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和听障儿童口语叙事中的停顿研究

2015-02-12 03:54于帆,李甦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耳蜗韵律言语

DOI: 10.3969/j.issn.1006-7299.2015.05.026

网络出版时间:2015-6-17 9: 54

网络出版地址: http: //www.cnki.net/kcms/detail/42.1391.R.20150617.0954.006.htm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99(2015)05-0546-0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0779)资助

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

通讯作者:李甦(Email: lis@ psych.ac.cn)

停顿是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是每一种交流语言都具有的普遍现象。许毅 [1]指出,停顿是语流中的间歇,与话语的连续性相辅相成。一方面它们把连续的话语切断,另一方面它们又为话语的连续提供了三方面的条件:即补充气流动力、为说话者组织连续话语提供思考的时间、把连续的话语切割为有某些结构作用或表达作用的片断 [2]。在言语产生过程中,说话者会对将要说出的言语中介形式及最终的输出结果进行主动的自我监控,在监控到言语错误或者信息提取困难时,说话者一般会暂停语流,依靠停顿来重新进行言语计划、确定修补策略、实施修补等。因此,对言语产生过程中停顿的研究成为一个非常好的、研究人的言语组织及其认知过程的窗口。

叙事是儿童口语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不仅对儿童从口语向读写的顺利过渡起着重要作用 [3],也与儿童的学业成绩(如词汇理解、写作及数学)密切相关 [4]。近年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儿童叙事能力的研究倍受关注,国内一项研究发现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和佩戴助听器儿童)在复述任务中,语音、语速和停顿几个方面都表现出不同于正常儿童的特点 [5],国外研究发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认知发展、言语韵律等方面均与听力正常儿童有所不同 [6]。因此,对听障儿童叙事话语中的停顿进行深入研究,并与正常儿童进行对比,可以从言语即时加工的角度深化对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认识。本文将对国内外有关正常儿童和听障儿童口语叙事中的停顿现象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更好地提高听障儿童的康复训练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1 自发口语叙事中停顿的分类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停顿进行了不同的划分。有研究者根据停顿出现的原因,将停顿分为:生理停

顿、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 [7]。因说话者转换气息或呼吸不流畅而造成的停顿称为生理停顿;而为使发音流畅、韵律清晰、表达清楚,让听者更好的理解则会产生语法停顿和语用停顿;强调停顿一般发生在新旧信息的交接处,旧信息后的时间拖延给对方造成心理期待,在这种心理期待下的新信息成为听者关注的焦点,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8]。根据停顿出现的位置,将停顿分为句中停顿和句外停顿 [7]。句中停顿指句子内部出现在音节、词和意群(短语)之间的停顿;句外停顿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句群和句群之间、段落和段落之间的停顿。

国外学者从言语产生困难的时间关系及言语困难发生的水平两个维度将停顿分为生理停顿、修正停顿、词语重复停顿、填充停顿和无声停顿五类 [9]。生理停顿指因某个生理现象造成的停顿,例如哈欠、咳嗽、叹息、吸鼻涕、笑声等;修正停顿指讲述过程中因纠正错误造成的停顿,包括发音错误修正、词语使用修正和语句信息修正等;词语重复停顿指讲述者在叙述中重复同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词或句子时的停顿;填充停顿指与故事内容无关的一些填充词或句子,比如“嗯”、“那个”、“就是”,其中“嗯”是典型的填充停顿;无声停顿指讲述过程中造成语句不流利的没有声音的停顿,停顿前后的叙事内容连贯,无重复或修正。

2 停顿在口语叙事中的分布特征

在以往的国内外研究中,不论是对汉语叙事还是外国语叙事的停顿研究,停顿都被证明是语篇结构分层的一个有效指标,可以起到预测分段或建立语篇结构的作用。

对汉语叙事的研究发现,韵律词后感知到的间断很小,声学上一般没有无声停顿出现;次要韵律短语后感知到的间断比韵律词大,但是比主要韵律短语小,可以是较短的无声停顿或者有声停顿;主要韵律短语后可以感知到明显的停顿;语调组的边界后通常有较长的停顿 [10]。也就是说,韵律单位越大,韵律单位后的停顿时间越长。

国外许多研究发现,停顿可被视作叙事分段的一个言语线索,并且在标示文章结构方面,停顿是所有韵律线索中最有效的线索之一;停顿时长与语言单元的分界强度值显著相关;叙事中最长的停顿发生在语言单元之间的分界处,而不是语言单元内,即长时停顿大部分发生在句子与句子之间,而不是从句与从句之间 [11~14]。Kreiman [15]关于句子与段落边界判断的时间点的研究结果发现,听者关于句子边界的大多数判断(62%)是在停顿或停顿后做出的。

3 儿童叙事话语中停顿的表现特点

3.1研究儿童叙事话语中停顿的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儿童言语停顿的研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对话法,测试者对受试者提一些简单问题,请受试者回答并录音或录像,分析受试者回答问题过程中出现的停顿现象;②复述法,测试者给受试者念一句话或一段话,请受试者复述并做录音,分析受试者复述时出现的停顿现象;③讲故事法:给受试者看一本(无字)图画书或一段动画片,看后请受试者将该故事讲给测试者听,录音录像并分析其中的停顿现象。第三种方法被普遍用于研究正常儿童口语叙事中的停顿现象。

3.2儿童自发叙事中停顿的种类、位置及产生原因

一项有关9岁女童使用意大利语的研究 [16]表明,儿童使用无声停顿明显比填充停顿要频繁许多。在无声停顿中,短时停顿的使用频繁要明显高于长时停顿和中时停顿(短时停顿指时长0.15秒至0.50秒的无声停顿,中时停顿指时长0.50秒至0.90秒的无声停顿,长时停顿指超过时长0.90秒的无声停顿),说明三种无声停顿在叙事结构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儿童使用停顿绝大多数是为了给听者传达新的概念,例如场景的转换。当叙事场景发生变化时,儿童会更多地使用长时停顿和中时停顿来标识,他们会用大量的长时停顿和中时停顿来标记叙事语篇的段落分界。因为绝大多数停顿是用来给听者带来新的信息,因此停顿与提取信息的难易程度相关,提取信息越难,停顿时间越长。

“嗯”(um)和“啊”(uh)是填充停顿中最明显的两种表现。一项有关3~5岁使用英语儿童的研究表明 [17],儿童在很早时就学会使用“um”和“uh”这两个被称为“延时标记”的停顿。在自发叙事中,这两个延时标记的停顿时间比其他停顿时间都长,且差异显著,说明儿童更倾向于使用“um”和“uh”来标明有目的的停顿。比如他们会在句外使用“um”和“uh”来表明下一句的开始,或在句内使用“um”和“uh”来表明句子还没结束。这项研究还发现,句外的延时标记停顿通常出现在一个由简单名词短语或不及物动词组成的句子前面,或在更长更复杂的句子前面。而句内停顿常常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不流利发生。句内停顿产生的原因有重复言语或单词、修改话语中一些内容以及搜索词汇以使表达更加完整。英语中的“um”接近于汉语中的“嗯”,而“uh”接近于汉语中的“啊”,但国内尚缺乏有关儿童叙事停顿的类似研究。

3.3听障儿童言语停顿的研究 一项针对5~13岁瑞典听障儿童言语韵律的研究 [6]发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比听力正常儿童停顿时间更长,这可能与听障人群依靠长时间的停顿来标明句子和句子的界限有关。国内研究者采用复述法 [5],对人工耳蜗植入(CI)儿童、佩戴助听器(HA)儿童和正常听力(NH)儿童的言语韵律特征进行了研究,该研究编制了有前后关系的、不同字数的句子,分别以中速、慢速和快速三种方式呈现给三组儿童,请他们复述听到的句子。结果发现,三类儿童表现出的共同特征是句子字数越多,停顿愈多;语速越慢,停顿越长。但无论句子长短或语速快慢,CI儿童的停顿次数和停顿时长都是最多的,远大于正常儿童,HA儿童只有停顿次数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异,说明CI儿童和HA儿童对言语节奏的控制能力均低于正常儿童,且CI儿童比HA儿童要更差一些。

4 小结

综上所述,有关儿童叙事话语中的停顿研究已经兴起,但研究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儿童的叙事能力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受年龄、成长环境和叙事情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18]。人工耳蜗植入的在校学生与听力正常的在校学生相比,自发叙事中的语句数量和连贯性相差不多,但语句的质量、内容和故事复述的效率比较低 [19]。虽然已有研究发现儿童在学龄前期就已经开始使用停顿策略来构建叙事语篇,但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及言语能力的提高,话语中的停顿所发生的变化还不清晰,尤其针对听障儿童术后康复过程中言语韵律变化的研究甚少。未来需要系统研究不同年龄、不同类型儿童叙事话语中的停顿特征及其随年龄和语言能力发展而产生的变化。

研究者发现 [20],植入人工耳蜗可有效地提高耳聋患者的自发叙事能力,成人语后聋患者在植入人工耳蜗后言语停顿次数减少、停顿时长缩短。儿童在3岁以前植入人工耳蜗并进行叙事能力训练是非常可行的 [19]。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儿童获得了听力,交流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他们有可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发展叙事能力,从而为他们成功地融入主流社会奠定基础 [21]。停顿的发生和停顿时长反映了构建叙事语篇结构的过程中儿童的言语组织和认知特点,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索无疑会加深对儿童语言发展的认识,并对听障儿童言语能力恢复训练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耳蜗韵律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耳蜗微音器电位临床操作要点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韵律之美——小黄村
偶感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磁共振对感音神经性耳聋人工耳蜗术前诊断的价值
关于冬天
内听道狭窄合并耳蜗神经管狭窄的影像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