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大学新生快速过渡和成长的实践与探索

2015-02-02 02:48吴湘锋陈利陈娜石家庄铁道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省交通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04石家庄铁道大学图书馆河北石家庄05004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河北石家庄05009
文教资料 2015年28期
关键词:石家庄专业课新生

吴湘锋 陈利 陈娜(石家庄铁道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省交通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04;石家庄铁道大学图书馆,河北石家庄05004;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河北石家庄05009)

助力大学新生快速过渡和成长的实践与探索

吴湘锋1陈利2陈娜3
(1石家庄铁道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省交通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043;2石家庄铁道大学图书馆,河北石家庄050043;3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河北石家庄050091)

近年来,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出现不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的现象成为各学者的热点研究课题,如何缓解此现象并促使他们迅速过渡和成长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已有的实践结果总结出“五招”,如:建立学生动态信息卡,迅速了解新生底细并进行分类引导;将家长引入学生管理,构建辅导员/家长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将专业课教师引入学生管理,构建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课堂内、外联动机制;大力培养学生干部的能力,构建基层协同管理团队;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日常思想测评细则,搭建多种平台,从宏、微观双层面共同促进新生快速过渡和成长成才,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相关成果,如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活力”;辅导员紧张的工作氛围得到了缓解;家长对学生、学校关注度明显提高,家校联动效果显著;导师制优势明显,实现了课堂内外“无缝”对接等,最后提出了不足与启示。

大学新生成长成才实践与探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校生数量急剧增加。全国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新生进入到大学校园深造[1],而新生阶段处于从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过渡阶段。不少新生进入大学后出现了晚上失眠、白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老师讲课节奏等多种不适应的现象,这些现象和问题不仅仅困扰着学生同时也一直困扰着学生工作干部。因此,如何对新生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和引导,促使他们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并成长为高素质的复合人才成为各学者和辅导员的热点探索课题[2]。笔者针对此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不断尝试,效果良好。

一、实现新生快速过渡并成长的“五招”

(一)建立学生动态信息卡,迅速了解新生底细并进行分类引导。在新生入学后,认真统计每一名学生的身份证信息、家庭详细住址及手机等联系方式、家庭的成员组成及健康程度、父母的工作岗位及家庭的收入来源、是否单亲家庭或者是否家庭和谐等信息,掌握每一名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通过开展心理测评、“新生第一课”、谈心等活动细致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宗教信仰等信息。通过查阅学生档案、面对面沟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班干部经历等情况。基于以上信息,建立学生动态信息卡(每人一张),并不断对信息进行更新,从如下领域确定重点人员名单,如贫困、学习差、心理障碍、宗教信仰、性格偏激,家庭不和谐,对其进行分类并依据轻重缓急排序。

另外,对重点人员名单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对症下药”,如性格内向的学生: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多在大众面前发言和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贫困生:引导他们申报勤工俭学工作岗位,缓解生活压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经常和他们谈心,积极关注他们,必要的时候推荐引入药物治疗。单亲家庭或者不和睦家庭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关爱。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帮助他们了解国家政策,关注他们的动态。成绩差的学生:建立互助小组实行“一帮一”,以及后续提到的导师制中优先推荐到对应的专业课教师名下。

(二)将家长引入学生管理,构建辅导员/家长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在新生报名的时候给每位学生的家长留下辅导员的名片以便家长可以及时联系到辅导员。同时建立QQ/手机微信群,对新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进展如班干部任命名单、各类获奖、学习成绩、上课情况、宿舍内务卫生、出操等结果(或者相关照片)在学生班级及家长QQ/微信群同时发布。

另外,对学校近期取得的进展和所在专业国内外的一些进展也进行发布。

再者,与线上互补,在线下与家长保持沟通(对不会用QQ/微信群的家长主要通过线下的方式进行沟通),帮助家长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在校现状,最大限度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将他们引入学生工作中并发挥他们的优势,实现与辅导员联动。如:学生在校成绩急剧下滑,辅导员和家长相互配合,查原因,谋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将专业课教师引入学生管理中,构建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课堂内、外联动机制。第一课堂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传统辅导员工作大多集中在课外展开,将专业课教师引入学生可以有效弥补辅导员工作的不足,意义重大。通过实施导师制,采用双向选择,将各学生纳入专业课教师的名下,专业课教师协同辅导员为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提供指导,也可以组建课题组引入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提高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将其平时的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结合起来,提前为其确定论文内容。

(四)大力培养学生干部的能力,构建辅导员/学生干部协同管理团队。针对辅导员琐事非常多的特点,从所带学生中挑选与培养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骨干构成以辅导员为主导、以优秀学生为助理的基层团队。将优秀学生纳入团队,明确他们的任务,不仅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强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在某些简单或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中学生助理也可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可以利用其学生的身份深入到其他学生中,弥补辅导员对学生工作信息掌握的缺失。另外,学生助理的处事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可以得到反复锻炼,有利于其快速成长。

(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日常思想测评细则,搭建多种平台,从宏、微观双层面共同促进新生快速过渡和成长成才。规定学生总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习成绩,占70%;另一部分是日常测评,占30%。充分利用这30%的比例,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日常测评细则并严格执行。搭建及利用各种平台大力提高新生的技能,促使他们快速融入集体。如,通过军训:提高身体素质、促进他们相互熟悉。举办高年级优秀学生座谈会:从第一、二课堂分别介绍经验,帮助他们快速了解大学生活。举办成功校友座谈会:帮助他们了解各种能力对就业,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激励他们勤奋刻苦,等等。再是,在所带班级中组建英语口语角、计算机协会等协会,并聘请外班优秀学生和相关老师进行指导,提高水平。

引导新生加入一两个课外协会。对他们参与的各项活动、获得的各项业绩等制定了明确的加分标准,同时对日常生活中未完成的预定任务、存在的各种违纪行为等制定了明确的减分标准,从宏观上制定政策引导新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大学生日常测评的引领作用,丰富新生的课外生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进而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二、实践过程和结果中的“亮点”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总结出上述的“五招”不仅明显改善了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初期不适应的问题,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还有效降低了辅导员的工作强度,使得辅导员的管理更精细化和科学化。再者,引入家长和专业课教师构建了多维引导体系,效果显著,主要如下。

(一)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活力”。在这“五招”组合“打出”后,新生在多种平台上相互合作共同参加活动,加快了相互熟悉与了解,实现了他们由以往最少需要半个学期才全部熟悉缩短为不到1个月。

另外,该模式的效果还表现在新生课堂内、外协同发展。如课上:学生争抢“前三排”;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出现不懂之处及时和任课老师或者自己的导师沟通;逃课,迟到、早退的现象得到显著改善。课下:在日常思想测评的引导下,各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并屡获佳绩,实践能力、创性能力、服务能力等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综合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所在班级多次获得校级先进班集体和优秀团支部。

再是,学生干部的领导能力快速提高,实现其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协调发展,良好地充当了辅导员和学生间的桥梁,真正发挥了骨干和带头作用,促进良好班风班貌的形成。

(二)辅导员紧张的工作氛围得到了缓解。依据轻重缓急对相关重点人员进行针对的性引导,省时省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学生骨干的“给力”可以有效帮助辅导员及时发现问题进而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实现快速解决问题。辅导员的工作呈现模块式,与之前相比,工作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和重点突出,省出的时间有利于其将工作重心从日常琐事转移到提高学生素质的方面。

(三)家长对学生、学校关注度明显提高,家/校联动效果显著。与之前学生进了校园,大部分家长充当“甩手掌柜”相比;现在,无论学生成绩好的家长还是不好的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与了解明显增多。通过和家长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对相关学生尤其对一些重点学生引导效果非常显著,家长可以充当辅导员的助手。

(四)导师制优势明显,课堂内外“无缝”对接。专业课教师的引入:一方面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实现教学相长,另一方面有利于导师建立课题组,开辟人才发展的新通道。学生近距离接触老师:一方面可以潜移默化地被老师优秀质品熏陶,获得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为人处世等知识,另一方面参加的各种活动可以得到导师的指点和建议,利于获得更多的成果进而促进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3]。

三、存在的不足与启示

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对新生可以进行有效引导和培养,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此基础上,还获得了一些启示。

(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大力支持新生活动的开展。高校可依据具体情况,增加经费投入,鼓励各基层单位自行开展多种积极向上的活动,如举办“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

(二)进一步深化家/校互动和导师制双轨联动机制。学校应出台各种宏观政策,从职称评选、绩效考核、年度考核、晋升等方面鼓励和引导各专业课教师吸收学生建立团队,强大他们在课上、课下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力度,实现师生共赢。

(三)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教育。高校的职能之一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在改革中应该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帮助他们在学习、学科竞赛、课外实践等领域相互融合进而大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4]。

[1]李旭春,路文轩,刘思佳.大学生就业失衡的经济学模型及对策探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8-21.

[2]叶纯亮.刍议大学新生成长教育模式[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26(2):86-89.

[3]陈叶.高校发挥第二课堂优势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探析[J].文教资料,2015(7):148-149.

[4]吴湘锋,陈娜,鲁云花.高校实践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4(7):44-45.

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一般课题(项目编号:GJXH2015-207)。

猜你喜欢
石家庄专业课新生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梁丛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人民币缘何诞生在石家庄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石家庄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