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彭祖形象之多重性的彭咸形象新考

2015-02-09 13:36
关键词:战国时期彭祖楚辞

张 志 香

(延边大学 师范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基于彭祖形象之多重性的彭咸形象新考

张志香

(延边大学 师范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关于楚辞作品中出现的彭咸形象,过去有不同的认识。学术界对彭咸研究用力甚多,但至今仍众说纷纭,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然而,最近新出土文献上博楚简《彭祖》篇的解读,为以往争议不休的彭咸形象问题的阐明提供了可能性。明代汪瑗根据彭祖与彭咸的名字发音相近以及其品德和时代均相吻合的情况认为彭祖与彭咸为同一人物,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彭祖形象具有多重性,即传说中的彭祖形象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因素而演变的。因此,如果真有与彭咸为同一人物的彭祖,那应该就是与《离骚》等楚辞作品所出现的战国后期最为接近的战国时期所流传的彭祖。据楚辞作品的作者最有可能接触到的战国时期所流传的有关彭祖的文献资料,尤其是新出土文献上博楚简《彭祖》篇重新考证,彭咸即战国时期传说中的彭祖。

彭咸;彭祖;《离骚》;新考

彭咸在楚辞作品中共出现8次,是被提及频率较高的历史人物,可见,他是楚辞作品中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从楚辞作品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主人公对彭咸的无限崇拜。那么,彭咸究系何人?主人公何以如此崇拜彭咸?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对楚辞作品尤其是《离骚》篇的解读。在《离骚》篇的结尾部分,主人公是这样表明自己的最终意愿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洪兴祖撰:《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本文引《楚辞》文本者皆源于该文,不再出注。这就决定了彭咸形象问题的阐明将直接影响主人公最终意愿中所富含的意蕴、主人公的去向问题直至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学术界对彭咸研究用力甚多,但尚未得出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因而有必要重新对其进行考察研究。

一、彭咸形象诸说质疑

关于彭咸形象,迄今为止主要有如下说法,不过任何一种说法都尚无较为充分的依据。

(一)彭咸水死说

在现存的文献资料中,关于彭咸的身份最古老的记载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1]王逸认为彭咸是殷商时期的贤大夫,因进谏其君主,谏言不予采纳,故而投水自尽。从此以后直到清代,对于彭咸的认识几乎都遵从王逸的解释,如唐代五臣注《文选》、明代陆时雍所撰《楚辞疏》和清代蒋骥所撰《山带阁注楚辞》等均持此说法。那么,王逸对彭咸的理解是以什么为根据的呢?明人汪瑗指出:“刘向《九叹》灵怀篇曰:‘九年之中不吾反兮,思彭咸之水游。’王逸之说或本之刘向,而颜师古或本之王逸者,但不知刘向何所考据而云然也。”[2]所谓灵怀篇就是《离世》篇,乃取诗篇前两个字而称之。汪瑗指出,或许王逸是根据刘向的《九叹·离世》篇中“思彭咸之水游”的表述认为彭咸是自投水而死的,不过刘向之说亦不知以何为据。

对于彭咸的理解,还有以宋人洪兴祖为首的王夫之等人的如下理解:“补曰,颜师古云:彭咸,殷之介士,不得其志,投江而死”。[1]关于王逸、洪兴祖等人对彭咸的解释依据不明之处朱熹已经在其《楚辞辩证》一书中指出:“彭咸,洪引颜师古,以为‘殷之介士,不得其志,而投江以死’,与王逸异。然二说皆不知其所据也。”[3]洪兴祖认为彭咸是殷商时代的一个耿介之士,其解释与王逸所谓“殷贤大夫”略显不同,但都属于彭咸水死说。

(二)彭咸即彭祖说

汪瑗对彭咸的解释可谓完全不同于王逸、洪兴祖等人,他说:“盖尝读太史公《世家》有曰彭祖者,乃帝高阳颛顼氏之玄孙,陆终之第三子也。虞翻注曰:‘彭祖,名剪,封于彭城,为彭姓。’《神仙传》云:‘彭祖者,殷贤大夫也。姓篯名铿。’《系本》亦云篯铿,是为彭祖。又按《大戴礼·虞德篇》有商老彭之语,包氏注曰:‘商贤大夫。’《论语·述而篇》有窃比老彭之语,朱子注亦曰:‘商贤大夫。’考其德而论其世,稽其姓而辨其名,则曰彭咸、曰彭铿、曰彭剪、曰彭祖、曰老彭、曰篯铿,其实为一人也明矣。或者问曰,史传以为铿,而《离骚》以为咸,何也?瑗曰:铿与咸声相近而误也。或者曰,然则又以为名剪,何也?岂亦声相近而误也?曰:然。”[2]汪瑗认为,《史记·楚世家》的虞翻注中名为剪的彭祖,《神仙传》和《系本》中姓篯、名铿的彭祖,《大戴礼·虞德篇》和《论语·述而》篇中出现的老彭以及《离骚》篇中的彭咸实际上是同一人物。至于其名在虞翻注《史记·楚世家》中以为是剪,在《神仙传》、《系本》中以为是铿,而在《离骚》中以为是咸,汪瑗认为,这是因为剪、铿、咸的发音相近而出现的讹误。汪瑗说:“故《神仙传》一以为至殷末年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遂逝流沙之西;一以为历夏至殷八百余岁。……大抵彭祖乃古之有德有寿之隐君子也。……又彭咸者,乃屈原之远祖。而彭咸且当殷之末世,悼其丧乱,遂遁流沙。遭壅君,处乱世,与屈原实相类焉。此所以拳拳遐想而慨慕者也。”[2]汪瑗进一步指出,彭咸不仅是屈原的远祖,而且其境遇与屈原极其相似,所以屈原如此深深地思慕他。汪瑗根据彭祖与彭咸的名字发音相近以及其品德和时代均相吻合的情况,认为彭咸与彭祖为同一人物,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过汪瑗之说亦有欠妥之处:第一,记载彭祖传说的文献资料不只《神仙传》一个,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而有些文献资料中的彭祖形象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换言之,传说中的彭祖形象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因素而演变的,因而造成彭祖形象的多重性。因此,如果真有与彭咸为同一人物的彭祖,那应该就是某一个特定时期的传说中的彭祖,并且其特定时期应该是与《离骚》等楚辞作品所出现的战国后期最为接近的“那个时期”,而不是距离“那个时期”已经相当遥远的《神仙传》所出现的东晋。第二,关于彭祖“遭壅君,处乱世”的遭遇并不见于史料记载。笔者认为,汪瑗之所以认为彭祖“遭壅君,处乱世,与屈原实相类焉”,是因为屈原有着“遭壅君,处乱世”的境遇。总而言之,汪瑗之彭咸即彭祖说需要进一步商榷。

(三)彭咸即巫彭、巫咸二人合称说

关于彭咸的身份,学术界还存在如下观点,即著名楚辞研究者姜亮夫认为彭咸当是两个巫人的合称,彭即《论语》“窃比于我老彭”之彭,咸即《离骚》中出现的巫咸。[4]持类似此种观点的学者还有廖季平、顾颉刚、何天行等人。不过姜亮夫等人并没有进行详细考证,其观点亦不知以何为据。

以上考察了前人对彭咸形象的理解,综上所述可见,关于彭咸形象,学术界至今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并且诸种观点均尚无充足的依据。那么,彭咸究系何人?彭咸与彭祖两者究竟是否有关系?关于这些问题就有必要进一步考察研究。

二、关于文献资料中彭祖形象的多重性

如前所述,关于彭祖的传说很多,其形成与流传时代也各不相同,并且这些传说中的彭祖形象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因素而有所变化的,因而造成彭祖形象具有复杂性和多重性。据考察,战国时期传说中的彭祖形象与魏晋时期传说中的彭祖形象之间存在鲜明的差异。

(一)战国时期传说中的彭祖形象

春秋战国时期对彭祖生平的记载主要有《大戴礼记·五帝德》、《汲冢周书·尝麦解》、《国语·郑语》、《史记·楚世家》以及上博楚简《彭祖》篇等,以下将其列出并附上(1)-(5)的序号来表示:

(1)宰我曰:“请问帝尧。”孔子曰:“高辛之子也。曰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伯夷主礼,龙夔教舞,举舜、彭祖而任之,四时先民治之。”[5](《大戴礼记·五帝德》)

(2)其在启之武观,*《汲冢周书》又称《逸周书》。据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03页),“五子”为“五观”,亦为“武观”,此记述被认为与《竹书纪年》(今本)中“(夏帝启)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的记述相同,据此,将“殷”改为“启”、“五子”改为“武观”。忘伯禹之命,假国无正,用胥兴作乱,遂凶厥国。皇天哀禹,赐以彭寿,思正夏略。[6](《汲冢周书·尝麦解》)

(3)“……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7](《国语·郑语》)

(4)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羋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8](《史记·楚世家》)

(5)01耇老问于彭祖曰:“耇氏祉心不忘,受命永长。臣何艺何行,而举于朕身,而脊于帝常。”彭祖曰:“休哉,乃将多问因由,乃不失度。彼天之道,唯亘……02言,天地与人,若经与纬,若表与里。”问:“三去其二,岂若己。”彭祖曰:“吁,汝孳=布问,余告汝人伦,曰:戒之毋骄,慎终保劳。大匡之,难易身欲。余[告汝]03……□,不知所终■”。耇老曰:“眊=余朕孳,未则于天,敢问为人。”彭祖曰……04既跻于天,又坠于渊。夫子之德登矣,何其崇。故君之愿,良……05……父子兄弟。五纪毕周,虽贫必修。五纪不工,虽富必失。余告汝祸【福】……06……=之谋不可行,怵惕之心不可长,远虑用素心白身泽,余告汝咎07□者不以,多务者多忧,贼者自贼■。”彭祖曰:“一命一修,是谓益愈。一命三修,是谓自厚。三命四修,是谓百姓之主。一命一,是谓遭殃。一命三【】,08是谓不长。三命四,是谓绝辍。毋抽富,毋阿贤,毋向梪”。耇老二拝稽首曰:“朕孳不敏,既得闻道,恐弗能守v”。*《彭祖》全书共8个简,01-08为竹简编号,“=”为重文号,“■”为墨钉,“v”为墨钩,“□”为缺损字,【】内的文字表示其为经过补充的缺损字。[9](上博楚简《彭祖》)

以上所列文献资料均在战国时期已经成文。《大戴礼记》,又称《大戴记》,是收集周末、秦、汉时期礼乐制度或礼学家之说的资料汇集。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隋书·经籍志》曰‘汉初,河间献王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无传之者。至刘向考校经籍,检得一百三十篇,第而叙之。又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史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删其烦重,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记》。’”[10]关于《大戴礼记》的成书年代,前人据此多谓其书成于西汉末期,现代虽有部分学者提出成书时间应在东汉中期的观点,不过并未能够动摇前人的传统之说。《大戴礼记》的资料来源非常复杂,各篇的成文时间也并不相同。据甘良勇考证,其中包括资料(1)的《五帝德》篇的成文时间为战国时期。[11]

《汲冢周书》又称《逸周书》,其内容是以周代文王、武王、成王时期的诏誓、号令等为中心的,其记载最晚到春秋灵王、景王时期。此书的成书年代,据日本历史学者竹内理三、泷泽武雄所编《史籍解题辞典》载:“或为战国以后的伪作(《直斋书录解题》),或为‘真赝参半’(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其中一部分很可能是根据周代文献于战国或秦汉以后写成的”。[12]不过资料(2)的记述与出自战国时期魏国史官之手的《竹书纪年》中“(夏帝启)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13]的记述相同。由此可以推断,资料(2)最晚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成文。

《国语》是关于西周、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杂记。原来传说是春秋末期鲁人左丘明所作。近代学者研究证实,春秋时有盲史官,专门记诵、讲述古今历史。左丘明就是稍早于孔子的著名盲史官。西晋时曾在魏襄王墓中发现大量写在竹简上的古书,其中就有《国语》三篇,谈到了楚和晋的历史,这说明战国时期此书就开始流传了。

《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撰,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91年之间。《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取自《谍记》、《五帝系谍》、《尚书》、《秦记》等,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战国策》、《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世本》是一部由先秦时期史官修撰的主要记载上古帝王、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系传承的史籍。从出自先秦史官之手的《世本·帝王世本》中类似资料(4)的“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是生六子。……其一曰樊,是为昆吾。……三曰篯铿,是为彭祖。彭祖者彭城是也”[14]的记载可以推断,资料(4)中的记载很可能早在先秦时期最晚也在战国后期就已经成文了。

《彭祖》篇收于1994年春在香港文物市场发现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据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汤浅邦弘考证,其成文年代为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78年之间。[15]

据以上考察得知,资料(1)出自战国时期;资料(2)最晚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成文;资料(3)出自春秋末期,战国时已开始流传;资料(4)最晚在战国后期就已经成文;资料(5)出自战国后期。以上所列有关彭祖的文献资料均出自先秦时期,最晚也在战国后期都已经成文。

那么,在以上所引战国时期流传的文献资料中,彭祖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的呢?据资料(1)显示,彭祖是一位与有虞氏舜共同侍奉圣君陶唐氏尧而使得四时和顺的贤臣。资料(2)中记述的是夏朝启时期的事情。据此记载,其时武观作乱,彭姓彭祖的后裔中一个叫彭寿的夏伯去讨伐他。据资料(3)显示,大彭在殷商时期曾为商伯。韦昭作注说:“大彭,陆终第三子,曰篯,为彭姓,封于大彭,谓之彭祖,彭城是也。”[7]也就是说,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大彭就是彭祖,彭祖曾为商伯。

在资料(1)中已经得知,彭祖在唐尧时期曾经侍奉于陶唐氏尧。由此可见,大彭被称为彭祖至迟是在唐尧时期。资料(3)中有“大彭、豕韦为商伯矣”的记述,在此记述中,彭祖显然是一个人物;不过资料(3)中另外还有“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的记述,而在此记述中,彭祖指的不是一个人物,而是彭姓一族及其诸侯国。从资料(4)中可以了解到彭祖出自帝高阳颛顼氏,与楚王属于同一个宗族,殷商时期曾受封为商伯,其氏族灭于殷之末世。在资料(3)和资料(4)中值得关注的是,这里的彭祖指的既是殷商时期曾受封为伯爵的这样一个人物,同时又是灭于殷商时代的这样一个氏族及其诸侯国。

资料(5)是以彭祖回答耇老之询问的问答形式构成的。耇老向彭祖问道:耇老一族是穷尽真心亦不忘怀,因而受“命”得以永续。我耇老应该以什么为才能,又以什么为行动加诸身上,才能安于帝王之常道呢?这样的询问约略表达出如下前提:耇氏一族曾自帝王受“命”作为封建领主,并从那以后长期地保有其领地。在这种前提下,耇老想询问的正是为了使受“命”不至于在自己这代断绝,究竟应该怎么做呢?在这里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如上耇老的询问彭祖所给出的回答:接受作为封建领主之“命”以后,若能一边注意回避丧失此“命”,一边慎修自己,势力就会逐步增强;再一次受“命”以后,若再继续慎修自己,就能够整治安如磐石的体制;重复多少回受“命”,若每回都能继续慎修自己,就能够永续作为“百姓之主”。总之,在这里彭祖告诉耇老使氏族经久不衰地长久存续的方法就在于不断地谨慎修身。另外,在这里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耇老是以一种毕恭毕敬的态度非常虚心地向彭祖请教问题,而彭祖则是以一种在这方面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前辈的口吻回答问题的。由此可以推想,彭祖应该是一位通过孜孜不倦地谨慎修身在使氏族经久不衰地长久存续的问题上获得成功的老前辈。

从资料(1)和资料(3)中可以得知,彭祖作为诸侯,是一个曾经侍奉尧帝和商王的贤臣。而从资料(2)中又得知,彭祖的族人彭寿曾经参与夏朝国政。统观如上资料的分析可以认为,彭祖既是侍奉于尧帝和夏、商两个朝代君主的贤臣的名字,又是其彭姓一族及其诸侯国的名称。从彭祖兼有如上两种特性的情况可以推断,原始彭祖传说后来演变成为彭祖长生传说,由此才有了记载于《列仙传》、《神仙传》中的彭祖传说。彭祖长生传说,是指关于保有七百或八百岁如此令人惊讶的长寿之彭祖的传说。

通过以上考察我们了解到战国时期彭祖所具有的特性,更了解到战国时期传说中的彭祖形象,即在战国时期的传说中,彭祖出自帝高阳颛顼氏,与楚王属于同一宗族,曾侍奉于尧帝和夏、商两个朝代的君主,是一个通过孜孜不倦地谨慎修身实现了其氏族及其国家历经唐尧时代直至商代而经久不衰地长久存续的贤者。

(二)魏晋时期传说中的彭祖形象

魏晋时期对彭祖生平的记载主要有魏晋年间成书的《列仙传》、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以及东晋葛洪的《神仙传》等。《列仙传》中较完整地记载了彭祖的生平:

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篯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祷请风雨,莫不辄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祠讫,地即有虎迹,云后升仙而去。遐哉硕仙,时唯彭祖。道与化新,绵绵历古。隐伦玄室,灵著风雨。二虎啸时,莫我猜侮。[16]

干宝的《搜神记》所记与《列仙传》大致相同,而较之稍晚成书的东晋葛洪所撰《神仙传》则增加了采女向彭祖问长寿之法的许多内容:

彭祖者,姓篯,名铿,帝颛顼之玄孙。至殷末世,年七百六十岁而不衰老。少好恬静,不恤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又有采女者,亦少得道,知养形之方,年二百七十岁,视之年如十五六。王奉事之,于掖庭为立华屋紫阁,饰以金玉。乃令采女乘轻而往,问道于彭祖。采女再拜,请问延年益寿之法。[16]

自从《列仙传》中彭祖被列入仙界,并被称为列仙,于是彭祖逐渐成为神话中的人物。通过对以上所引《列仙传》、《神仙传》等魏晋时期有关彭祖的文献资料的考察了解到,在魏晋时期的传说中,彭祖均是以年至七百或八百余岁而不衰老的、懂得延年益寿之法的得道之人的形象出现的。

总之,战国时期传说中的彭祖形象与魏晋时期传说中的彭祖形象之间存在鲜明的差异,即传说中的彭祖形象具有复杂性和多重性。

三、关于彭咸与彭祖的关系

汪瑗根据彭祖与彭咸的名字发音相近以及其品德和时代均相吻合的情况认为彭咸与彭祖为同一人物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汪瑗之说亦有欠妥之处。那么,彭咸与彭祖的关系如何,以下将对此进行进一步探讨,同时阐明彭咸形象。

(一)彭咸与战国时期传说中的彭祖的关系

笔者关于彭咸问题的看法与汪瑗有些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差异。笔者根据彭祖形象具有复杂性和多重性的情况认为,彭咸应与楚辞作品的作者最有可能接触到的战国时期传说中的彭祖为同一人物。因为笔者认为,《离骚》等楚辞作品出自战国后期与屈原几乎同时或稍后的人之手,是以屈原传说为题材创作的作品。[17]因此,如果《离骚》等楚辞作品的作者了解彭祖并将他写成彭咸而写入楚辞作品当中的话,那么其作者所了解的彭祖就应该是与《离骚》等楚辞作品所出现的战国后期最为接近的战国时期传说中的彭祖。那么,下面笔者就彭咸与战国时期传说中的彭祖的关系试简述如下:

为了弄清战国时期传说中的彭祖与彭咸的关系,笔者将楚辞作品中出现彭咸的8个部分分别列出,并附上(1)-(8)的序号来表示。

(1)謇吾法夫前脩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离骚》)

(2)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

(3)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九章·抽思》)

(4)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九章·思美人》)

(5)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志介而不忘。(《九章·悲回风》)

(6)孰能思而不隐兮,照彭咸之所闻。(《九章·悲回风》)

(7)凌大波而流风兮,托彭咸之所居。(《九章·悲回风》)

(8)九年之中不吾反兮,思彭咸之水游。(《九叹·离世》)

在资料(1)中,“前脩”即前代的圣贤,也就是说,彭咸不是主人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人,而是早于那个时代的人。另外,从其上下文来看,主人公所效法的“前脩”就是他一直都在效法而且从今往后也依旧想要效法的彭咸。总之,从资料(1)不仅可以了解到彭咸是早于主人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人,而且还可以了解到彭咸是一个通过不断地修身不沾染世俗而性情孤高的人。

资料(2)是《离骚》的结尾部分。这部分被称为乱辞,是全篇的总结和尾声,短短五句,高度概括了全篇的内容旨归。在乱辞中,主人公是这样表明自己的最终意愿的:“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在这里,主人公在讲他下定决心离开楚国去追随彭咸相依为伴的理由时表示,那是因为楚国国中没有了解他的人,并且也没有能与他共同推行美政理想的人。从以上情况可以推想,主人公想要去追随的彭咸应该是一个能够非常了解他的知己,并且是能与其共同推行美政理想的人。

另外,从资料(3)-(8)可以了解到,《九章》诸篇和《九叹·离世》篇中出现的彭咸与主人公一样都是志向坚定的人,是主人公想要效法的榜样,同时还是孤独的主人公一直想要相依为伴的知己。

综上所述,彭咸有可能是一个志向坚定的、通过不断地修身不沾染世俗而性情孤高的、主人公想要效法的榜样,又是非常了解主人公、孤独的主人公一直想要与之相依为伴的知己,并且还是能与主人公共同推行美政理想的有德有才的老前辈。

如果将如上彭咸形象与笔者考察所窥见到的战国时期传说中的彭祖形象比较起来看,就可以发现两者有如下两点共同之处:第一,两者都非常重视修身;第二,对于主人公来说,两者都是“足与为美政”的贤者。综观这两点与汪瑗所指出的“铿与咸声相近而误”“其实为一人也”这一点来看,笔者认为,将其两者视为同一人物是合理的。

(二)楚辞相关问题再思考

《离骚》前半部分描述主人公是帝高阳颛顼氏的远代子孙,他希望通过不断地修身逐渐充实自己,成为集法则与才能于一身的贤能,从而辅佐楚王使楚国得以经久不衰地长久存续。不过他的这些长处不仅没有为周围的群臣所接受,甚至还受到党人谗言的攻击而最终见疏于楚王。

如果彭咸与战国时期传说中的彭祖为同一人物的话,那么彭咸在楚辞作品尤其是《离骚》篇中所富含的意蕴也就不难理解了:第一,彭咸与主人公一样也出自帝高阳颛顼氏,与楚王属于同一宗族,因此彭咸就是主人公的远祖。这样一来主人公在楚辞诸篇中反复表达自己愿与彭咸相依为伴的亲近感、反复表达自己对彭咸不能忘怀而拳拳思慕的感情也就很好理解了。第二,主人公是一个希望通过不断地修身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集法则与才能于一身的贤能,从而辅佐楚王使楚国得以经久不衰的长久存续的人;而彭咸是一个通过不断地谨慎修身实现了其氏族与国家经久不衰地长久存续的老前辈。这样一来主人公在楚辞作品中表达希望自己能与彭咸一样志向坚定,并反复表达自己将遵照彭咸留下来的法则也就不难理解了。这里所说的志向即通过不断地谨慎修身实现国家经久不衰地长久存续的志向,法则即不断地谨慎修身之事。第三,对于有着如上悲惨遭遇的主人公,彭咸作为实现了其氏族及其诸侯国经久不衰地长久存续的老前辈,是“足与为美政”的最佳人选。这样一来在《离骚》篇末尾主人公表明自己的最终去向时说:“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也就很好理解了。总之,在这里主人公表明了将为实现美政理想而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决心。由此可见,将彭咸与战国时期传说中的彭祖视为同一人物是非常合理的。

四、结语

经过上面的探讨研究,我们可以认定,汪瑗之彭咸即彭祖说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欠妥之处。他没有考虑到传说中的彭祖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因素而演变的情况,即彭祖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因而主要使用了远远晚于《离骚》等楚辞作品的魏晋时期有关彭祖的文献资料,并且其资料又是非常单一的。这就决定了其中的彭祖形象很可能与战国后期所流传的彭祖形象有较大的出入,并且关于这一点,则已经通过第二部分的考察得到证实。因此,笔者通过对与《离骚》等楚辞作品所出现的战国后期最为接近的战国时期流传的有关彭祖的诸多文献资料的考察,锁定了与战国后期所流传的彭祖形象最为接近的彭祖形象,并进一步将他与彭咸进行比较探讨,得出彭咸与战国时期传说中的彭祖确为同一人物的结论,即彭咸出自帝高阳颛顼氏,与楚王属于同一宗族,曾侍奉于尧帝和夏、商两个朝代的君主,是一个通过孜孜不倦地谨慎修身实现了其氏族及其国家历经唐尧时代直至商代而经久不衰地长久存续的贤者。

[1]洪兴祖撰:《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13页。

[2]汪瑗撰:《楚辞集解》,董洪利点校,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29、329-330、330-331页。

[3]朱熹集注:《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77页。

[4]姜亮夫校注:《屈原赋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32页。

[5]方向东著:《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13-714页。

[6]孔晁注:《汲冢周书》(卷六),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第38页。

[7]韦昭注:《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11、513页。

[8]司马迁著:《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689-1690页。

[9]汤浅邦弘:《〈彭祖〉中的“长生”思想》,汤浅邦弘:《战国楚简与秦简之思想史研究》,台北:万卷楼,2006年,第130-136页。

[10]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56页。

[11]甘良勇:《〈大戴礼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2年,第85页。

[12]竹内理三、泷泽武雄:《史籍解题辞典》,东京:东京堂出版,1985-1986年,第5页。

[13]《竹书纪年》,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77409&page=25。

[14]宋衷注、茆泮林辑:《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8页。

[15]汤浅邦弘:《战国楚简与秦简之思想史研究》,台北:万卷楼,2006年,第7页。

[16]滕修展等注译:《列仙传神仙传注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36、163-164页。

[17]张志香:《楚辞〈离骚〉新解——基于整体结构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日本东北大学,2010年,第52-67页。

[责任编校:宋宁]

New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Images of Peng Xian and Peng Zu

ZHANG Zhi-xiang

(NormalCollege,YanbianUniversity,Yanji,Jilin, 133002,China)

The image of Peng Xian described inChuCihas been diversified among the academic circles. The newly unearthened bamboo slipPengZumakes it possible to interprete the debated image of Peng Xian. Wang Yuan, scholar of Ming Dynasty, believed that Peng Zu and Peng Xian were the same figure according to the similar pronounciation of their names, similar characters and living backgrounds. The legendary image of Peng Zu changes over time and Peng Xian should be Peng Zu because the writer ofChuCicould have the chance to obtain the literatures about Peng Zu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new texual research onPengZumay prove that Peng Xian is the legendary Peng Zu.

Peng Xian; Peng Zu;LiSao; new textual research

I206.2

1009-3311(2015)05-0046-07

2015-06-26

张志香,延边大学师范学院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战国时期彭祖楚辞
彭祖山的传说
试论战国时期的楚墓人殉
彭祖的故事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李铁环作品
屈原和楚辞
乡约:给“彭祖故里”的音乐达人说媒
秋夜读《楚辞》
一城青山半城湖 一方水土一方人
孟子说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