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驾驶系列讲座(十二)

2015-02-12 12:09
驾驶园 2015年1期
关键词:车体驾驶者被动

问:有人说,汽车就像一个有轮子的家,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可是怎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呢?

答:谈到行车安全,许多人会认为:只要我开慢点、变换道时看后视镜注意一下、不随意超车,这样就很安全了。说实话,这些都只是开车上路的基本驾技而已。时代不停的进步,行车安全的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

想要进一步提升行车安全,现代驾驶者须先为自身建立一套全新的安全驾驶观念;但这样还不够,他还必须懂得如何选择一部安全的车,并且学习了解新型汽车上越来越多的主、被动安全科技配备,从了解运作原理到充分掌握其防护效能。唯有人的安全观念、汽车安全科技以及人与车的搭配模式都获得更新,才能获得更进阶的行车安全保障。这就是人车一体的安全条件。

要进一步提升行车安全,除了选择具备周全安全设计的车辆外,驾驶者的安全驾驶观念也必须更新。

问:请问现代驾驶必备的防御驾驶观念是什么?

答:防御驾驶其实又可称为预防性驾驶,其核心概念就是: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除了基本注意周围环境状况外,更应从视觉、听觉所获得的资讯,进一步预测接下来可能发生意外之情境,进而预先采取必要措施,以避免事故的发生;一旦事故真的发生时,驾驶人能够因为心中有所准备、缩短反应时间,进而顺利避开危险。广义的防御驾驶观念与应用范围不仅仅限于车辆驾驶人,尚包括如机车骑士、行人等等所有用路人,透过增进认知能力进而提升交通安全。

驾驶者藉由预先设想可能遭遇到的危险并拟妥因应方法,可有效提升行车时的应变能力,避开危险。

防御驾驶观念,是希望驾驶者能随时预想可能遇到的状况并预拟好对应方案。举例来说,道路交通安全规则规定:“入隧道应开启头灯”,但很多驾驶人却常常忘记此规定;而具备防御驾驶观念的驾驶人则是在进入隧道前即会设想:若不开启头灯,万一突然隧道内停电,则可能因此造成连环大车祸,因此他们就算在白天,进入隧道前也会开启头灯。

另外,我们也常从网路分享的行车记录器短片中,看到汽机车驾驶人眼见旁边车道静止不动,以为自己所在车道车流顺畅、于是加速通过,却因此撞上正横越马路的行人、机车或汽车。如果有防御驾驶观念,驾驶人就会依其他车道车辆的动态来进行判断,并预测应是有人车正在通过中,才会导致同方向行进车辆停止,当作出这样的判断与预测时,驾驶人自然就不会选择加速通过,而是开始减速准备停车了。

问:你所说的防御驾驶观念预测的多半是自身可能遭遇的状况,怎样才能经过预测而避免涉入因其他用路人不良驾驶习惯而导致的事故呢?

答:防御驾驶观念,让驾驶人得以建立面对各种可能突发状况的防御能力,这是行车安全的第一步。但只要是人,个体之间还是会有生理及心理反应上的差异,所以除了驾驶者拥有与时俱进的安全驾驶观念之外,再加上最新的汽车安全科技辅助,则更能确保行车安全。

汽车的安全科技可分成被动安全与主动安全两大范畴。

“被动安全”科技其实大家都相当熟悉,诸如安全带、辅助气囊、辅助气帘、车体溃缩区甚至安全车体这类在车辆发生碰撞意外时,才会发挥防护效果保护人命安全的安全配备,都属于“被动安全”。

现今“被动安全”科技的基本架构,事实上早在约20年前即已大致确立,当前被动安全科技的发展着重在改良、改进现有配备的效能与防护范围。例如新车的车体溃缩区设计越来越精细,以使冲击力得以获得更佳的引导与分散;安全气囊数越来越多、越来越智慧,代表车内乘员受到的保护越来越周全;安全带加上预缩分段等智能化程序,甚至加上安全带气囊以消弭强大的冲击力等等。

安全车体结构是汽车被动安全中相当重要的项目,然而其设计观念在大约20年前有了巨大的转折,从传统强调硬碰硬,转变为利用车体溃缩区吸收冲击力。

安全车体结构是汽车被动安全中相当重要的项目,然而其设计观念在大约20年前有了巨大的转折,从传统强调硬碰硬,转变为利用车体溃缩区吸收击力。

问:过去,安全汽车的定义是车辆很耐撞,车上的被动安全配备也比对手多就叫安全,现在是否有所攺变?

答:现今车坛安全科技的发展主流,已随行车电脑、电子技术的大幅进步,开始移转到“主动安全”科技这个范畴来。

主动安全科技已成新车发展重点。主动安全科技是在意外尚未发生前,能够协助驾驶人回避危险的车辆安全科技。

目前我们较为熟知、且已开始大量运用在量产车上的主动安全配备包括ESC电子车身稳定系统、ABS防锁死刹车系统、BAS刹车力道辅助系统、TCS循迹防滑控制系统等电子行车辅助系统,此外,包括能让驾驶者看得更清楚的灯光设计 (如主动转向头灯) 、预警式安全系统 (发生碰撞危险前座椅会回至适当位置、车窗关起) 也属于主动安全科技的范畴。

问:你所说的“主动安全”是否可以替代防御驾驶呢?

答:ABS、TCS、ASR、ESP等电子系统,都是目前汽车上大量运用的主动安全配备。事实上,主动安全科技与防御驾驶观念,其实有相同的理念出发点,都以预测、预防危险为主轴,只是一个使用在汽车上,一个建立在驾驶人观念之上。以ESC行车动态稳定控制系统这项主动安全科技为例,ESC系统透过配置在轮轴或车体上的侦测器取得的数据,当判断车辆有打滑失控的可能时,系统会透过降低动力输出或对特定车轮施加刹车力等方式,让车辆恢复稳定。主动察觉危险并避开,以确保行车安全,就是“主动安全”科技的精神。

问:目前“主动安全”科技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答:“主动安全”科技发展的主流是以车载摄影机搭配先进影像辨识系统作为基础所开发的一系列创新主动安全科技,让车子有了视觉与环境认知的能力,并以人工智能分析判断可能遭遇的危险,进而主动避险。目前开始在量产车上运用的包括:车侧盲点警示系统、自动刹车系统、车道偏离警示系统、主动车距控制巡航系统等等。掌握并运用新的安全科技的车厂屈指可数,其中的翘楚就是在汽车安全科技一向位居车坛领先地位的Volvo。

问:增加这些“主动安全”科技后,车辆的成本是否要高出许多?

答:从主动安全下手来避免交通意外,已成为目前汽车发展的主流,同时也获得许多先进国家政府以政策加以支持。例如美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就规定,自2011年起,所有出厂的新车都要配备ESC行车动态稳定控制系统,而欧洲各国也迅速跟进此一政策。根据美国专家研究指出,新车都配备ESC后,全美每年从原本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中拯救了约1万条生命。

新的主动安全科技更往前跃进一大步,利用车载摄影机搭配先进的影像辨识系统,可主动监控车辆周遭的一切,甚至能自动避开危险。

有趋势专家估算,未来一部新车车价中至少有三成是属于主动安全科技配备的成本,而且主动安全及被动安全配备所占汽车生产成本的比例还在逐年增加中。未来真正会影响到车价高低的,将不再是真皮与核桃木饰板的使用数量,而是车上配备的电子系统的多寡,特别是安全性配备的质与量才是衡量标准。

生命是无价的,汽车安全科技能为生命带来的保护,同样也是难以衡量其价值的。未来汽车对于“豪华”的定义,将以“安全性”作为最重要的评估依据。

猜你喜欢
车体驾驶者被动
浅析地铁车辆车体材料选择
蔓延
发明电波感应器防止开车瞌睡
美国最差司机在哪里
福特推出全新智能车速控制系统
可按驾驶者情绪变色的三轮汽车
上海A型地铁车辆弹性车体与转向架耦合振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