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微博

2015-02-03 11:02
醒狮国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沧桑感灞桥罗贯中

编辑您好:近来重读《三国演义》,又读到《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临江仙》的作者是杨慎,杨慎是谁?与罗贯中有什么关系?

访客/史芸

编辑回复:您提到的这阙《临江仙》是杨慎毕生所做的诸多作品中流传最广的一篇。杨慎名列明代三大才子之首,他才学渊博,由于诸多历史原因,他的作品没有像李白、杜甫那样家喻户晓。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出自弹词《二十一史》第三章《说秦汉》。词的内容豪迈、悲壮,带着些许失落与孤独的沧桑感,宁静中透着悲凉,动静之间带着许多溢于言表又不可名状的情感。

关于这阕词为什么会被列在《三国演义》的卷头说法有很多,很多读者以为是作者罗贯中将其放在卷首,其实不然。研究者认为,这阙词是在毛宗岗父子刻评时认为这阙词极好,出处又与书中的内容相应和才加进去的。

编辑您好:近来天气渐寒,听说某些地方还下了雪,“干枯”的冬天一下子变得趣味十足。古时有什么关于“雪”风雅的典故么?

访客/墨丫头

编辑回复:古人眼中的“风花雪月”之景是很美的,风与月常有,而个别品种的花和雪却要在固定的季节才能看到的。古代是没有人工造雪技术的,雪因为晶莹、纯白、包容万物又有益于作物耕种而被人们喜爱。

自古以来用诗描写雪花、雪景的诗人不计其数,诗人们都有自己的“雪的情结”。

唐朝诗人孟浩然说:“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这句话被记载在张岱的《夜航船》中,与“踏雪寻梅梅未开,伫立雪中默等待”一同留下了“踏雪寻梅”的传说。偶尔庭前赏雪,脑海中浮现出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君可知冬夜灞桥上,牵着驴、披雪待梅的诗人。

编辑/彧竺endprint

猜你喜欢
沧桑感灞桥罗贯中
三国演义(六)捉放曹
三国演义(二)乱世出英雄
元代灞桥工程技术探析
苏轼赤壁词的历史感、空间感与沧桑感
忆游颐和园廊亭(新韵)
灞桥月
美丽的灞桥
等你在灞桥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