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青春不再,却未必满脸平庸

2015-02-02 05:17冯雪梅
现代妇女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妈院士讲台

冯雪梅

很快,角色就发生了转换。

当年的文学理论课上,你捧着外国小说,躲在教室最后一排,埋头读。拿着陈旧教材照本宣科的老师,全然不在你的视线内,你甚至怀疑他是否知道米兰·昆德拉,读没读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如今,实习生拿着撰写好的英文报告,很礼貌地请你签字。你感到了压力,迅速扫了几眼报告的摘要,庆幸自己还能看得懂英文。

你站在讲台上,开始又一年的新人培训。突然,你觉得紧张,想起初入职场时,自己是如何挑剔地看着站在讲台上的师姐,对她的成就及其职业经验不以为然。在你看来,她过于语重心长,穿着太过随便,举止也不够从容。

很快,你或者我们,就变成她和她们。时间会改变一切,终于,你成了前辈,不再年轻气盛。

毕业照上,美好的身姿和笑容渐渐隐去。然后,慢慢变老,变得一脸世俗气、变得絮叨、抱怨、苛刻、自甘平庸、无所顾忌……美容院里,虽然敷着面膜,却不妨碍她们喋喋不休。不满于丈夫的随时出差,炫耀豪华欧洲游和限量款新包,怜悯某个一直待字闺中或者刚刚离婚的单身女性……

小区里,她们关注新搬来的邻居,打听人家的工作单位,留意谁家的孩子还没有对象;她们穿着家居服奔向超市,狠狠地扒下大白菜外层的叶子,扯掉每一个苹果上的包装膜……

她们致力于将丈夫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将未尽的心愿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她们奔走于培优班、钢琴考级之间,彻底完成了从文艺女青年向家庭主妇的蜕变。

没错,红颜易老。可我想说的不是年龄,而是生活状态。“大妈”是人到中年的女人的一种标签,她们将旺盛的能量,消耗于对外在世界的掌控中,以至于没有气力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她们禁不起寂寞,以忙碌和喧闹消弭焦虑和不安;她们缺少安全感,在对他人的关注、挑剔、抱怨中,显示自己的存在;她们以集体而非个体的方式生存——跳广场舞的大妈总是声势浩大、行动一致的群体。经验告诉她们,独立自主、与众不同要付出代价,最佳的处世之道就是随大流,让一切习以为常。

那些亮晶晶的时尚挂件,那些色彩明艳的眼影、唇膏,那些透明的蕾丝、远高于膝盖的短裙,它们是年龄的杀手,被挡在青春的门外。

还有一些“门”,是主动关上的。比如求知欲、好奇心、适应性,害怕尝试,拒绝改变。

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打开另一扇门。其实,打开另一扇门的是你自己。或者,那扇门原本就在那里,你没有把它打开,甚至有时候开错了门。

王石讲过一个故事。他在剑桥大学的时候,遇到一位很有成就的华人院士,可这位院士很少与其他英国同事交流,为什么?因为英国老师们多在俱乐部吃饭,边吃饭边交流。华人院士每天都要回家吃中餐,于是失去了与人聊天分享的机会。

习惯的背后,是对生活方式、思维定势的坚守——接受或者拒绝,相信或者怀疑,这种对惯性的依赖,阻止你融入新世界,削减了你的好奇心,也隔离了新知识、新感受、新资源和新能量。

30岁的时候,我们会想,如果我刚刚大学毕业;40岁的时候,我们会想,如果我再年轻10岁;60岁的时候,我们会想,要是40岁多好……于是,年龄就成了理由和借口,即便那不是你想要的爱人,想要的生活,也于抱怨或者忍耐中妥协放弃。是啊,人到中年了,又能怎么样?

可是,总有那么一些不甘心,变成朋友圈里“再不疯狂就老了”的情绪宣泄,变成了对法国时尚“老妖精”们的羡慕嫉嫉恨,变成在世界美景的图片中畅游。

你可以青春不再,但未必满脸平庸。从你的举手投足间,可以看出你的心态、你的教养、你心灵的贫富、你生命的厚薄,这一切,与是否年老无关。

那天,在楼下的空地上,看到一群特别的“大妈”。她们在跳舞,却全然没有集体舞的无所顾忌和轰轰烈烈;她们也有音乐,美妙轻柔,不惊不扰。广场舞也有从容优雅的跳法,“大妈”也有另一种活法。

(摘自《中国青年报》)(责编 悬塔塔)

猜你喜欢
大妈院士讲台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大妈
"安身之所"
心肠不错
讲台
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将被取消称号
DV校园小讲台
休闲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