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贵德“玉皇阁”

2015-02-03 02:31孟繁仁孟文庆杨晓芸
群文天地 2014年4期
关键词:伏羲中华民族

孟繁仁+孟文庆+杨晓芸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地理“图腾”的“太极图”,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之图。笔者经过多年的考察、追寻,发现“太极图”是中华民族的“创世祖先———太昊伏羲”追寻、考察“黄河”的流程、轨迹所绘成,而伏羲描绘、图画“黄河”流程(太极图)的“西起点”,就是古代“黄河”的履足之处———今天的青海省贵德县!

此说何据?恕笔者“孤陋寡闻”:从小读书至今,尚未见到“正史、典籍”记录的有关“伏羲”涉足青海的文字记载,不过还是努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印证古代帝王“巡游处皆祠”的制度时,在“黄河之滨”的青海省贵德县考察发现了记录“伏羲”行迹的实物证据———高高耸立在贵德县东门内的“玉皇阁”。

伏羲“西行”方志有徵

这座“玉皇阁”的构建时间虽晚,但它乃是根据“轩辕黄帝”去世后建立的古代帝王“巡游处皆祠”制度所建立,虽然这座“玉皇阁”创建于明代初期,但是以这一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而言,它绝对不是后人牵强附会、随意建立的所谓“淫祠”!———在封建社会,如果随意乱建地位至高无上的“玉皇阁”,乃是罪不容赦的“欺君之罪”。是要被“杀头”的!这样看来,当年中华民族创世祖先“太昊伏羲”到过青海省贵德县的历史被巍巍耸立的“玉皇阁”记载到了青海省大自然的无字天书之中。除了以上“无字天书”的记载以外,有关典籍还记载了“轩辕黄帝”、“大禹”等祖先践临青海大地的光荣历史,据《绎史》卷五引《新书》记载:“黄帝职道义,经天地,纪人伦,序万物,以信与仁,为天下先,然后济东海,入江内,取绿图而济积石,涉流沙,登昆仑,於是还归中国。以平天下。唯躬道而已。”“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雒内,至於大丕……”黄帝、大禹为什么要到青海?大概是为“追踪”先人的足迹吧!又据《吴越春秋》曰:“乃案《黄帝中经历》,盖圣人所记曰:‘在于九山,东南天柱,号曰‘宛委,赤帝在阙;其岩之颠,承以文玉,复以磐石,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编以金银,皆篆其文。”

由安定县知县康敷溶纂的《青海地志略》卷一记载:

青海,一名‘西海,土名‘呼呼脑儿,古‘西戎,三代为‘西羌,汉为张掖、武威、金城、陇西四郡之西塞,外及蜀郡之北檄外,先零罕并诸种羌。……(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李靖破‘天柱王部落……(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地入吐蕃,元为贵德州及吐蕃及朵甘思等处,明初为西番……。

故贵德州,在河州西八百余里,今‘归德堡。元置‘河源录。过昆仑,北至‘贵德州,地名‘必赤里。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沐英穷追番部,至昆仑山,奏设‘必里卫,永乐四年(公元1406),设‘贵德所……

根据以上记载可知:现在的贵德县城,乃是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所设。当时为什么要设立“贵德所”?当应该是“其来有自”:当地存在值得人们纪念的重要历史遗迹。

高阁凌云“一画开天”

为了破解贵德县“玉皇阁”之谜,2011年7月,笔者(文庆)借到西宁出差之机,乘坐出租车,专程到距离西宁八九十公里的贵德县进行了实地考察。贵德县城位于发源于昆仑山、奔流向东的黄河南岸,再向东南,就是古代“大禹治水”、“导河积石”的“积石山县”。在中华民族尚未认识、了解自己生存所在地理环境情况的远古时期,出生于相邻不远的甘肃“天水”的羌族青年伏羲,为了探寻“大河”源头;伏羲的后裔大禹为了治理“大河”洪水,也曾经来过这里。由于当地存有以上重要历史遗迹,这就成为明初“永乐”年间在这里设置“贵德所”的重要原因。

奔驰如飞的汔车驰骋在篮天澄碧、白云如絮、平坦笔直、空气清新的“藏南”高速公路上,眼望车外闪烁而过的黄河波涛,不由自主地令人产生出“心醉神驰、飘飘欲仙”之感;产生出高呼“美哉!快哉!大好河山”的心灵冲动!

如同全国各地都有“八景”一样,贵德也有“八景”:据《贵德县志》“名胜”:“八景“为:黄流春雍、沸泉冬温、东山烟雨、南海溪声、素古积雪、仙阁插云、龙池灵湫、羊峡古碑。其中“仙阁插云”即指城内的“玉皇阁”。

“玉皇阁”座落在“万寿观”院中,观院山门面阔三楹,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象宏伟、宽阔开敝。两侧的门柱上悬挂着一副木雕楹联:“道院不扫清风吹,山门不锁白云封”。门庭左、右分别耸立着“明·万历二十年壬辰(公元1582)”《归德创建玉皇阁寿观碑记》和“清·道光十七年丁酉岁(公元1837)”《重修玉皇阁及万寿观以及金妆诸神像总序》碑记。

前者乃是涉及到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研究的碑刻史料,具有绝非一般的重要价值、意义。在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不揣谫陋,照录全文如下:

“河州卫世袭指挥同知任归德游击前授诰怀远将军结峰长略撰书尝闻彼境古属四川崇庆府贵德州,因番虏交冲,邻遐莽捏,侦探烽烟,无所不至于此也。我太祖高皇帝初基,命遣邓将军证讨西域,鼓番设站,建立城堡,调集河州卫中左千户所官军,屯马一千,守卫兹土,谓之洮河藩篱、秦陇耳目。股肱至今,乃磐石之固也。略叨委承守地方,观览四面景色,相劣少、振四夷,秉鉴窥形,当可助之,以利其风。闲谈于乡土者,众然欣悦。恭择城中‘易地,创建‘玉皇圣阁,叠阜是仰,统贯诸像神宇,东西‘雷祖、‘玄帝、‘文昌、‘三官,后洞‘三教,庭拜殿,钟鼓、角楼,门厨、房舍,余不及载。壮丽风采,略捐施俸廪,以酬水上,答报恩宥。该所官旗、乡善军民,施舍财力,督理提调,匠作效力功劳力,无不虔诚。委官河州千户赵俊同,协助祭典周善。缘自万历(十七年)己丑(公元1589)八月兴工,(廿年)壬辰岁秋(公元1592)告竣。以承发心,格天庇护,愿佑皇图永固、时岁亨昌!谨述为记载。后建‘三清殿一所。”

(明)万历二十年壬辰岁(1592)秋吉。

“玉皇阁”坐北朝南,建在土筑砖包的高台上,阁楼三层,全高二十五米,阁楼为斗拱结构,雕梁画栋,龙兽屋脊,四角飞起,挂有风铃。嵯峨高起,直插云表。登临其上,俯瞰全城,一川风光尽收眼底。故有“仙阁插云”之美称。古人赋诗云:“高阁登临豁元眸,一川风物眼中收。凭栏无限丰收意,剩有灵光俯碧流。”

“玉皇阁”建筑在很高土丘上,高达三层,最上一层悬挂有“山河一览”、“天梯在望”横匾,最上一层奉“天”、中部奉“地”、下面奉“人”,表示中华文化“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给历代中华儿女以无穷无尽、永恒不朽的睿智、启发。

“太极图”是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祖先“观象于天、察法于地”的产物,早在“女娲、伏羲”之前的“燧人氏”(燧皇),就开创“夫妇之道”、“观(星)斗定方(向)”、“钻木取火”,开始了认识自然世界、把握自身命运的学习、实践过程。继之而后的女娲、伏羲在继承、学习前代母亲聪明、智慧的基础上,才有了“炼石补天”、“观象于天、察法于地,图画太极”“创始婚姻”等等一系列“集母亲智慧之大成”的开创文明成就。贵德县“玉皇阁”集“天、地、人”三位于一体“和谐统一”内容,就是以上“开创文明”成果的反映,从伏羲“太极图”的产生开始,就宣告了中华民族、世界人类正式步入了认识自然世界、把握人类自身命运的“文明”纪元!

“玉皇阁”周围还有文庙、关岳庙,城隍庙等古建筑,形成一个以玉皇阁为主体、占地近五十余亩的“万寿观”古建筑群。“文庙”前新建牌楼形状的“棂星门”,匾额上书“腾蛟起凤”金字。“万寿观”门庭两侧,悬卦有楹联:“道院不扫清风吹,山门无锁白云封”令人产生超越清新、引人入胜之感。门庭内耸立有明·万历廿年(公元1592)《创建碑》和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57)《重修碑》以及“中华民国三年(公元1913)岁次癸年秋月下浣谷旦开光”的“题梁签”文……记录了世世代代贵德县劳动人民热爱、保护这处珍贵历史文化遗迹的艰苦辛劳、忠贞不渝的过程。

青海省“王母洞”和贵德县“主看阁”表明:为了追寻、认识“母亲河———黄河”的来龙去脉,伏羲在“观象于天,察法于地”的过程中。曾经爬山涉水、翻山越岭地跋涉到青海贵德,他所图画、描绘的“太极图”、“八卦图”中央“阴阳鱼(爻)”分界线,就是“轨迹化”、“规范化”的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河图”!

“太极图”描绘的“黄河河图”不是欧洲的“多瑙河”,不是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不是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埃及的“尼罗河”、中东的“底格里斯河”!……从小到大、饥餐渴饮滔滔奔流的黄河乳液生长、成人的中华儿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不应该崇洋媚外、数典忘祖、追求金钱、标新立异,遗弃和背叛辛劳养育中华民族儿女万年之久的“黄河母亲”!“黄河水”、“黄土地”的“生命基因”、“文化记忆”永恒不朽地溶铸在你的血液、骨肉之中!

从1984年起,贵德县政府筹措巨资,对“玉皇阁”及其他古建筑进行了整修,现在,以上建筑群已成为当地具有丰富文化历史意义的人文旅游景观。它们生动地表明:中华文化在汉、藏、回、土等兄弟民族世世代代和谐相处的青、藏高原地区,有着根深蒂固的民间信仰传承、基础,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复杂的情况下,任何人、任何力量都无法支援破坏中华民族文明事业的深厚根基!

黄河“河图”文明之源

据笔者了解:贵德县除有“万寿观”、“玉皇阁”之外,还有“南海涛声”等风光名胜。“南海”指“南海殿”,位于县城南2.5公里的“梅茨山”山脚。“南海殿”初建于明末,清代、民国陆续增修。主殿“菩萨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飞檐斗拱,宏伟壮观。殿内塑有“南海观音”,端坐在莲台之上,形象逼真生动。殿前有“硬山顶式”建筑的过厅,塑有“弥勒像”和“护法神”。东西两廊是“十八罗汉”画像,笔调细腻、画工娴熟。山门前有水池,水池上建三孔拱桥。池前建有牌楼二座,前面牌楼正面书“慈航普渡”,背后书“南海胜境”。“菩萨殿”左侧为“吕祖殿”,塑有“吕洞宾”像;左前为“三清殿”,为道家“卷棚顶”建筑。“南海”后有“王母宫”,山顶建有“文峰阁”,整个建筑凭依山势错落有致。“南海殿”前古木参天,周围绿柳垂杨荫天蔽日,风景、环境十分宜人。“龙池灵湫”:“龙池”指“龙王池”,在距离贵德县城六十公里的常牧乡都秀村东的“龙池山”中。池系地陷而成,呈椭圆形,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80—190米。水深8米左右。旁边有“耳池”二处,直径20左右,水深5米。相传为龙王的护卫。池水清碧如镜,周围苍松茂密,景色秀丽。“龙口”泉水入池处附近有青色巨石,上书“龙王池”三个大字,为民国二十七年(1938)县长吴世瑾立。

当地传说“龙王池”原在距离县城不远的王屯村西山根,池边的“龙王庙”。从前村民在每年春天到池中取水,到庙中求告风调雨顺。后来有人在池中洗了不洁之物,“圣水”受污,龙王在一怒之下,将池子移到人迹罕至的山中。此后,遇到久旱不雨之年,“三河”等地的村民都要来此取水、祈雨。相传池神有灵“祷之辄应”。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王屯村有传统“庙会”,秋天丰收后还要在县城举行“赛神会”。

古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后来“功成名就”、成为“玉皇大帝”的“太昊伏羲”在人生起步之初奋斗进取时,也没有离开这条古训:也不是“孤人独马”“、单打独斗”,据《潜夫论》记载:伏羲“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龙师”乃是伏羲对“助手”的命名,如“飞龙氏”、“潜龙氏”、“水龙氏”、“火龙氏”等,说明当年伏羲跋涉青海高原时,身边已经带领有几个得力的“龙”助手。中华儿女在瞻仰贵德县“玉皇阁”的壮丽风景之余,再驱车游览一下“龙池灵湫”、“龙王庙”的湖光山色,了解、回顾一下中华民族创世祖先太昊伏羲在“开天辟地”之初是如何新生自然、保护自然,依偎自然,珍惜自然,这才为后世中华儿女保护、传承下来生生不息、永远焕发强大生机的中华大地、幸福家园!

何谓“文明”?据《尚书·舜典》:“‘经天纬地曰‘文;‘照临万物曰‘明。”“女娲、伏羲”是开辟、缔造中华民族文明的伟大祖先。女娲、伏羲“创始婚姻”,生育、繁衍了中华儿女的宝贵生命;女娲“炼石补天”(锻烧石灰,修补破漏窑洞的洞顶)、“断鳌立极”(立柱架梁、建筑房屋),改善了中华儿女的生存、居住条件……;伏羲“伏牛乘马”、“牺牲庖厨”,“图画太极”、“一画开天”,奠定、开辟了中华民族认识、把握自己生存所在天地、自然环境(黄河中游南、北地区)的地理、文化图腾;他创建“父系部族”社会、区分“阴阳”世界……去世后被崇祀为“天”、“日”、“太昊皇上帝”、“玉皇大帝”……根据古代帝王“巡游处皆祠”的祭祀惯例,“(女)娲皇圣母庙”、“伏羲(玉皇)庙”林立分布于她(他们)步履所到的广大地区。在“神道设教”的原则下,感化、教育后世中华儿女坚定不移、忠贞不渝地热爱祖先、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报效中华!

青海贵德“玉皇阁”———黄河“河图”(太极图)的“西起点”!

猜你喜欢
伏羲中华民族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伏羲结网打鱼
汉字的由来——伏羲造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伏羲画卦
新著
季札挂剑
伏羲宝宝的成长日记
多才多艺的伏羲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