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石门颂》中垂笔形成的原因

2015-02-03 05:53向礼兵
艺术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谶纬石门草书

向礼兵

略论《石门颂》中垂笔形成的原因

向礼兵

《石门颂》中“命”“升”“诵”等字垂笔出现的原因:其一,是受东汉儒学思想谶纬化的影响;其二,不仅继承了古隶余意,而且还受前代草书的影响。《石门颂》中垂笔的运用,在当今书法创作中的启示:一方面,需要“笔墨当随时代”,书法创作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反映时代的精神;另一方面,书法创作需要有继承。

《石门颂》垂笔 谶纬儒学 古隶 草书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此摩崖书法古拙自然,富于变化。杨守敬《平碑记》说:“石门颂之飘逸,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①

一、问题提出

关于此摩崖中垂笔的运用,历来学者意见迥异。翁同龢跋语:“此碑字疏密不齐,洪氏《隶续》谓:高祖受命‘命’字垂笔甚长,今验精拓本命字末笔其驻处实指数分,下当石裂,故空二字耳。苏斋既辨为石理剥裂,而仍指为垂下似未尽也。”(如图一)确实翁方纲跋《李孟初碑》时说过:“娄机《汉隶字源》云:‘汉碑年字垂笔有长过一二字者。’然此碑娄所不载。《杨孟文石门颂》‘命’字则以石纹断裂适当垂处,不遑写下一字,而引上脚使长,又与是碑‘年’字不同。”②洪适《隶续》中认为命字下面笔画过长,是因石头剥裂,而空下两个字不写。虽然翁方纲之说与洪适有所区别,但是他同样认为与石头剥蚀有关,只不过翁方纲之说是因石断裂,而故意作垂笔。

康有为的观点却与以上说法不同,他于《广艺舟双楫·本汉》中有:“《杨孟文碑》劲挺有姿,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碑中‘年’(此处应是‘命’字)字、‘升’字、‘诵’字,垂笔甚长,与《李孟初碑》‘年’字同法。”③可以见得康有为认为此碑中的垂笔乃故意而为之,与《李孟初碑》“年”字用法一致。同样与康氏观点相似者,如王昶《金石萃编》云:“碑(《石门颂》)中‘命’字、‘升’字、‘诵’字垂笔甚长,而‘命’字几过二格,与《李孟初碑》‘年’字相似,皆汉隶所仅见者。”④王昶之说,亦是认为《石门颂》中的“命”等字的垂笔是书者有意的结果。

由此可见,前人对于《石门颂》中“命”等字垂笔的见解有所不同,那么此碑中“命”字的垂笔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是书者的本意?还是因石裂所致?

二、出现原因

众所周知,西汉以前的简帛书,直至清末逐渐才被发现,而随着这些简帛墨迹的出土,对汉代碑刻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通过简帛书与汉碑对比,《石门颂》中的“命”、“升”“诵”等字的垂笔,都能在这些简帛书中找到答案。简牍于晚清才被发现,至于洪适生活在宋代,而翁方纲(1733-1818)生活于清中期,因他们没有见过相关简帛实物,而将垂笔理解为石裂也就不以为奇了。至于《石门颂》出现长垂用笔的原因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分析。

1.东汉儒学思想谶纬化的层面

图一

西汉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至东汉亦推崇儒家思想。东汉社会较为不稳定,为了实现统治的目的,统治者开始将谶纬神学的内容融入儒学,于是形成了儒学的谶纬化。“谶是用神秘隐晦的预言以决吉凶,纬则用神秘的方式解释儒家经典。”⑤也就是说这种思想带有神秘和迷信色彩。例如《后汉书》中记载:

山阳、东平地震。己巳,诏曰:“朕以无德,奉承大业,夙夜粟粟,不敢荒宁。而灾异仍见,与政相应。朕既不明,涉道日寡;又选举乖实,俗吏伤人,官职耗乱,刑罚不中,可不忧与!”⑥

认为发生地震,是因统治者自己“不明”,并且选用官吏不当,还有“刑罚不中”等原因造成的。此处乃儒学谶纬化的体现,实际上自然灾害与当时统治者并无直接的联系。

《石门颂》乃王升所做赋文,其内容主要歌颂杨孟文重修褒斜道之功,表现出来的是浓厚的儒家思想。上文提到因儒学谶纬化,帝王将发生天灾的原因归结于自己。王升亦如此,“《石门颂》摩崖在叙事部分,也有一段灾异的记载:‘未秋截霜,稼苗夭残。终年不登,匾馁之患。卑者楚恶,尊者弗安。’查史书确有其事,但其与道路不通应该说是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的。可王升却把它与道路失修放在一起叙述,其用心自然很清楚了。即用‘灾异’说来达到修道、‘辅主国君’的目的。”⑦当时的统治者欲利用儒学的谶纬化,达到统治的目的。而此碑文却也反映了民间也利用此思想来约束统治者,从而达到重修褒斜道的目的。除此之外,碑文中还提到“禹凿龙门,君其继踪。上顺斗极,下答坤皇。”以杨孟文重修褒斜道之事相比大禹治水凿开龙门,认为此事向上是顺应北斗七星的旨意,向下需报答地皇坤神,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由此看来,东汉受儒学谶纬化的影响颇深。从《石门颂》的碑文内容来看,确实如此;从其艺术风格来分析,书丹者定会按照作文者的意图,所以亦会受此思想的影响。笔者曾有疑问,《石门颂》碑文有650多字,碑文中做垂笔者为何只有“命”“升”“诵”?即使与石质有裂纹有关,那么文中有裂者还有多处可以处理成垂笔,况且“升”字完好无损,这又是何原因呢?即使有继承前人风规之疑,从“升”“诵”“命”三字与前人墨迹对比如下表,

图二

同样,在西汉常用垂笔的“年”字,在《石门颂》中却未用(如图所示)。通过表格对比及其“年”字的分析,不难发现,书丹者虽有继承前人笔法之意,但是在书写过程中更多的是出于己意的表达。

曾有学者分析其原因:“汉时人善颂亦善祷,往往随事喻指,颂祷结合‘命’字垂笔之长,象征汉王朝长久不息也;‘诵’字垂笔之长,意谓长诵不已也;‘升’字不仅垂笔略长,且横笔亦长,显系书者对上司王升之崇敬耳。”⑧但有人认为此论“不究石刻文字与简册制度之关系,凭空臆断,大误”⑨。亦有人认为此种说法“此属书外之因,‘非可以律隶法也’”⑩。其实,从当时社会崇尚谶纬儒学的角度来看,以“命”“升”“诵”的长垂笔,隐晦地表达了对当时统治者等人的美好愿望,所以此三字出现长垂笔画也就不难理解了。

除此之外,《石门颂》中的长垂笔画,也有其出处。

2.《石门颂》的风格渊源层面

一方面,继承了古隶余意。随着秦汉简帛书的出土,进一步还原了当时实际书写情况。从《石门颂》的用笔特点来看,有很多具有特色的用笔与古隶十分相似。例如《石门颂》中多以圆转代替折笔,还有些字形也与前代古隶相似。以下就《石门颂》中的用笔例字与马王堆帛书对比分析如下。

在上表中,如“守”字的转折用笔,《石门颂》与《马王堆帛书》十分相似,都以回包之势圆转,成外拓之状;除此外,还有“日”“目”等偏旁的处理,都以圆转为主,如《石门颂》中的“春”下面的“日”旁最明显;在字形上,如“而”字与古隶也较为接近,带有篆书之意。

不仅圆转的用笔和字形受古隶的影响,其中“命”“升”“诵”等字的长垂笔画亦是出自前代隶书。这些用笔与前代的隶书对比,如下表所示。

此种垂笔的用笔特点,上段细,下段粗,向下延伸较长,在整幅作品中,最让人醒目。从《石门颂》中圆转的用笔,到其长垂笔画,与前代隶书对比确实很接近。说明了《石门颂》中的垂笔,是继承古隶的结果。

另一方面,此种垂笔方式,亦是受草书的影响。刘熙载说过:“隶书《杨孟文颂》‘命’字,《李孟初碑》‘年’字,垂笔俱长两字许,亦与草类。然草已起于建初时,不当强以庄周注郭象也。”(11)此处刘熙载理解《石门颂》的垂笔是受草意的影响,因为草书(章草和今草)在东汉《石门颂》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康有为也说过:“余谓隶中有篆、楷、行三体,如《褒斜》《裴岑》《郙阁》,隶中之篆也;《杨震》《孔彪》《张迁》,隶中之楷也;《冯府君》《沈府君》《杨孟文》《李孟初》,隶中之草也。”(12)“隶中之草也”也就是说此碑为隶书中中的草书,此处的草书并不是指章草和今草,也不是指草率,而是指此碑中的一种灵动之气。

《石门颂》放纵飘逸的用笔方式,受它之前草书的影响。例如《石门颂》中的“焉”(如图三)字的用笔就像草书一样潇洒,与《居延汉简》中的“马”和《神乌传》的“乌”(如图四)字的用笔之意类似。尤其是下面马的最后一笔十分的洒脱轻松。《石门颂》中的长垂用笔也与草意有关,草书书写速度较快,由于性情所在,在遇到较长笔画时便于发泄自己的情感,如河西简牍中的“年”(如图五)就作一长垂笔,气势磅礴。《石门颂》中作长垂笔体现草势与此接近。

综上可知,从《石门颂》艺术风格的层面来看其中的“命”“升”“诵”等字的垂笔,一方面是继承了古隶的笔法;另一方面也受草书中草意的影响。

三、《石门颂》中的垂笔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

总之,《石门颂》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的形成,一方面与东汉儒学谶纬化的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另一方面从书法发展史的角度上来看,也是东汉继承前代古隶及其前代草书影响的结果。

从石门颂中垂笔的运用,来谈当今的书法创作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由前文论述,可知《石门颂》中“命”“升”“诵”垂笔的应用,与东汉儒学谶纬化思想有着重要的联系。反之,也说明了这些字垂笔的应用突出了当时儒学谶纬化的思想。俗话说“笔墨当随时代”,确实如此,不同时代的艺术创作须反映不同时代特点,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刘熙载说过:“一代之书,莫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金石略序》云:‘观晋人字画,可见晋人之风猷;观唐人书踪,可见唐人之典则。’惊哉!”(13)可见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则反映这个时代政治、思想等方面。当今时代,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品也逐渐提高,各个领域都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而当今的书法创作亦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风气,应该做到风格多样,营造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

同样,《石门颂》的垂笔也是继承前人隶书的结果。东汉隶书已经发展成熟,在用笔方式上蚕头燕尾十分明显。结体上方中带扁横向取势,左右打开。章法上也是以整齐为主。而《石门颂》较其他碑刻,东汉也算少见。虽然《石门颂》的垂笔风格独特,但是是在继承古隶及其前人草书的结果。虽然当今书法发展迅速,各种展览也是络绎不绝,作品种类也较多;但是有些作品,找不到其创作的出处。当今书法创作确实需要创新,但应该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书者应明白,其所作作品中每一笔、每一字的缘由,正如孙过庭所说:“翰不虚动,下必有由”,这样的书法作品才能经得起时代考验。

注释:

①杨守敬《激素飞清阁》卷一,见《杨守敬集》第八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543页。

②翁方纲《两汉金石记》卷七,《跋李孟初碑》。《秦汉碑述》-袁维春撰,1990,177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1089子部·艺术类》,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8页。

④王昶《金石萃编》卷八汉四,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

⑤谢遐龄《中国社会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55页。

⑥范晔《二十五史(全本)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后汉书第三卷,1999年,9页。

⑦刘洁《<石门颂>与东汉儒学》,文博,1999年03期,59页。

⑧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石门十三品>专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16页。

⑨何满宗,王焕林著《湖南书法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62页。

⑩周俊杰主编《全国隶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8年,501页。

(11)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下》,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689页。

(12)《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1089子部·艺术类》,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8页。

(13)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下》,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706页。

[1]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谢遐龄.中国社会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杨守敬.杨守敬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4]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1089子部·艺术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何满宗,王焕林.湖南书法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6]王昶.金石萃编[M].北京:中国书店,1985.

[7]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石门十三品》专辑[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8]刘洁.石门颂与东汉儒学[J].文博,1999(3).

10.13944/j.cnki.ysyj.2015.0227

中国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谶纬石门草书
汉 蔡琰 草书我生帖
石门二十四景
《东汉文学思想史》《谶纬思潮与汉代文学思想》
刘秀信不信谶纬
汉中石门十三品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阳泉 草书赋》
石门茶产业简介
谶纬:无益经典 有助文章
——以王嘉《拾遗记》为例
略论谶纬书在《汉志》《隋志》中的区别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