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处理关系 提升导学实效

2015-02-09 09:30项真玉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20期

项真玉

【内容摘要】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生本教育理念需要深入优化导学式教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辩证处理“教”与“学”、“导”与“学”、“点”和“面”等三组关系,有效提升导学实效的问题。

【关键词】导学教学 提高实效 关系处理

“导学”式教学是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探究,在自学中尝试成功。它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当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离不开“灌输——考试”的基本模式,学生也离不开“识记——应试”的基本方法,因此,提升导学实效,还需要辩证处理以下三组关系。

一、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学生在“学”前,教师应当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自学和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巡视和观察,通过质疑问难、个别询问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出其中的疑难和存在的问题,获取尽可能多的直接信息,为教师的“教”做好充分准备。同时,教师要控制好“教”的时间,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探究《文化生活》中的第五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师需要对新课教学中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并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个人与同伴互助完成问题的解答自主完成。

(1)教师首先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问题的答案是书本中最基本的知识。

(2)教师将问题用多媒体显示在屏幕上,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3)教师要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时间、结果检测的方法。

(4)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巡视和询问学生,并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如教师要提醒学生政治课教材内容由正文和辅助文组成,正文是学习的主体内容,文字包括宋体,也包括穿插在其间反映各种思维活动的仿宋体。辅助文包括“专家点评”、“相关链接”、“文化名人”三个栏目。对于正文要求学生重点阅读,放慢阅读速度,对于辅助文则可以快速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对于相关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中做上相应的记号,对于一些通过讨论也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做上不同的标记。

(5)时间到后,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学生个人或同伴互助的方式完成问题的解答。

(6)学生努力思考后,仍无法解答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播。例如,《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的教学中,自主学习的设计如下所示:(用12分钟时间,阅读课本P48-51,自主与同伴互助相结合完成以下问题)①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②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作用、主体各是什么?③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如何?④我国新时期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是什么?⑤文艺工作者如何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通过自主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与认知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然,以问题方式设计出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设计出来,还要寻求问题的解决。如何解决问题,老师不是给一个现成的答案或告诉答案在教材的哪一行哪一段哪一页,否则,和过去的“上课教条条,下课背条条”没什么区别。问题的解决一定要学生自己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亲自来完成,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好习惯,让学生自觉地在问题追寻和解决中学会“学、思、疑、问”,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解,亲身体验学习知识和知识生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形成、理解和记忆。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老师以问题方式引导,避免越俎代庖,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能学、会学并能解决问题和升华情感。能够让学生自觉地在老师设计的“问题”引领下,自己围绕“问题”去感知教材,在感知教材中懂得是什么,在是什么中追寻为什么,在为什么中找寻怎么办,是非常理想的教学过程。我在教学实践中尽量运用问题式教学追求这一效果。当然,学生在老师导课设计的问题引导下阅读教材、钻研教材、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老师正确的“导”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在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上给以引导,避免过多的弯路和浪费时间。比如,有的同学不会阅读教材,不知道怎么去读,老师就建议性地告诉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和思路,告诉学生阅读教材可分粗读、细读、精读等,容易理解的知识进行粗读,重点、难点问题要细读、精读,甚至多读重读,明白“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道理,还可建议学生借助学习语文方法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去阅读。还比如,有的同学对“问题”不知道怎么审题,看不懂“问题”的要求,不会阅读提供的情景材料也不能在情景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一道题目不知从何下手等,这都需要老师方法和思路上的正确引导。

二、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

1.教师指导要恰到好处

(1)教师指导要适当。教师要善于诱导、引导、指导、疏导、启导,使学生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和良好的学习状态,启发积极地创造性思维和思维碰撞,从而发现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例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内容,学好这一框的内容对于学习后面知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矛盾”一词对于高二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词本身学生并不陌生。但要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就相当有难度,因为知识比较抽象,而且与学生平时的认知存在某种冲突。基于这些考虑,笔者在设计时力求贴近教材的同时,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理解并认同。

为此,笔者把陶渊明请进了我的课堂,来了个“陶渊明寻梦记”,以此贯穿教学始终。同时我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提出一系列前后连贯、逐步深入的问题,使教学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并保持的效果。整个设计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析梦”,设置一个问题“陶渊明的梦中家园是怎样的?”是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这时学生心里就在想,什么是矛盾?于是关于矛盾的含义自然而然就导出来了,学生逐渐了解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第二部分是“寻梦”,选取三个典型地点:东晋、21世纪的中国和桃花源。设置一个问题“陶渊明在这些地方找到梦中的家园了吗?”在这次的寻梦的旅程中,同学们和陶渊明都慢慢地认识到那“梦”是乌托邦式的幻想,矛盾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时,陶渊明感到异常绝望。

第三部分是“希望”,在陶渊明最绝望的时候碰到了我。我带着他重新熟悉天地万事万物,找寻其中的“美丽”与“独特”,慢慢地,陶渊明发现原来矛盾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可怕,更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群可爱无价的宝贝。他终于走出了认知困境,可以勇敢地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雨过天晴了!

第四部分是“大展鸿图”,陶渊明遇到了困惑中的邓小平。邓小平正在烦恼,该如何解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途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两人经过交流,相互启发,逐渐明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结合中国特殊规律的过程,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教师指导要适时。教师要在学生发生错误或思维混乱时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由于受到现实社会部分党员干部腐败、社会不公等现象的影响,自身也没有对革命时期中国解放和现代崛起的真切感受,无法从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取得的成就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性质及领导地位巩固等相关知识也就无法从现实中理解,甚至觉得学习这些是空的。针对学生主体对知识理解的实际,在教学《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时根据学生阐述的观点,适时地点评问题的存在,并引导他们进一步地质疑。例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一起来说说身边能感受的变化和成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这些变化和成绩的取得是谁在领导的结果?为什么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理论上,为什么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从社会实践上分析,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我们国家进一步发展吗?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键是什么?为什么?需要从哪些方面改善党的领导?这一点评引出的质疑,看似问题的提出,实质是在解决学生之前提出的疑惑。当学生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清晰地解决时,也是学生对知识豁然开朗的时刻。

在学生认知发生冲突或有创造性见解时进行适时的点拨。例如在学习高二哲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知识点时,谈到“人定胜天”这个成语,笔者有意把此成语说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借以激发学生的质疑与挑战。果然有学生勇敢地提出异议,有的指出每一代人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看不到客观历史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就易犯主观唯心义的错误;有的指出主观能动性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否则,人非但不能胜天,而且还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有的还指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这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等等。最后笔者在肯定自己观点正确的同时,表示“愿意”接受同学们的观点。经过这一真诚的、开放的、融洽的学生自由表达个人的看法,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使师生双方达到一种沟通、理解且愉快掌握知识的惬意。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情趣和成功的喜悦。

(3)教师指导要适度。凡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掌握的知识,教师一定要少讲或不讲,凡是学生通过冥思苦想仍不能领会的知识,教师一定要精讲。例如在学习“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支住”知识点时,向学生提问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国有企业改革如何进行?(怎么办),再把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效益、所有制结构、综合国力等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分析,经过多次变式练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已学知识,并且掌握了怎样将所学知识与其它所遇到的问题有效解决的类化方法及思维方式。

2.学生主体要贯穿全程

在课堂教学的每一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都要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要努力做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真正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受益终身。例如在探究《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时,笔者要求学生预先分组收集材料:第一组负责回答收集到的我国古人对金钱的看法;第二组负责回答收集到的外国古代名人对金钱的看法;第三组组负责回答收集到的我国当代人特别是一些名人、富豪对金钱的看法;第四组负责回答收集到的外国当代名人特别是一些富豪对金钱的看法;第五组负责回答收集到的你周围的人对金钱的看法。授课时设置了五个问题:①金钱是什么?是天使还是魔鬼?②金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③金钱如何获取?什么叫取之有道?为什么要取之有道?④金钱应该如何使用?用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用之有度?⑤你的零花钱是怎么花的?你如何看待中国过年的“压岁钱”?上课时学生们畅所欲言,气氛十分热烈,都能围绕问题展开交流、辩论。最后要求学生将讨论中得到的观点加以归纳整理,并以“金钱”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融问题情境,思辨情境,开放活学情境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富有创造性,它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充分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活动”起来,动脑、动口又动手。

三、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

学生的个体称为“点”,学生的全体称为“面”。班级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因此,题目设计要有梯度,难易份量要适中,层次要分明,实用性要强。在师生互动中,做到“点”“面”结合,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例如对于绝大部分同学来讲,公平话题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因为经常听到所以比较熟悉,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同学来讲,公平又是抽象的、深奥的,很多学生很容易把公平理解成平均主义。学习《经济生活》的“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这一框,教师应该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有启发性的问句、提示,例如什么是收入分配公平?(是平均主义吗?允许差异存在吗?)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有什么现实意义?如何调整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等,以开启和推进学生的思维。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落实、理解和生成,将抽象、深奥的知识通俗化、生活化。

总之,有效导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导学应该始终坚持两条主线,一条是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条是每一流程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表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条主线相互融合,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精髓。在课堂教学中,导学和谐统一,师生有效互动,一起塑造高效的政治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周明龙. 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途径[J]. 走进课堂,2010,(8).

[2] 于妹. 新课标下高中政治的导学式教学探索[J]. 才智,2012,(6).

[3] 董旺森. 以导促学达高效 以生为本助发展[J]. 教学与管理,2013,(7).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临海市杜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