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2015-02-03 04:42田东东
甘肃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习惯读书

田东东

【关键词】 课外阅读;兴趣;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1—0044—01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许多作家、学者的成功经验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要求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理念。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的累积与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只有善于学习并终身学习的人,才不会被淘汰。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 意义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动力。要想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用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通过朗诵诗歌,交流名言来明确多读书的好处。如,“书籍是世人累积智慧之明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以此使学生明确读书的意义,增强读书的劲头。

2. 质疑激趣。质疑问难法,增强阅读体验。质疑问难法是教师通过渲染和引领,让学生在阅读后,针对关键词句、矛盾之处或故事内容进行质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增强阅读体验。

3. 交流激趣。每个学生都有表现和展示自我的欲望,开展读书活动,能有效地检测阅读效果,展示课外阅读成果,调动阅读的积极性。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可在每学期开展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及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包括朗诵、讲故事、表演、知识竞赛等,并及时给予评价。这不但能使学生在准备中扩大阅读量,加快阅读速度,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胆量,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尝到课外阅读的甜头,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 榜样激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常常给学生讲述古今中外名人爱读书、读书成才的故事,把班级中读书多且进步快的学生当做榜样推荐给其他学生。正像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说的那样:“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教师也应把自己对书籍的酷爱告诉学生,并把读到的好文章读给学生听,把看到的好书推荐给学生。

5. 因势利导激趣。对于即将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阅读的积累就不会写出好的文章。这时,读适当的美文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爱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欣赏他们感兴趣的佳作。如,注音版的《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柳林风声》,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兴趣只是一种推动力,要确实提高阅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

1. 训练读书用眼的习惯。减少动眼次数,逐步扩大阅读视野,缩短注视字词的时间,减少回视,这样既能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又能提高读速,形成默读习惯,形成阅读时用脑的习惯。

2. 训练定时和限时的阅读习惯。定时阅读指每天某一时间内阅读,限时阅读指每天限定一定的读书时间。为了保证阅读时间,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全班同学在一起阅读,阅读时有教师及时的点拨、引导,提高阅读效率。

3. 训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鼓励学生勤做读书笔记,在指导阅读上要求学生圈、点、画、找、记。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的片段进行熟读、背诵,养成“摘记”的习惯。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积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要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端正课外阅读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应当成为孩子掌握知识的极为巧妙的工具,同时又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能够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铺平道路。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习惯读书
上课好习惯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我们一起读书吧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