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2015-02-10 21:40李耀华梁臣艳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4期
关键词:药代药动学药理

张 伟,李耀华,梁臣艳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张 伟,李耀华,梁臣艳*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中药的应用历史远早于化学药,但由于中药来源及组分复杂,作用机制还不太明确,其药代动力学研究晚于化学药。近年来,随着中药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新思路、新方法涌现,国内外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作用机制日益明确。为促进中药的发展与应用,提高其现代化程度,对国内外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药药代动力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okinetics)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药代动力学(kinetics)原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单方和复方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在体内的时量-时效关系,并采用数学函数进行定量描述的一门边缘学科[1]。由于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含有许多结构不明确的组分,故其药代动力学研究不同于结构单一的化学药[2]。长期以来,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是阐明中药药代动力学的主要途径,但中药发挥疗效的并不是单一的化学成分[3],这种研究并不能有效说明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内涵。随着中医药理论的发展,采用单体成分进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已不能反映中药的哲学意义以及整体性,唯有多组分药代动力的研究才有意义[4]。近年来,中药多组分之间的内源性物质及组分之间的干扰研究使得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发展突飞猛进[5],现就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

1 药物体内浓度法

药物体内浓度法是通过研究中药中已明确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在体内血液中的含量变化,从而根据时间与含量的变化关系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的方法。该方法数据的采集通常使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LC-MS-MS)。药物体内浓度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三七、丹参、蒲黄体内代谢情况的研究[6-7]。

2 生物效应法

中药处方大多是复方制剂,对于有效成分不明确的处方,采用血药浓度分析法研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一些化学成分未知、作用机制不明确的中药,目前主要采用药理效应法、毒理效应法和微生物指标法等研究其药代动力学。上述方法创新性地通过生物效应检测体内药物的含量变化,是结合中医科学理论与中药辨证论治的新型研究方法。

2.1 药理效应法

药理效应法是根据药物体内浓度与时间建立起的时效-量效关系曲线分析药物体内变化的方法。周晓姝[8]采用药理效应法研究青风藤水提物的药动学参数;崔莉等[9]采用药理效应法测定淫羊藿生品及炮制品的药动学参数;杜婷等[10]采用药理效应法测定参附注射液的药动学参数,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2.2 毒理效应法

毒理效应法是以药代动力学中的多点动态检测为基本原理,采用动物急性病死率与药物体内蓄积程度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潘伟等[11]向小鼠腹腔注射麻黄汤,以死亡率为考察指标,测定麻黄汤在小鼠体内的代谢过程,并与毒理效应法的体内过程进行了比较。该方法精确、误差小,为毒性药物如马钱子、木鳖子等药材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但该方法仅适用于药理效应与毒理效应相同的中药,以药物毒性指标反映药代动力学规律,主要是为了指导药物合理安全使用,并不能代表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

2.3 微生物指标法

该法适用于具有抗菌活性的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抗菌药效评价。在琼脂平板中放置含有抗菌药的试验菌株,观察细菌扩散产生的抑菌直径,采用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算其与抗菌药物浓度是否呈现某种数量关系,利用房室模型计算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相关数据。王宏涛等[12]采用微生物指标法研究家兔肌注鹿蹄草素后的体内代谢动力学过程,并对其生物利用度进行了评价。该法简便易行,能很好地反映药物的药效学特点,对评价中药药代动力学具有一定意义。

3 中药药动学与药效学结合

中药药动与药效学(PK-PD)模型可客观评价时间、血药浓度与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研究血药浓度、靶部位浓度对于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刘心霞[13]采用PK-PD模型结合药代动力学驱动因素,以HPLC-MS/MS为测定方法,研究了白藜芦醇在黑色素瘤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4 体内药代动力学

欧维业等[14]研究了含有麻黄与洋金花提取物的喘平方复方在动物与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发现该复方在动物与人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有所差异,方中的有效成分可相互作用,影响彼此的药代动力学。由于体质的不同,药物在人体与动物中的代谢情况也不同。杜力军等[15]向大鼠体内注射葛根素和葛根黄酮,发现葛根素和葛根黄酮在血液中均呈单室模型分布。

5 单味药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四个方面。瞿叶清等[16]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体内马钱子碱的分布情况,发现马钱子碱在肾脏中的分布最多,占22%,提示肾排泄可能是马钱子碱的主要排泄途径;其次是小肠和脾,分别占18%和 16%;生殖器官分布达11%,提示马钱子碱可能具有生殖毒性,且具有较高的组织亲和性,广泛分布于体内。冯怡等[17]给予人体静脉滴注龙胆苦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测定龙胆苦苷在尿液中的含量及排泄情况,证实该药以肾脏排泄为主要代谢方式,排尿量与给药量呈正比。宋洪涛等[18]研究发现川芎嗪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且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均有较好的吸收,但在结肠部位吸收较差,川芎嗪在肠道内的吸收呈现被动扩散的一级动力学过程,故可通过增加川芎嗪在小肠内的停留时间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6 中药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

单味中药的研究已趋于成熟,现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多组分上。赖玲[19]研究大鼠灌注三七总皂苷肠溶制剂后的吸收情况及促进剂对吸收的影响,结合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特点来控制其生物利用度。谭晓梅[21]采用HPLC法研究复方葛根芩连汤与葛根素配伍后在家兔体内的代谢情况,测定不同时间点家兔体内的葛根素含量,采用药代动力学软件分析发现葛根芩连汤和葛根单煎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通过提高葛根素的达峰浓度可增加其生物利用度,对葛根素的吸收有促进作用。

7 结语

国内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虽起步略晚,但已取得长足进步。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已从单味药发展到多成分的同时监测,综合利用数学、生物学、化学结合现代化仪器分析技术共同推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同时结合药代动力学原理,进一步阐释了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中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规范中药的临床使用对于合理用药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中药资源的不断开发以及有效成分的不断发现,中药研究体系正在日臻完善,实现中药现代化指日可待。

[1] 万海同,郭莹.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 王宁生,宓穗卿.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J].中医药通报,2002,1(3):38-44.

[3] 孙瑞元,宋建国.以药效指标进行中药药动学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88(1):3-4,10.

[4] 韩国柱.中药药代动力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211.

[5] 覃禹,仇峰,韦日伟,等.中药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1,27(6):548-552.

[6] 李晓宇,郝海平,王广基,等.三七总皂苷多效应成分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8,6(5):377-381.

[7] 杨燕.中药丹参和蒲黄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8] 周晓姝.药理效应法测定青风藤水提物药动学参数的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

[9] 崔莉,孙娥,樊宏伟,等.药理效应法测定淫羊藿生品及不同炮制品的药动学参数[J].中药材,2013,36(3):370-373.

[10] 杜婷,孙荣进,徐国良,等.药理效应法测定参附注射液药动学参数的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2,17(1):69-72.

[11] 潘伟,马张庆,许金红,等.两种方法测定麻黄汤体内过程的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8):234-237.

[12] 王宏涛,高弘,宋瑾,等.微生物法研究鹿蹄草素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报告[J].武警医学院学报,1996(3):7-10.

[13] 刘心霞.白藜芦醇在黑色素瘤小鼠体内的药动药效及PK-PD结合模型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14] 欧维业,黄娟萍,蔡延渠,等.喘平方在大鼠与人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5):162-166.

[15] 杜力军,邢东明,炎彬,等.对葛根素与葛根黄酮体内动力学关系的探讨——兼论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26-30,82-83.

[16] 瞿叶清,祁艳,钱丽萍,等.马钱子碱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4,25(3):307-310.

[17] 冯怡,邓远辉,曾星,等.龙胆苦苷在人尿中的含量测定及排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6, 37(4):337-340.

[18] 宋洪涛,谢彤,康鲁平,等.川芎嗪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10):11-13.

[19] 赖玲.三七总皂苷口服肠溶制剂的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1.

[20] 谭晓梅,吴艳萍.葛根芩连汤配伍葛根素在兔体内药动学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5):1-2.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5-03-27

张伟(1990-),男,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药物质量控制。

梁臣艳,女,广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有效成分和质量控制方法。E-mail:liang_chen_yan@126.com

R285

A

1673-2197(2015)14-0037-02

10.11954/ytctyy.201514016

猜你喜欢
药代药动学药理
替米考星在不同动物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金莲花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依托咪酯在不同程度烧伤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大黄酸磷脂复合物及其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和体内药动学研究
延胡索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甜叶菊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山楂核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鸢尾苷元在兔体内的药动学
白杨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