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地区稻鸭共作模式效益分析

2015-02-02 15:37徐佳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4年1期
关键词:田间试验体重产量

徐佳

摘要:为探讨稻鸭共作模式在辽中地区的应用效果及效益,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稻鸭共作模式对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稻鸭体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区相比,稻鸭共作区的千粒质量高1.59 g,稻穗实粒数多49.5粒,有效穗数多18穗,产量也相对提高62 kg/667 m2;稻鸭在3周龄体重增加明显,超过理论值的最高值,且7周龄和9周龄的体重均在理论值的上限水平。

关键词:稻鸭共作模式;田间试验;产量;体重;千粒质量

中图分类号:S83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1-0005-02

稻田养鸭是一种新型稻作方式,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或较少使用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等化学物质,能确保稻米及肉鸭(蛋鸭)绿色、无公害、优质,是一项投资少、产出高的环保农业模式。近年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长期使用,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活环境和食品污染日趋严重。报道显示:在世界每年患癌症的500多万人中,有近一半与食品污染有关。在此情况下,无公害农业悄然兴起。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引进稻鸭共育技术,并在江苏、湖南、浙江、安徽等地率先推广,后又逐步扩展到广东、云南、四川、江西、海南、吉林、黑龙江等省。稻鸭共作技术有利于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效益农业和市场农业发展,值得大力推广。

辽中地区属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适应水稻生长。且其位于沈阳1 h经济圈内,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具备稻鸭共作技术推广的潜在条件。近年来,辽中地区通过水稻和鸭子共栖,实现稻、鸭生长优势互补,生产无农药残留的稻米和鸭产品,且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值和效益。为探讨稻鸭共作模式在辽中地区的应用效果及效益,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稻鸭共作模式对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稻鸭体重的影响,为推广稻田养鸭技术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水稻品种选用高产、优质、多抗的中晚熟水稻品种辽星3号。

鸭子品种选用北京白鸭,其具有成熟早、生长发育快、肉鲜美、地区适应性强的特点。

1.2 试验地选择

试验地点设在辽中县牛心坨镇瓜茄村,其位于台安、黑山、新民三市交界处。试验地块为水稻高产稳产区,土地肥力中等,阳光、水源充足,周边生物具有多样性,能够代表该地区稻田基本情况。试验田周围用高度为60 cm的尼龙网圈出试验场地,防止鸭群乱跑。

1.3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2个区域,分别为对照区和稻鸭共作区。2个区域的水稻品种、插秧方法、行株距均相同。试验地块为735 m2(长35 m×宽21 m),放养北京白鸭20只。在水稻田外围田埂放置鸭舍,供鸭群栖息和补料。

在插秧前,在稻鸭共作区施1 kg农家肥,作为底肥;在对照区施过磷钙25 g、尿素20 g、硫酸钾10 g,作为底肥。2013年5月27日,进行水稻插秧作业。移栽后8 d,在对照区施用除草剂、杀虫剂0.5 kg。2013年6月2日购买5日龄雏鸭25只,并于6月12日选取20只放入(24 h)稻田,每天19∶00为鸭群补喂饲料,补料值为理论给料值的25%,主要饲喂鸭全价饲料、青菜、玉米面等。8月22日水稻抽穗灌浆后,将鸭群与水稻分离。10月17进行水稻收获。

在稻鸭共作期间,定期调查田间杂草、病虫害情况,并随机在稻鸭共作区和对照区进行5点取样,对水稻进行室内指标测定。收获时水稻取样进行考种,并记录实际产量,结合市场价计算经济效益。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

鸭群在稻田里活动时,不停地用嘴觅食,鸭掌及身体接触稻株,起到了中耕浑水的作用,能增加稻田里的含氧量,增强稻苗之间的通风,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同时,鸭粪便排泄到稻田里,起到了一定的施肥作用。稻穗部性状考种和产量测定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构成水稻产量的3个主要因素中,与对照区相比,稻鸭共作区的千粒质量多1.59 g,稻穗实粒数多49.5粒,有效穗数多18穗,产量也相对提高了62 kg/667 m2。

2.2 鸭子成长情况

在稻田里,鸭群捕食稻田里的昆虫、杂草及水里的浮游生物,且经常在田间活动,有利于鸭子成长(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鸭初生时的质量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偏于理论值的最低值;在3周龄体重增加明显,超过理论值的最高值;7周龄和9周龄的体重均在理论值的上限水平。由于鸭群生长在水田里,因此鸭肉的品质也相对较高。

2.3 经济效益分析

按照2013年10月辽宁沈阳地区大米价格,出米率70%以上、水分含量17%的辽星水稻收购价格为3.16~3.20元/kg,稻鸭共作区增产62 kg/667 m2,则增加收入195.92~198.40元/667 m2。稻鸭共作区未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共节约42.00元/667 m2,其中过磷酸钙(20 kg)9.60元,尿素(10 kg)15.50元,硫酸钾(10 kg)14.90元,除草剂(0.5 kg)2.00元。稻田养鸭可节约饲料费用58.12元/667 m2,且稻田鸭的售价比普通鸭高30%~40%。至8月22日收鸭子时,鸭子为9周龄,平均体重2 784 g,按市场价格2.50~4.00元/kg计算,养鸭收入为556.00~891.00元。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稻田养鸭技术在辽中地区的应用,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稻鸭共育技术利用水稻和鸭子两种不同生态位动物的互利共生,既能降低稻田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又能减少鸭饲料的投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稻鸭共作对提高水稻产量、生产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稻米”、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作用。

试验过程中发现,传统的简易鸭舍不能够防止狗、黄鼠狼等对鸭子的侵害。若正式推广此技术,应加强硬件设施研究,研制具有自动喂料功能、适合鸭外作业的鸭舍。另外,应积极探索先进适用的相关配套技术,如适宜鸭子品种的选择。同时,根据当地情况选择株高中上、分蘖较强、抗逆性好的优质水稻品种,对提高稻鸭共作模式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

摘要:为探讨稻鸭共作模式在辽中地区的应用效果及效益,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稻鸭共作模式对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稻鸭体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区相比,稻鸭共作区的千粒质量高1.59 g,稻穗实粒数多49.5粒,有效穗数多18穗,产量也相对提高62 kg/667 m2;稻鸭在3周龄体重增加明显,超过理论值的最高值,且7周龄和9周龄的体重均在理论值的上限水平。

关键词:稻鸭共作模式;田间试验;产量;体重;千粒质量

中图分类号:S83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1-0005-02

稻田养鸭是一种新型稻作方式,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或较少使用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等化学物质,能确保稻米及肉鸭(蛋鸭)绿色、无公害、优质,是一项投资少、产出高的环保农业模式。近年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长期使用,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活环境和食品污染日趋严重。报道显示:在世界每年患癌症的500多万人中,有近一半与食品污染有关。在此情况下,无公害农业悄然兴起。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引进稻鸭共育技术,并在江苏、湖南、浙江、安徽等地率先推广,后又逐步扩展到广东、云南、四川、江西、海南、吉林、黑龙江等省。稻鸭共作技术有利于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效益农业和市场农业发展,值得大力推广。

辽中地区属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适应水稻生长。且其位于沈阳1 h经济圈内,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具备稻鸭共作技术推广的潜在条件。近年来,辽中地区通过水稻和鸭子共栖,实现稻、鸭生长优势互补,生产无农药残留的稻米和鸭产品,且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值和效益。为探讨稻鸭共作模式在辽中地区的应用效果及效益,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稻鸭共作模式对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稻鸭体重的影响,为推广稻田养鸭技术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水稻品种选用高产、优质、多抗的中晚熟水稻品种辽星3号。

鸭子品种选用北京白鸭,其具有成熟早、生长发育快、肉鲜美、地区适应性强的特点。

1.2 试验地选择

试验地点设在辽中县牛心坨镇瓜茄村,其位于台安、黑山、新民三市交界处。试验地块为水稻高产稳产区,土地肥力中等,阳光、水源充足,周边生物具有多样性,能够代表该地区稻田基本情况。试验田周围用高度为60 cm的尼龙网圈出试验场地,防止鸭群乱跑。

1.3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2个区域,分别为对照区和稻鸭共作区。2个区域的水稻品种、插秧方法、行株距均相同。试验地块为735 m2(长35 m×宽21 m),放养北京白鸭20只。在水稻田外围田埂放置鸭舍,供鸭群栖息和补料。

在插秧前,在稻鸭共作区施1 kg农家肥,作为底肥;在对照区施过磷钙25 g、尿素20 g、硫酸钾10 g,作为底肥。2013年5月27日,进行水稻插秧作业。移栽后8 d,在对照区施用除草剂、杀虫剂0.5 kg。2013年6月2日购买5日龄雏鸭25只,并于6月12日选取20只放入(24 h)稻田,每天19∶00为鸭群补喂饲料,补料值为理论给料值的25%,主要饲喂鸭全价饲料、青菜、玉米面等。8月22日水稻抽穗灌浆后,将鸭群与水稻分离。10月17进行水稻收获。

在稻鸭共作期间,定期调查田间杂草、病虫害情况,并随机在稻鸭共作区和对照区进行5点取样,对水稻进行室内指标测定。收获时水稻取样进行考种,并记录实际产量,结合市场价计算经济效益。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

鸭群在稻田里活动时,不停地用嘴觅食,鸭掌及身体接触稻株,起到了中耕浑水的作用,能增加稻田里的含氧量,增强稻苗之间的通风,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同时,鸭粪便排泄到稻田里,起到了一定的施肥作用。稻穗部性状考种和产量测定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构成水稻产量的3个主要因素中,与对照区相比,稻鸭共作区的千粒质量多1.59 g,稻穗实粒数多49.5粒,有效穗数多18穗,产量也相对提高了62 kg/667 m2。

2.2 鸭子成长情况

在稻田里,鸭群捕食稻田里的昆虫、杂草及水里的浮游生物,且经常在田间活动,有利于鸭子成长(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鸭初生时的质量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偏于理论值的最低值;在3周龄体重增加明显,超过理论值的最高值;7周龄和9周龄的体重均在理论值的上限水平。由于鸭群生长在水田里,因此鸭肉的品质也相对较高。

2.3 经济效益分析

按照2013年10月辽宁沈阳地区大米价格,出米率70%以上、水分含量17%的辽星水稻收购价格为3.16~3.20元/kg,稻鸭共作区增产62 kg/667 m2,则增加收入195.92~198.40元/667 m2。稻鸭共作区未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共节约42.00元/667 m2,其中过磷酸钙(20 kg)9.60元,尿素(10 kg)15.50元,硫酸钾(10 kg)14.90元,除草剂(0.5 kg)2.00元。稻田养鸭可节约饲料费用58.12元/667 m2,且稻田鸭的售价比普通鸭高30%~40%。至8月22日收鸭子时,鸭子为9周龄,平均体重2 784 g,按市场价格2.50~4.00元/kg计算,养鸭收入为556.00~891.00元。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稻田养鸭技术在辽中地区的应用,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稻鸭共育技术利用水稻和鸭子两种不同生态位动物的互利共生,既能降低稻田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又能减少鸭饲料的投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稻鸭共作对提高水稻产量、生产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稻米”、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作用。

试验过程中发现,传统的简易鸭舍不能够防止狗、黄鼠狼等对鸭子的侵害。若正式推广此技术,应加强硬件设施研究,研制具有自动喂料功能、适合鸭外作业的鸭舍。另外,应积极探索先进适用的相关配套技术,如适宜鸭子品种的选择。同时,根据当地情况选择株高中上、分蘖较强、抗逆性好的优质水稻品种,对提高稻鸭共作模式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

摘要:为探讨稻鸭共作模式在辽中地区的应用效果及效益,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稻鸭共作模式对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稻鸭体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区相比,稻鸭共作区的千粒质量高1.59 g,稻穗实粒数多49.5粒,有效穗数多18穗,产量也相对提高62 kg/667 m2;稻鸭在3周龄体重增加明显,超过理论值的最高值,且7周龄和9周龄的体重均在理论值的上限水平。

关键词:稻鸭共作模式;田间试验;产量;体重;千粒质量

中图分类号:S83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1-0005-02

稻田养鸭是一种新型稻作方式,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或较少使用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等化学物质,能确保稻米及肉鸭(蛋鸭)绿色、无公害、优质,是一项投资少、产出高的环保农业模式。近年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长期使用,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活环境和食品污染日趋严重。报道显示:在世界每年患癌症的500多万人中,有近一半与食品污染有关。在此情况下,无公害农业悄然兴起。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引进稻鸭共育技术,并在江苏、湖南、浙江、安徽等地率先推广,后又逐步扩展到广东、云南、四川、江西、海南、吉林、黑龙江等省。稻鸭共作技术有利于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效益农业和市场农业发展,值得大力推广。

辽中地区属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适应水稻生长。且其位于沈阳1 h经济圈内,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具备稻鸭共作技术推广的潜在条件。近年来,辽中地区通过水稻和鸭子共栖,实现稻、鸭生长优势互补,生产无农药残留的稻米和鸭产品,且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值和效益。为探讨稻鸭共作模式在辽中地区的应用效果及效益,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稻鸭共作模式对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稻鸭体重的影响,为推广稻田养鸭技术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水稻品种选用高产、优质、多抗的中晚熟水稻品种辽星3号。

鸭子品种选用北京白鸭,其具有成熟早、生长发育快、肉鲜美、地区适应性强的特点。

1.2 试验地选择

试验地点设在辽中县牛心坨镇瓜茄村,其位于台安、黑山、新民三市交界处。试验地块为水稻高产稳产区,土地肥力中等,阳光、水源充足,周边生物具有多样性,能够代表该地区稻田基本情况。试验田周围用高度为60 cm的尼龙网圈出试验场地,防止鸭群乱跑。

1.3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2个区域,分别为对照区和稻鸭共作区。2个区域的水稻品种、插秧方法、行株距均相同。试验地块为735 m2(长35 m×宽21 m),放养北京白鸭20只。在水稻田外围田埂放置鸭舍,供鸭群栖息和补料。

在插秧前,在稻鸭共作区施1 kg农家肥,作为底肥;在对照区施过磷钙25 g、尿素20 g、硫酸钾10 g,作为底肥。2013年5月27日,进行水稻插秧作业。移栽后8 d,在对照区施用除草剂、杀虫剂0.5 kg。2013年6月2日购买5日龄雏鸭25只,并于6月12日选取20只放入(24 h)稻田,每天19∶00为鸭群补喂饲料,补料值为理论给料值的25%,主要饲喂鸭全价饲料、青菜、玉米面等。8月22日水稻抽穗灌浆后,将鸭群与水稻分离。10月17进行水稻收获。

在稻鸭共作期间,定期调查田间杂草、病虫害情况,并随机在稻鸭共作区和对照区进行5点取样,对水稻进行室内指标测定。收获时水稻取样进行考种,并记录实际产量,结合市场价计算经济效益。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

鸭群在稻田里活动时,不停地用嘴觅食,鸭掌及身体接触稻株,起到了中耕浑水的作用,能增加稻田里的含氧量,增强稻苗之间的通风,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同时,鸭粪便排泄到稻田里,起到了一定的施肥作用。稻穗部性状考种和产量测定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构成水稻产量的3个主要因素中,与对照区相比,稻鸭共作区的千粒质量多1.59 g,稻穗实粒数多49.5粒,有效穗数多18穗,产量也相对提高了62 kg/667 m2。

2.2 鸭子成长情况

在稻田里,鸭群捕食稻田里的昆虫、杂草及水里的浮游生物,且经常在田间活动,有利于鸭子成长(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鸭初生时的质量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偏于理论值的最低值;在3周龄体重增加明显,超过理论值的最高值;7周龄和9周龄的体重均在理论值的上限水平。由于鸭群生长在水田里,因此鸭肉的品质也相对较高。

2.3 经济效益分析

按照2013年10月辽宁沈阳地区大米价格,出米率70%以上、水分含量17%的辽星水稻收购价格为3.16~3.20元/kg,稻鸭共作区增产62 kg/667 m2,则增加收入195.92~198.40元/667 m2。稻鸭共作区未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共节约42.00元/667 m2,其中过磷酸钙(20 kg)9.60元,尿素(10 kg)15.50元,硫酸钾(10 kg)14.90元,除草剂(0.5 kg)2.00元。稻田养鸭可节约饲料费用58.12元/667 m2,且稻田鸭的售价比普通鸭高30%~40%。至8月22日收鸭子时,鸭子为9周龄,平均体重2 784 g,按市场价格2.50~4.00元/kg计算,养鸭收入为556.00~891.00元。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稻田养鸭技术在辽中地区的应用,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稻鸭共育技术利用水稻和鸭子两种不同生态位动物的互利共生,既能降低稻田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又能减少鸭饲料的投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稻鸭共作对提高水稻产量、生产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稻米”、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作用。

试验过程中发现,传统的简易鸭舍不能够防止狗、黄鼠狼等对鸭子的侵害。若正式推广此技术,应加强硬件设施研究,研制具有自动喂料功能、适合鸭外作业的鸭舍。另外,应积极探索先进适用的相关配套技术,如适宜鸭子品种的选择。同时,根据当地情况选择株高中上、分蘖较强、抗逆性好的优质水稻品种,对提高稻鸭共作模式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

猜你喜欢
田间试验体重产量
2种性引诱剂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诱捕效果
奇妙体验之称体重
称体重
4月份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情况
体重
枯草芽孢杆菌BS—8D防治玉米纹枯病的田间试验效果及作用机理
枯草芽孢杆菌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田间试验
国际茶叶产量少量增加
2014年6月印度橡胶产量增长65.8%
溧水县永阳镇小麦“3414”田间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