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师制为平台探索人才培养的“三全模式”

2015-02-02 17:07张盼李磊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材料科学导师制本科生

张盼+李磊

姜勇,1968年8月出生,安徽六安人,无党派代表人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2014年4月至今担任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目前,还担任北京市弱磁检测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学会(IEEE)高级会员、Nanosciences and Nanotechnologie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和Rare Metals期刊编委、中南大学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兼职教授、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固体科学与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先后发表SCI论文170篇,文章被SCI他引950次;发表英文专著(章节)3本;在国际会议作特邀报告8篇次;申请发明专利11项,获得授权9项。

导师不再是博士和硕士的“专利”。2014年9月,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率先在全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学院为每一名本科新生聘请一位教授作为其导师,通过“一对一”结对的方式,由导师从科学精神、学业发展、职业规划、意志品质等方面对本科生进行贯穿四年的全方位指导。

作为此项举措的推动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姜勇教授及其所带领的学院领导团队基于多年的潜心研究和探索实践,在本科生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有着独到的看法和深刻的体会。

孜孜不倦,传道授业以学生为本

“成才先成人”是姜勇一贯坚持的理念。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在传授学生学术能力、研究精神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思想品德的培养。他多次受邀作为学校品牌活动“话说长江”“研究生学术论坛”等活动的主讲人,与青年人近距离交流学术、探讨人生,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对科学研究的热爱、明确学业规划及发展方向。

“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姜勇多次强调,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个性化的指导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让教授真正成为本科生的教授”,这是姜勇2004年从日本东北大学归国任教以来一直坚持的主张。他为本科生讲授“界面与表面”“磁电子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等课程。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由一批知名教授在新生大一第一学期采取“一班一师”小班授课的教学方式。姜勇强调,开设导论这门课的意义在于通过名师与新生的课堂交流,借助教学名师和科研领军人物的人格魅力和高尚风范,帮助新生感受教师对科学的执着热爱和钻研精神;通过名师讲授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等内容,借助最新科研技术成果的吸引力,开启“本科生课堂”与“世界一流科研工作”之间的“直通车”。在姜勇教授的课堂上,各式各样的材料种类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先进的材料研究仪器设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他还组织研究生、留学生与大一新生座谈。一系列有趣而实用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很多毕业生在回忆大学课程的时候,都认为这门课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影响最深远。在材料学院十几位名师的共同努力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于2013年成功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试点建设课程。

推陈出新,积极探索育人的“三全模式”

材料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学院建设发展的第一要务。无论是作为博士生导师培养研究生,还是作为院长全面负责学院发展、学生培养,姜勇始终非常重视培养本科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根据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及社会需求,他积极倡导对本科生实施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三全模式”教育,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在本科生中实施导师制即是全员育人的重要举措。

“我们希望导师成为新生的指路明灯,在学生们最迷茫的时候,给予学生们最需要的指导和支持”,姜勇是这样为导师制定位的。作为导师的教授们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渊博的知识储备、高尚的品格作风,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能在思想、学习、心理、发展等方面为学生们导航。本科生将零距离感受他们的师德风范和人格魅力,聆听他们的真知灼见和悉心教诲。导师还在本科生的学业、思想、生活、选专业、找工作、科研、留学申请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咨询和服务。姜勇对学生和导师的建议是:每学期第一周,学生们主动联系自己的导师,与导师共同制定学业安排及学期计划。平时要定期与导师见面,汇报自己的学业、思想及生活等方面的近况。他认为只有这么做,导师制才能真正地达到我们所期待的效果。对于导师制的作用,姜勇举了一个生动的事例来说明:学校校友徐匡迪院士在本科学习期间,在图书馆借书的时候,与时任教务长的冶金领域泰斗魏寿昆院士相识,结成“忘年交”。这也使得徐匡迪大学期间就对冶金专业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最终通过努力成为冶金领域的著名院士,并担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学院把本科生的教育分为: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发展教育、就业教育几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把激发兴趣、启迪思想、课堂教学、实践训练等诸多要素融入育人过程中,贯穿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坚持四年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层次化的培养,切实提高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实效,做到“全程育人”。

材料学泰斗师昌绪院士曾说过:“做人要海纳百川,诚信为本,忍让为先;做事要认真负责,持之以恒,淡泊名利;做学问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贵在发现与创新。”[1]做人、做事、做学问正是体现了“全面育人”的理念。“全面育人”,是材料学院的优良办学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肖纪美院士曾这样归纳自己的人生:“少喜诗文,壮耕科技,老崇类比交叉。”[2]柯俊院士曾题词:“创新者的素养、严谨的学风、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人文和科学的基础素质、有效的研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教育的核心”[3]。材料学院一直以培养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为教育目标。姜勇提出学院不仅要为培养科学家、工程师提供最好的教学条件,还应营造环境,让学生具备社会所需的综合素质。他时常勉励学生继承发扬学院老前辈勤学、求真、笃实、创新的材料精神,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成长为人格健全、务实钻研、勇于创新的青年一代。

潜心研究,谋划学院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近70%在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人才培养得到社会、行业的高度认可。“面向未来,学院将建成学科方向齐全、综合实力雄厚、国内前茅、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这是姜勇带领下的材料学院的发展目标。学院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抓手,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三全模式”,继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创新型材料人才作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 师昌绪.做人·做事·做学问[N].中国航空报,2011-12-15(8).

[2]肖纪美.学习学初悟[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3]刘晓东.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材料科学导师制本科生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浪漫的材料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