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铁军精神,推动学校内涵建设

2015-02-02 02:48沈秋红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文教资料 2015年28期
关键词:校风铁军内涵

沈秋红(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大力弘扬铁军精神,推动学校内涵建设

沈秋红
(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以铁军精神推动学校内涵建设,不仅是继承和发扬革命光荣传统,而且是“以铁军精神办学、以铁军精神育人”的办学宗旨的具体体现。文章探讨了铁军精神精髓和内涵,对影响学校内涵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认为铁军精神与内涵建设相结合,主要是以铁的信念坚持理念更新和层次定位;以铁的意志推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以铁的纪律维护校园文化建设;以铁的作风贯彻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铁军精神影响因素内涵建设

高等学校内涵发展更注重增长的质量和增长的效益。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及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在注重发展数量和速度的同时,进一步注重内涵发展。然而,客观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是偏重数量和速度的增长方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仍然是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这说明学校内涵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这个过程中将会面临许多的挑战和困难。在实践工作中,我们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在铁军精神的指引下,走出一条观念、组织、制度、机制不断创新的内涵建设和发展之路。

一、铁军精神的精髓

“铁军”一词最早来源于叶挺将军的独立团。叶挺独立团及其隶属的第四军作为北伐军的先头部队,他们作战勇猛,纪律严明,战功显赫,因而被称为“铁军”。这支诞生在血雨腥风中的特殊队伍,继承着北伐第四军、红军第四军和坚持南方游击战争的红色游击队的光荣传统,汇聚了南方八省健儿,身肩抗日和反顽的重任,在日、伪、顽三方的夹缝中求生存,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求发展。队伍由少到多,由弱到强,历经磨难和战火的洗礼,终于成长为勇猛、顽强、既有铁的纪律,又文武兼备的威武之师、智慧之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凝聚而成“铁军精神”。铁军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纪律、铁的作风是其精髓。

铁的信念是指牢固树立必胜的信念,发扬救国救民、抗敌御侮的光荣传统;铁的意志是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屈不挠、奋勇杀敌的牺牲精神;铁的纪律是指一切行动听指挥,坚决执行命令;铁的作风是指敢于与困难作斗争,敢于承认失误。铁军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二、学校内涵建设的必要性

学校内涵建设是学校强身健体之根本,是学校事业长久不衰之保证。它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门涉及高校方方面面的管理艺术,同时还是校际间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学校内涵建设内容十分丰富,它主要包括学科建设、师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及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内容。受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的复杂性,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制约,影响高校内涵发展的因素是全方位的、多层面、多方面的,如领导素质和管理能力、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学校发展战略定位、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政策等。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也是高等教育当前要做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然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抓内涵建设,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应将铁军精神与内涵建设结合起来,并且贯穿于内涵建设的全过程。

三、以铁军精神推动学校内涵建设

(一)以铁的信念坚持理念更新和层次定位

首先,转变观念,实施学科强校战略。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搞好学科建设,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因此,应该通过树立学科建设的主导意识、学科建设的全局意识、学科建设的“领先意识”和“特色意识”,确保学科建设成效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大学要根据自己业已形成的学科特色、专业类型、办学规格和服务对象,以及学校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并对学科发展和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我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在第二次党代会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我校的发展目标是:综合实力进位50到80位,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可以说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新起点,用更广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科学地规划学校事业发展的新蓝图。

(二)以铁的意志推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1.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学科建设水平就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加强学科内涵建设、苦练内功尤其重要。学科内涵建设包括学科特色和优势、“学科群”建设、建设学科基地、加强学位点建设,等等。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科学研究占了相当的权重,这表明一个学科能否成为重点学科,主要看该学科从事科研人员的结构和研究成果是否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性措施即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不仅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是促进学科建设的内在动力。因此,进行学科建设应做到以下两点:(1)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如实验室、研究中心、科研基地等学科基地。良好的学科基地不仅是获取申报项目和取得成果的前提条件,是吸引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基础。(2)强化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要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专著及发明专利的申请。

2.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到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学校可以少一点高楼,但必须有大师。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是学生培养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高校首先应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建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及开拓性较强的管理干部队伍体系。其次,强化学科队伍,构建科研团队,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梯队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建立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及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

(三)以铁的纪律维护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工作态度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内涵、层次、品位、特质的重要标志。受国内外各种文化力量相互碰撞的影响和西方价值观的侵蚀,近年来,大学校园内部分师生弱化了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因此,校风、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必须以铁的纪律和完整的激励、考评机制保证和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

1.校风营造。校风是无形的精神力量,可以振奋精神、激励斗志,迸发出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革命精神,优良的校风对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优良的校风使高校能够造就出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者,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将使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生深刻的变化。

2.学风建设。学风是学校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它体现着学校的文化传统、管理水平和办学理念,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谋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学风。在学风建设中,治学风气是主导,学术风气是基础,不良的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直接影响和腐蚀着学习风气。

高校要大力加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制度的导向、校训精神的弘扬、校园建设成果的展示、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景点的建设等多种形式,努力造就具有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校风;倡导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诚实友爱的道德感情、诚信负责的行为方式;努力形成治学严谨、求实创新、富有人格力量的教风;勤奋、踏实、勇于创新的学风。

(四)以铁的作风贯彻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教学和一流的科研,同时更要有一流的管理制度,后者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才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在新形势下,只有不断创新管理体制,不断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高校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管理体制才能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真正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才能真正引导、促进高校迈向高效率、高效益的办学道路。在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过程中没有铁的作风保证,没有铁的作风贯彻和执行,管理体制改革必然寸步难行。

[1]董跃进.笃学格致厚德重行——盐城工学院彰显铁军精神纪实[J].铁军,2008.9.

[2]霍晓玲.论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源头[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3.

[3]沈培新.铁军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J].学术界,2003.102.

[4]刘以顺.论新四军的铁军精神[J].理论建设,2006.5.

[5]王磊.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构筑核心竞争力[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6]谢振山.坚持内涵建设主题推进学校科学发展[J].河南教育,2008.5.

[7]田伟.试论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自身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2.

[8]伍百洲,秦大同.论学科建设的内涵、策略与措施[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9]张辉.试析影响高校内涵发展的内外部因素[J].上海高教研究,1998.10.

[10]刘宏林,刘华,赵胜岩.学科建设内涵与体制创新浅议[J].辽宁教育研究,2004.6.

[11]蒋元平.学科建设的内涵诊释和实现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07.1.

[12]王明玉.内涵建设体现高校核心竞争力[N].中国教育报,2007.09.04.

猜你喜欢
校风铁军内涵
新昌县征订《铁军》连续五年超千份
说 校 风
铁军颂
铸成消防铁军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杨贤江校风思想:历时性分析与共时性梳理
校风校训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进路探索
读《铁军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