层次上又有较大差别,这使得中高职衔接如何进行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成为一个难题。中职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培养人,会计专业开设了较多的专业技术课程,而高等职业校院校同样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学习专业基础课程,还要继续学习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关键核心课程。这样中职学生入读高职,专业如何衔接成为一个难题。而且中等职业教育都是以初中为起点,学校有自己的教材,自己的课程标准;作为高等教育范畴的高职教学模式又多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起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如何衔接,以及衔接的课程标准怎样避免重复教学,成为目前推动中职衔接高职的一个重大障碍,因此,设计明确的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对于职业教育发展至关重要。

(二)课程标准不统一

课程标准是目标标准、内容标准和结果标准的统一。目标标准是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反映的是国家意志和社会期望对人才标准的统整;内容标准是输入性的,主要明确“学什么”的问题;结果标准是输出性的,主要规定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什么水平和程度”。中高职课程衔接在课程标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课程目标随意性大。中职与高职课程目标缺乏深入研究思考,往往根据要求随意编写,并不能清楚地界定出有效目标,当然也就难以据此进行教材编写或授课,目标的无效和虚化现象十分普遍。二是中高职课程缺乏有机的衔接连贯。中职与高职在课程标准上缺乏对接,导致缺乏沟通整合机制。

(三)课程内容重复严重

一是科目重复,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都开设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选用的教材也基本雷同。二是内容重复。在对一些中高职院校名称相同的课程进行对比后不难发现,课程内容重复率不下30%,甚至高达60%,而教师又不了解这些课程重复的状况,缺乏对教材的正确处理,只能照本宣科,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学习浪费和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学习效率。

(四)缺乏一体化的教材

目前中高职课程教材的编写,在衔接上缺乏对接意识,中职与高职教师很少能有共同研讨,相互参与。在内容上,没有层级和梯度的区分,体现不出渐进、深化、提高的逻辑关系。内容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职业岗位和能力培养需要;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上相互涵盖,重复率高。在编写体例上,仍然是过去知识结构、学科框架模式,讲究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与普通中等或高等教育教材完全一样,没有职业教育的特点。目前,很少有中职、高职学校教师共同开发的会计专业一体化教材。

三、实现会计专业“3+2对接模式”中职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途径

总体思路是,充分发挥中高职院校的各自优势,在产教融合基础上,依托行业标准,以会计职业资格取证制度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中高职会计专业的一体化办学,做到主干课程的合理衔接,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考核等方面合理分工、各有侧重、分段递进,共同构建会计专业职业教育体系。

(一)制订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

首先,紧紧依托行业标准和会计从业资格取证制度,按照中高职分层递进、分段培养的原则,中职阶段以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为主要目标,以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为专业核心课程,以会计证的取证率为评价中职学校办学的主要依据;高职阶段以考取会计初级职称证书为主要目标,对于已经获得会计证的学生不再开设考证课程,对少数未考取会计证的学生以选修课的形式继续进行学习。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是高职阶段毕业的基本条件。

1.制定一体化教学标准。首先,一体化教学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在产教融合基础上,依托会计行业标准和会计从业资格与职称取证标准,中高职院校分段培养;其次,中职阶段基本完成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证,高职阶段完成初级会计职称证书的取证,中职校以此作为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同时完成中职阶段应当开设的文化课、会计基本技能课程的学习和训练,高职院校以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标准为依据,将取证课程作为主干核心课程,同时考虑学生的从业岗位迁移和可持续发展开设其他相关课程;最后,中高职院校若开设同一门课程应做到分层递进,内容衔接不重复。一体化教学标准将包括总培养目标和中高职分段培养目标。

2.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首先,中职校以会计从业资格证取证所涉及的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为主干核心课程,依托相关行业标准编制课程标准。其次,对于在中职校已经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大多数学生,高职阶段不再开设已经学习的三门取证课程,对个别未取得该证书的学生以选修课的形式继续学习,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专业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再次,针对中高职院校均开设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课程应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做到各自培养目标清晰,培养规格和课程内容分段递进不重复。最后,中职校对于本地区有要求,需要独立开设相关文化课程和会计基础训练课程的,独立制定课程标准;高职院校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开设相应课程的,独立制定其课程标准。

(二)建设一体化教材,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

主干课程可以中高职同时开设,但课程内容在一体化课程标准下实现合理衔接。如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开设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在该课程的一体化课程标准中明确界定了课程目标、培养规格、考核要求和教学模式,做到了同一门课程中高职内容衔接、分段递进,不重复。编写分类明确的中高职课程教材,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环节。做好这一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中高职的教材编写应依据国家统筹协调制定的统一分类的、具有对接属性的课程标准编写。这样从源头上把握各自的编写尺度,厘定内容要求,编出的教材就会定位明确,区分度高,避免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混乱。第二,中高职教材编写要打破学科化的编写体例,按照项目化或模块化的体例编写。项目化或模块化教材是中高职教材改革的趋势,其特点是根据项目或模块重构教材体系,它以项目或模块的难易程度来编排其先后顺序,以项目或模块为逻辑纽带,重组或链接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必需、够用”的理论点、知识点,当前一个项目介绍过的知识在后一项目再次出现时,就可以不必再次编写。在衔接上,要区分项目或模块的难易、大小、高低、简繁等,将相对容易的、简单的、低端的、量小的项目编入中职教材,而将难度大的、综合性强的、复杂程度高的项目编入高职教材,这样既有区分,又相互衔接,是较理想的对接状态。第三,要重视教材运用的整合创新。“剔除艰深的,摒弃无用的,归并重复的,删减多余的,更新过时的,整合相近的,增补先进的,压缩烦琐的,提炼关键的,保留核心的”,尽量将课程学习重复虚耗的“无用功”降到最低。第四,要高度重视并启动示范教材遴选工作。市场机制下的整合创编教材是开放的、竞争的、百花齐放的,编创的教材也必然有高下、优劣的差异,这就需要由政府主导,启动示范教材遴选工作。将真正衔接配套的、优质上乘的教材遴选出来,推荐使用,这样才能避免教材使用鱼龙混杂的状况,真正起到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成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教学资源库

将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中高职衔接下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根据中高职会计专业衔接的要求和各自院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从需要出发,建立功能齐全、内容丰富、方便适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为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服务。该教学资源库应包括:行业标准库、案例库、试题库、信息资料库、数据库、动画库、视频库等。中高职院校校际紧密合作,每年召开多次教研会议,在教师、教材、网络教学资源、校内外实训等方面做到了相互配合,逐步实现了在资源共享基础上的一体化办学。借鉴国内同类院校,尤其是国家示范性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经验,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实用出发的原则,在建设过程中,边建设、边应用并不断完善。搭建校际合作平台,建立各种教学资源的共享制度,逐步形成校际互惠双赢的运行机制。

(四)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会计专业校企联盟

通过加深与会计行业和企业的合作,成立高职学校为主导的,包括行业、企业和中职对接校参加的校企联盟,促进行业企业参加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设计和人才培养过程,形成三方主体共同治理、互惠共赢的校际合作模式和长效运行机制。首先,成立有行业企业参加的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使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教学标准和主干课程标准的制定。其次,成立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校企联盟,该联盟为在自愿基础上的校企、校际间的紧密性合作组织,该联盟以高职学校为主导,以三方共同参加的理事会为领导和协调机构。最后,深化校企合作,在充分发挥校企联盟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基础上,充分利用中高职院校各自的区域优势和校企合作基础,建立合作组织,搭建合作平台,在合作中逐渐形成多方共同治理、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和运行方式。

(五)搭建教学研究平台,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搭建中高职院校教师共同培养的教学研究平台,促进校际间教师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发挥中高职院校各自教师资源的优势,实行计划培养,相互联动,加强交流,教学互长;加强由企业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动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主干核心课程的教学,建成校际间各自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建立中高职校际间共同教研和培训制度,每年召开多次专业教研会,举办教师培训班,定期交流专业发展与建设的经验,高职院校应对中职校的教师培养担负一定的义务;中职校教师应根据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需要制定教师培养计划,针对各自的弱项和存在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要通过一定的渠道为中职校教师提高素质创造条件,中高职院校教师要形成“一对一、一对二”的帮扶关系,通过建设,使合作的中职校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大幅度提升。

总之,中、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办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健全领导负责制。高职院校应强化“牵头”意识,中职院校要增强合作意识。建立健全领导定期磋商、教学进度统筹安排、检查考核共同参与、办学工作会议制度和各级领导调研制度,并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共同研究制订培养目标,统一制订中职与高职相衔接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完善“3+2对接模式”,最终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推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会计专业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效构成要素——基于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1+X”证书制度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困境和突破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