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互联网+”的地理信息服务

2015-02-07 03:20杨生田陈生莲
测绘通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服务

杨生田,陈生莲

(青海省第二测绘院,青海 西宁810001)

当今信息领域的快速发展逐渐推动了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两个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所有的行业都快速向这两个支柱信息产业逐渐靠拢,最终“互联网+”时代逐步诞生。互联网信息逐渐成为各种行业快速发展的引擎。目前,我国也逐渐推出了“互联网+”相关的战略定位规划。在此背景下,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逐渐离不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个人终端用户也逐渐习惯了“互联网+”的模式下,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而高效高质地完成一切信息的获取与传输[1]。

地理信息作为人们生存的一个基本信息需求,它与人类的生存活动密切相关。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地理信息的应用需求成为了地理信息服务进行互联网化变革的重要契机。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互联网需求的引导下,GIS服务也随之出现了多次互联网化的变革,这也证明了GIS服务与互联网的结合将是“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必然,也将进一步促使GIS服务的快速发展[2]。

GIS的互联网化朝着两个主要的方向发展:一是应用于专业领域的互联网GIS系统,主要应用于军事、地理、规划等专业领域,主要是由数据驱动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发展为模型驱动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二是应用于人们生活中的地理信息服务。目前已经兴起的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和MLS(mobile location services),即基于位置的服务和移动定位服务突出地显示了这种趋势。预计将来会出现地理信息服务的4A服务,即借助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可以随时获取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信息,最终实现以互联网GIS为依托的数字化的生活服务[3]。

一、面向“互联网+”的地理信息服务的发展历程

传统的GIS服务主要基于局域网,通过GIS软件提供相应的地理信息服务被称为Desktop GIS。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种应用需求的变化成为GIS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另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GIS系统快速发展的重要引导力,在这双重力量的驱动下,GIS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开始向开放、移动、共享及协作的方向发展。

1.WebGIS

WebGIS是通信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实现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结合的一种模式[4]。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在网络上寻求各种地理信息,并实现对这些地理信息的分析或处理;在这种模式下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对地理信息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地理信息的维护、发布和查询效率。与传统的GIS相比,WebGIS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了真正的信息共享

由于WebGIS所有的信息主要通过互联网的浏览器进行信息分享,因此信息不再局限于满足专业需求,还进一步扩展至普通的终端用户,即WebGIS所提供的信息将是可以实现全球共享,逐步趋向于向大众化的方向进行发展[5]。

(2)良好的扩展性

随着WebGIS的发展,将进一步实现与互联网上各种其他的信息进行关联,不再局限于地理信息服务,逐渐扩展至地理信息服务相关的综合信息服务。

(3)跨平台特性

由于WebGIS属于编程技术运行的一个平台,因此,在编程技术的运行下可以实现跨平台运行,可以扩展至更多的技术载体平台上进行运行。

(4)降低GIS的使用与开发成本

传统的GIS服务都是需要终端客户自己配备专业的GIS软件才能实现对地理信息的获取,这些软件的使用与开发都需要一定的费用,然而与互联网实现融合之后,所有的互联网终端使用者都可以免费享受到WebGIS所提供的地理信息服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个GIS的运行及开发成本。

(5)使用灵活性高

由于传统的GIS主要是通过文件服务器的结构进行信息处理,其中信息处理主要通过客户端进行,通常效率低,准确性也较低,然而WebGIS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有效整合,将一些结构信息的处理主要交由服务器完成,这样可以实现信息处理的灵活性更高,同时信息处理的效率更高[6]。

2.移动GIS

移动GIS是综合GIS与GPS及无线互联网三者的一体化技术,是移动通信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通常是由无线通信网络、移动终端设备、地理应用服务器及地理数据库组成。这是一种结合通信技术,并进一步应用地理位置信息服务的地理信息服务系统[7]。

移动GIS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地理位置定位技术,是运行于移动端口并具有桌面GIS功能的GIS系统,是一种离线运行模式。移动GIS是继WebGIS之后的又一种先进的GIS服务,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移动性

移动GIS是一种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GIS运行于各个终端的技术,可以随时随地与服务器终端进行信息交互,摆脱了WebGIS服务器与终端传输介质的束缚。移动GIS可以实现GIS的移动化,可以实现随时获取地理信息的目标[8]。

(2)动态性

移动GIS除了可以实现地理信息服务的移动化,还可以进一步对终端用户的一些相关的诉求进行处理。在面对环境的动态变化情况下,该系统将会进一步提供相应的动态信息给用户,让用户能够根据动态的环境作出进一步的决策。移动GIS最大的特色是能够不受限制地将各种动态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终端用户[9]。

(3)多样性

通常移动GIS的终端是手机、IPAD或承载重点,然而移动GIS是基于编程技术进行设计的一种系统,通常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终端上。此外,移动GIS的表现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性,除了定位服务,还将通过视频、语音、图像及图形等多种形式进行信息交互[10]。

(4)数据资源的分散与多样性

由于移动GIS已经扩展至多个领域的结合,不再仅限于地理信息行业,还将进一步扩展至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这将进一步满足移动终端个体在移动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各种需求[11]。

通过结合移动终端设备及无线互联网技术的移动GIS技术不仅实现了GIS的移动化,同时还进一步为移动信息服务的最终服务结果提供了展现平台。同时又是用户获取移动地理信息服务的交互平台。总之,GIS的发展推动了移动地理信息服务的兴起,为移动地理信息服务奠定了基础,同时移动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为GIS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GIS在体系结构和服务模式上不断改进,从而为大众化服务。

3.移动通信增值业务——LBS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下,人们生活的圈层也不断地进行扩展,对于位置的综合信息服务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人们对于地理信息的服务不再局限于地理位置的提供,更多地扩散至周边的地理位置查询、路线规划、周边娱乐、休闲等信息的一体化服务,这使得无线定位业务LBS在此环境下诞生,主要是通过移动网络通信服务,将用户所在位置相关的综合信息提供给终端消费者[12]。

LBS涉及多个领域的整合,由定位系统、移动网络技术、业务管理、POI数据库、GIS等多个领域的多项平台的相互融合而成,这是继WebGIS后的又一次重大的GIS的变革,其中LBS的出现将使得多个行业的产业链产生交集,在这个巨大的产业链中包含定位技术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基础地理数据、服务提供商(SP)、内容提供商(CP)和移动终端制造商等。除此,产业链中所涉及的各个行业都将最终由LBS进行整合,最终达到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发展的趋势。LBS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具有位置信息整合的特点

想要解决外卖食材种类单一,最实际的做法是每天上班带点适合生吃的果蔬,比如黄瓜、圣女果、苹果等。用餐时,把自带的果蔬当凉菜吃。饭后若能再吃点核桃等坚果就更完美了。

由于LBS是一个将与人们生活方方面面信息进行全面整合的系统,因此,这个系统必须要拥有对位置及位置相关信息整合的能力。通常LBS系统需要整合的资源信息量覆盖了多个行业,包含制造商、服务商、运营商等多方位的信息[13]。

(2)具有及时更新的特点

由于地理位置经常会发生变动,因此应该及时将这些位置信息的变更反馈到服务器上。LBS具有及时更新信息的特点,可以为用户打造便捷高效的生活[14]。

(3)多元化的发布渠道

LBS不局限于手机,同样可以应用到电脑、平板电脑及车载装置等终端上,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便利性[15]。

LBS能够切实地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带来一定的便利性,因此,LBS的普及面较Web-GIS更加广泛,将通过集合各个领域的信息及集合多种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性,这也将进一步促使GIS快速发展,同时更进一步地向大众化的方向进行发展[16]。

二、“互联网+”的地理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

1.WebGIS技术的发展现状

作为一种基于Internet的地理信息服务技术,WebGIS是在Desktop GIS上的变革,实现了地理信息技术上的发布、共享和交流协作。目前,随着相关部门对于“互联网+”地理信息产业的不断完善与规范,使得WebGIS技术开始向更加标准化、可操作性发展。越来越多的服务器开始支持WebGIS技术的运行,并且进一步对OpenGIS地理数据的请求进行开放[17]。

在Web Service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应的服务标准与通信标准开始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为WebGIS的操作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为用户端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信息,促使更多的用户使用。目前,Web服务可以通过同移动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形成一个开放的互操作性的服务链,这个服务链将有助于提升WebGIS的综合性能,实现与更多平台实现资源和功能的共享[18]。

2.移动GIS技术的发展现状

移动GIS技术是基于WebGIS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其中终端设备主要的载体是手机,主要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运用,使得终端设备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无线技术及时获取地理信息。目前,我国90%左右的公民都拥有手机,使得移动GIS技术得到普遍的应用,在市场上的使用率很高,同时市场认可度也很高,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实现了地理信息移动化的目标[19]。

移动GIS技术作为一个以地理信息为基础的载体,它不仅为移动地理信息的最终服务结果提供了展现平台,还为终端用户的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的满足提供了一个交互的窗口。移动GIS技术推动了移动地理信息服务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移动地理信息服务需求进一步为GIS技术的变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GIS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渐实现了在体系结构及服务模式上的不断创新与改进,最终为更多的需求者提供了相应的服务[20]。

3.LBS技术的发展现状

LBS作为一个融合了定位、通信、GIS等多种技术的综合信息服务体,实现了移动GIS技术的综合性发展,此外,LBS是一款主要针对老百姓日常生活服务的技术,其核心技术在于地理位置与地理位置相关的综合信息的有效融合服务,其中地理位置相关的综合信息主要是地理位置周边或相关的一些娱乐场所的信息,通过为人们及时提供最新的地理位置相关的综合信息将有助于为生活带来便利,同时将有助于为资源信息的快速及时交流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21]。

目前,LBS技术由于其移动性,而被人们广泛使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地理信息,同时进一步获取与地理信息相关的综合服务信息。此外,LBS技术还将信息的发布方式变得多元化,从位置感知到现场感知,从文字信息到图片信息,从图片信息再到3D实景信息,从图文信息再到语音信息,再到视频信息发展。

三、“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1.技术上的改革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为“互联网+”的地理信息服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数字信息、网络信息逐步快速发展的今天,移动地理信息的服务将有助于在地理位置信息与无缝集成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22]。

由于移动地理信息服务通常融合了多项技术,包括空间信息部署与管理技术、移动终端无线定位技术、空间信息无线传输技术、空间信息移动表现技术等,因此,它在吸收了这些技术的先进性的同时,也具有这些技术的缺陷,不仅受到网络带宽窄和稳定性差的限制,还受到移动终端设备存储空间小、显示屏分辨率低和CPU计算能力弱的限制[23]。基于4G终端的移动地理信息服务体系覆盖了多项综合的利益链结构,同时也覆盖了很多的相关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虽然目前4G业务在中国刚刚启动,终端载体对于技术的标准和4G业务的运行价格及运行GIS技术的能力等都处于变动的发展状况[24],但是随着无线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无线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3S”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移动终端设备、4G网络的不断发展,4G时代的来临将会使网格GIS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代互联网。新一代的移动空间信息网格体系将以地理信息为依托,集成社会、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为广大用户提供独具特色的服务[25]。

2.业务上的拓宽

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也将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从单一的需求变成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也将促使GIS技术不断地对自身的要求进行提升,朝着更加多元化的业务方向进行发展,最终使得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其中业务上的拓宽主要以地理位置为基础,将与其相关的一切业务资源都进行全面的扩展,以实现GIS技术的横向快速发展,从消费者需求方面进行业务拓展将实现更加广泛的市场,从某些方面而言,将超越在技术上面的革新,以实现对业务的扩展[26]。

3.多元化的视听感知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GIS技术人们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再仅限于图文方面的技术提升,更多地提出其在视觉、听觉及感觉方面的要求。GIS技术不仅需要在技术上及业务上实现变革,未来也将在界面上提升其美观度,给终端使用者带来不一样的享受[27]。

根据目前“互联网+”的地理信息服务的发展历程显示,未来GIS将还是朝着普及化的路线进行发展,而专业化的路线将成为次要的发展趋势[28]。

四、结 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行业都开始逐渐与互联网进行结合,时代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在此背景下,地理信息与互联网也开始进行融合发展,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动下,地理信息技术从最开始的桌面GIS发展到WebGIS,再进一步发展到移动GIS,最终发展到目前的LBS技术,总体而言,地理信息技术的互联网化确实实现了在技术上的飞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满足更多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同时还促进了GIS的快速发展。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的地理信息服务发展历程的深入研究,对地理信息服务发展的几个阶段进行了对比,进一步对目前这几项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未来GIS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本文的研究结论将有助于企业实现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地理信息服务的技术发展整体的把控,对于相关企业,可以有效结合其现状带来发展的契机。

[1] 徐明,曹建农,彭伟.移动计算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曹林春.异构普适环境的信息推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3] FAR R B.Mobile Computing Principles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Mobile Applications with UML and XML[D].[S.l.]:The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5.

[4] 苏锋.加速嵌入互联——2008英特尔旧金山信息技术峰会概览[J].微电脑世界,2008(9):28-32.

[5] FARLEY P,CAPP M.Mobile Web Services[J].BT Technology Journal,2005,2(23):202-213.

[6] 王强,李耀华,陈璐琳,等.国内运营商发展移动互联网的策略[J].现代电信科技,2010(5):25-27.

[7] 张沙沙.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可用性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8] 王颖颖.无线网络通信在Mobile GIS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信息工程大学,2006.

[9] DIXIT S,OJANPERA T,NEE R V,et al.Introduction to Globalization of Mobi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Today and in 2020[C]∥Signals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S.l.]:Globalization of Mobi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13.

[10] NIANGI,DEMANOU C,NDIAYE S,et al.Optimizing Pastoral Mobility Based on Mobil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MGIS)[J].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ons for Development,2012(6):185-195.

[11] 钟发牯,李柰,陈志辉.基于嵌入式语言的移动GIS开发设计[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33(2):92-95.

[12] 李娟,褚达晨.移动宽带互联网热点业务及商业模式浅析[J].信息通信技术,2011,5(1):29-33.

[13] 杨艳.LBS位置服务解疑[J].卫星与网络,2008(12):64-66.

[14] 张国生,高博,姚慧敏.手机定位服务与电子地图[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7(24-30):216-218.

[15] 李友毅.大型飞行模拟器空调仿真软件开发方法研究[D].长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6.

[16] 周挺.Soa架构与安全分析[J].硅谷,2011(6):194.

[17] 谢俊,翁文勇.SOA架构思想在仿真实验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7(1):55-58.

[18] 房经宝.基于SOA架构的3G WebMapper平台的研究与应用[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19] 胡圣武,朱燕霞.网络GIS的发展及其应用[J].测绘工程,2007(4):5-9.

[20] 雷赫.GIS也要SOA[J].中国计算用户,2007(11):50-51.

[21] 胡雪莲,孙永军,程承旗,等.基于地理空间概念的地理元数据组织管理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2):11-14.

[22] 马玉宝,李旸,丁仁源.空间数据挖掘中的空间数据结构的 研 究[J].安 徽 农 业 科 学.2010,38(21):11168-11170.

[23] 靳晓强.校园GIS设计与实现技术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3.

[24] 杨清国,祝国瑞,喻国荣.可视化与现代地图学的发展[J].测绘通报,2004(6):40-42.

[25] 孙晓生.地理信息服务网格及其技术构架的探讨[J].测绘科学,2006(S1):90-91.

[26] 罗文彬.基于位置服务的移动GIS关键技术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27] 杨崇俊.网格及其对地理信息服务的影响[J].地理信息世界,2003,1(1):20-22.

[28] 朱建伟,王泽民.LBS中GlS服务系统构建模式之选择[J].全球定位系统,2006(2):42-47.

[29] 邬伦,刘瑜,张晶,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互联网+信息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