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 张扬个性

2015-02-02 00:32柯昌荣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3期
关键词:鲈鱼课文内容过程

柯昌荣

杨再隋老师说过:“语文课堂要留有弹性。所谓留有弹性,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势,能伸缩自如,进退有节,开合有度”。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紧扣学生学习的疑、难、困、惑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样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学生更容易轻松地投入其中。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地品、自由地说,他们的个性化感悟产生碰撞、擦出火花,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将在个性飞扬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得到提高。

一、相信学生,不故弄玄虚。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是很重要的。如果学生已有相关知识积累或者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对学生多一份信任,宁可相信学生已经明白,也不要故弄玄虚,过分追求课堂环节的首尾贯通。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教师在某一环节抓住了“诱惑”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品析。教师的提问是:“‘诱惑是什么意思呢?你能联系课文内容谈谈吗?”学生一时沉默,教师很不理解:这不是一个常用的词吗,为什么学生却不能理解呢?笔者认为,学生无话可说的原因并不是不理解这个词,而是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失去了信心。其实,“诱惑”这个词是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作为五年级学生,已经在生活中大致理解了这个词。此时教师明确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谈理解,学生反而不敢亮出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不敢相信自己已经理解了这个词。如果教师这样问:“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这个词语了,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吗?”这样提问唤起了学生在生活中的知识积累,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信任,于是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理解,只待老师来评判自己的理解是否合理。

二、理解学生,不穿凿附会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他们十分陌生的信息,学生也没有可以理解和把握这类信息的生活经验和途径。这种时候,教师就要充分理解学生的知识局限性,可以扮演传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形象,直截了当地为学生讲解、释疑,而不必刻意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甚至想方设法地追求学生自主理解的形式。

例如在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时,理解“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这段话时,教师就应该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障碍。这段话表达的意思离学生生活非常遥远,即使学生查阅了资料也未必可以理解“这个民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因此,教师可以综合一些资料,直接出示简明的资料介绍。通过教师更贴近学生的语言描述,学生对这个民族有了系统的了解,然后阅读和理解这段话就容易多了。这样做,既充分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又要言不繁。学生轻松跃过学习障碍,回归教学重点,畅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三、尊重学生,不千篇一律。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体验与感悟是十分突显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仔细聆听学生的理解,灵敏地捕捉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尊重他们个性化的解读。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对这条鱼如此依依不舍呢?”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预设的答案是:这条鱼得来不易,而且这条鱼大而漂亮,当时又没有人发现“我”钓到了这条鱼,所以依依不舍。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释疑时,有学生还指出了这样的理由:(1)再过两小时就是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了,到了那时捕捞鲈鱼的人会多起来,钓到鲈鱼就更不容易了。(2)没有人发现“我”钓到鲈鱼是“我”给自己找的借口。这些发言超出教师的预设,但都是学生沉入文本、个性解读的结果。因此,教师给予肯定和称赞,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更有信心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文本对话。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把课堂当作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真实空间,时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在课堂中方能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与感悟。endprint

猜你喜欢
鲈鱼课文内容过程
江东往来人 犹记鲈鱼美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一叶舟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2019是瑞士“鲈鱼年”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