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2015-02-01 09:38朱勃朗万圣云丁洋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7期
关键词:二聚体栓塞溶栓

朱勃朗 万圣云 丁洋

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朱勃朗 万圣云 丁洋

目的 观察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快速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97例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病例组)和9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 并进行6个月随访, 了解血栓复发情况。结果 病例组入院次日血浆D-二聚体(3.45±2.18)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34±0.18)mg/L(P<0.05)。单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者血浆D-二聚体(3.19±1.86)mg/L明显低于合并肺栓塞(PE)者(4.09±1.23)mg/L(P<0.05)。经抗凝溶栓治疗后3 d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明显, 7 d后降至入院水平。出院D-二聚体较低或正常的65例患者仅2例复发, 占3.08%;D-二聚体高值的32例患者有4例复发, 占12.50%, 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无血栓形成。结论 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早期隐匿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筛查与急性期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D-二聚体;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包括DVT和PE, 是血管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1]。急性期因其骤然发病、病情进展迅速, 未及时诊治会造成严重后果。血浆D-二聚体作为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 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治中应用广泛[2]。然而国内对D-二聚体在急性VTE中的应用罕见报道, 本文通过应用快速ELISA法测定急性VTE病程中D-二聚体的变化,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2012年1月~2014年4月连续收治并确诊的急性VTE患者97例作为病例组, 男54例, 女43例, 年龄24~65岁, 平均年龄49.6岁。其中单纯DVT患者32例, DVT合并PE患者65例。另收集97例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男52例, 女45例, 年龄19~62岁, 平均年龄48.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标本采集 病例组患者于入院后次日及抗凝溶栓治疗3、7 d后分别抽取空腹肘静脉血2 ml, 对照组体检者抽取空腹肘静脉血2 ml, 枸橼酸钠抗凝, 3000 r/min离心, 离心15 min,分离血浆检测。

1.3 方法 采用快速ELISA法测定D-二聚体, 正常参考值范围为D-二聚体<0.5 mg/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组入院次日、经抗凝溶栓治疗3、7 d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3.45±2.18)、(6.12±1.46)、(3.18±1.97)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34±0.18)mg/L(P<0.05), 其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为100%。溶栓治疗3 d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 7 d后降至入院水平。合并PE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4.09±1.23)mg/L明显高于单纯DVT者(3.19±1.86)mg/L(P<0.05)。

2.2 随访病例组D-二聚体水平较低或正常的65例患者中2例出现复发, 占3.08%;D-二聚体维持高值的32例患者中有4例复发, 占12.50%, 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血栓形成。

3 讨论

机体血栓形成的同时, 纤溶系统自我激活, 合成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聚合体, 通过γ链交联形成D-二聚体。通过抗原抗体反应, 可以进行定量检测。现有检测方法有乳胶凝集试验、ELISA和免疫渗滤法。其中ELISA法最常用, 具有快速、定量、敏感性高和适合个体检测等特点, 近年来发展较快。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低, 对机体凝血功能改变反应较敏感。本次研究中D-二聚体对急性VTE的诊断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均为100%, 与文献报道一致[3], D-二聚体测定对早期隐匿性VTE特别是无明显临床症状的PE有筛查意义。病例组中单纯DVT患者32例, 合并PE有65例, DVT并发PE高达67.01%, 而合并PE者血浆D-二聚体高于单纯DVT者, 临床出现D-二聚体异常偏高的患者, 应提高警惕, 及早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或肺动脉造影检查, 排除PE可能。

急性VTE溶栓治疗时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及禁忌证, 控制药量。在溶栓过程中, 血浆D-二聚体如果先升后降, 表明部分血栓溶解, 且无继发血栓形成;若其先升高, 后下降幅度缓慢, 说明仍有新鲜血栓形成, 需调整溶栓药量。靳毅等[4]研究中发现:溶栓治疗有效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变化情况是在溶栓开始后不久明显升高, 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而对于溶栓效果不佳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升高及下降的程度低于有效者, 与血栓溶解缓慢有关, 此时溶栓效果较差,预后不良。因此, 通过对急性VTE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 作为临床指导溶栓疗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当血浆D-二聚体恢复正常时, 应考虑停止溶栓,否则因溶栓过度造成颅内、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血浆D-二聚体正常是停止溶栓的指征。溶栓过程中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 有助于溶栓疗效的判断及安全性的保障。

研究报道, 对于初次发生VTE的患者, 在正规疗程治疗后的为期2年的随访调查中, 血浆D-二聚体结果<0.5 mg/L的患者每年复发率仅为3.5%, 而结果高于此标准者上升至8.9%,有显著差异。因此, 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定期监测以决定是否继续抗凝治疗, 对减少急性VTE复发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中, 随访病例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低或正常的65例患者中仅2例复发, 而D-二聚体维持高值的32例患者中有4例复发,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与文献基本一致[1]。D-二聚体作为一项血栓形成与发展的敏感指标,其阴性结果有助于排除急性VTE, 而其阳性结果不能用于确诊某种疾病, 但高度提示机体存在着血栓形成与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病理过程。维持较低D-二聚体水平, 能够减少VTE的复发率。血浆D-二聚体对于急性VTE的早期排除及对溶栓疗效与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1] 朱铁楠.D-二聚体检测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中华内科杂志, 2012, 51(3):3-4.

[2] 夏璇, 黄清春.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7):213-214.

[3] 胡云建, 陶凤荣, 王厚东, 等.D-二聚体测定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2, 21(2):95-97.

[4] 靳毅, 邢辉, 王晓蓓.D-二聚体测定在血栓性疾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杂志, 2007, 87(32):2278-2280.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7.015

2015-06-02]

230000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

万圣云

猜你喜欢
二聚体栓塞溶栓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