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5-02-03 04:42刘有家
甘肃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语文教学培养

刘有家

【关键词】 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1—0049—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和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教师和课本的权威性,学生只有一味听信于教师,以此来努力学习,提高成绩;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味地灌输,把学生视为承载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参与,不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导致学生不敢或不愿提问,从而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受到了抑制,这些都迫切需要改变。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初中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遇事总喜欢问为什么。但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与渴望。没有一定量的知识的积累,学生就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而且担心所提的问题过于肤浅,怕遭人讥讽,顾虑重重。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

二、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

课堂上学生不能积极提问,是因为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用一种是与非的判断对学生的问题和答案做出反馈,这种泾渭分明的界限留给学生发挥的余地极其有限。学生的问题遭到否定后,积极性受到挫伤,久而久之,便不敢提问了。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气氛,为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环境,让学生想问。保持学生对课堂中有价值问题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精心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领悟程度不同,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层次不一,但无论对于哪种层次的问题,教师都应予以尊重,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要理解学生的情感和想法。课堂上不管学生问得如何,一般都要肯定学生勇于提问的勇气,并引领他们走向思维严密、深刻以及语言表达的流畅,让学生能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最主要的主观因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在于唤起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只有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动机,他们才会积极地参与其中,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否则,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厌倦的情绪,从而就不会有质疑问难的欲望了。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

四、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质疑和突破常规定型模式,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也要及时指导,告诉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五、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学生不知道该怎么问,教师就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从回答问题中学会提问。

1.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教师安排学生做好预习,并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多会产生一些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中提炼问题。

2. 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质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发现矛盾并善于质疑。

3. 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文体去提问。教会学生抓题眼,抓中心句和重点段,教会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提出问题。还可以从作者的写作思路入手发问,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 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同一教学单元中的文章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这些恰恰是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点。

5. 从回答问题中学会提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提问示范,设计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且具有一定的梯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对问题的模式也会有所了解,这样他们就会模仿着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地、更好地提出问题。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语文教学培养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