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三法”

2015-02-03 04:42鞠勤
甘肃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方法

鞠勤

【关键词】 幼小衔接;学龄初期儿童;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1—0027—01

一、明确认识,先行做好幼小教师衔接

1. 教师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以共同的教育目标,做好幼小教师的先行衔接。首先,幼小教师双方都应回到教育的原点,形成共识, 通过双方的合力,把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其次,幼小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教师能独自完成的事,也不是小学教师才需要完成的任务,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之间要有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为合作伙伴关系的思想意识;再次,幼小衔接要和教师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龄初期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2. 幼小衔接教师要走在前列,了解两个阶段不同的教育形式的准确定位、幼儿的思想动态和相应的知识结构。因此,幼儿教师应走进小学校园、小学课堂中深入地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要组织低年级教师到幼儿大班学习和实践,掌握幼儿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并开展一些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活动以及相关的培训,以促进教师的先行衔接和发展。

二、积极探究,求同存异做好学龄初期儿童的衔接工作

1. 心理教育,帮助学龄初期儿童做好心理过渡的衔接。幼儿园和小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系统化的学习。幼儿园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游戏来渗透,而小学的学习却是系统的学习过程。因此,小学教师可在开课初安排角色游戏。如,与学龄初期儿童玩“老师与学生”的游戏,让学龄初期儿童在担任“老师”的过程中体验学校气氛,消除紧张情绪并懂得规则的必要,引导他们学习遵守规则,帮助学龄初期儿童做好心理准备。

2. 培养兴趣,帮助学龄初期儿童完成学习模式的衔接。幼儿末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和知识的不断渗透,知识的获得相对于学习知识的兴趣要容易得多,而恰恰是学习知识的兴趣能引导学龄初期儿童学会学习。所以,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就要摆脱只注重知识教学和智能提高的束缚,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龄初期儿童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不断自我更新知识。另外,教师还要创设丰富、有创造力的环境,培养学龄初期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如,在幼儿入小学初期,有意识地放慢教学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唱歌、游戏等活动课程,用具体形象、有趣的内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适当控制作业量,弹性安排课程时间,逐渐对学生提出要求,等等,这样就会很轻松地帮助学龄前儿童完成学习模式的衔接。

3. 养成多种良好习惯,帮助学龄初期儿童完成幼小最终衔接。(1)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教师要从细微处入手,上课之前告诉学龄初期儿童,要把上课用的书、本子、笔放好,并摆放整齐,然后再去上厕所或干其他的事情。(2)养成正确的坐、写姿势。一开始上课,教师就要告诉学龄初期儿童正确的坐、写姿势,并进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提醒学龄初期儿童,正确的坐姿应该是:身子上半部坐直、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手随意放在身体两侧,两腿平放,挺起胸膛。(3)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要教育学龄初期儿童读书时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也就是边读、边看、边思考。(4)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一年级学生已在幼儿园获得了基本的生活常识并具有了一定的卫生习惯,低年级教师除了对其已养成习惯继续强调外还要把这些工作做得更细、更全面。比如,要求学生收拾自己的书包时把大书放在下面,小书放在上面;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铅笔盒时知道铅笔按从长到短排列,橡皮和尺子放到盒子的第二层,等等。

三、巧借外力,争取家长配合幼小的衔接

幼小衔接是学校(幼儿园)教师、孩子、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事情,只有这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做好。因此,幼儿园要利用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家长联系窗、家长开放日、教育知识讲座等各种宣传途径,向家长广泛宣传幼儿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早期幼儿教育的正确内涵,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参与,架起幼儿走向小学的桥梁。小学伊始,低年级教师也应主动邀约学生家长,或采取上门家访等形式,向家长报告学生的表现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及生活信息。

总之,家长和教师应耐心引导,并结合自身实际,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展开实地研究;同时也应善于借鉴国内外同行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从而确立适合解决自身问题的衔接方案。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方法
学习方法
幼儿园如何做好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
又看“幼小衔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可能是方法不对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