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原创歌剧的现状与思考

2015-02-12 19:51文/吴
音乐生活 2015年11期
关键词:歌剧创作音乐

文/吴 君

试论中国原创歌剧的现状与思考

文/吴 君

内容提要

近年来,中国原创歌剧的创作演出凸显可喜的上升态势,但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也难掩盖种种问题的存在。本文通过对中国原创歌剧发展现状的梳理,总结其艺术特点和所面临的一些困境,思考原创歌剧未来发展的走向及模式,提出几点看法与意见,为推动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尽一己之力。

中国歌剧 原创 民族性 本土化 观众群 市场化

歌剧是融合音乐、戏剧、舞蹈、舞台美学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被誉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歌剧就是这座建筑中最辉煌的大厅,它的人声与器乐的完美结合,是音乐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众所周知, 歌剧起源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西方歌剧的成长充满了高贵、华丽的气息,题材大多选自希腊神话或历史故事,恢宏的场面、史诗性咏唱,一时风靡欧洲。中国歌剧则起步较晚,上世纪20年代,歌剧才传入中国,并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走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国歌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低迷到振兴,经过几代歌剧人的不懈努力,这一原本纯西方的戏剧样式,正日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2014年11月,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在江城武汉开幕。这是中国歌剧领域最高级别的盛会,来自全国的20台精品剧目相继亮相,集中展示了中国歌剧艺术的最新与最高成就。本届歌剧节新创剧目的比例占到75%以上,歌剧爱好者们在为期16天的视听盛宴中,见证了中国歌剧艺术的盛景,领略了群星闪耀的风采。

此次歌剧节加大了宣传力度,政府重视,媒体热炒,观众追捧。这些表象的辉煌,是否代表中国歌剧创作已进入了“井喷”模式?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过去的几十年间,曾产生了多部广为传颂的歌剧经典,如《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原野》《苍原》等。然而,现今的中国歌剧却难出精品,更难再现人人争唱“洪湖水”,处处听闻“红梅赞”的盛况,中国歌剧的发展处在了瓶颈期和低迷期。

1.中国歌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二歌节”的举办,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原创歌剧的进步,同时也看到了繁荣背后的问题与不足,只有正视所面临的困境,才能“攻坚克难”,找寻到歌剧持续发展的出路。

1.1题材选取的局限

歌剧这门艺术因太过高雅而被称作“阳春白雪”,经常会听人说,歌剧实在太难欣赏了,看不懂也听不明白。舞台上歌唱家们非常卖力地演唱,台下的观众却如坠云山雾海,不知所云。再想起当年《白毛女》演出时万人空巷的情景,今天的歌剧人只能徒留唏嘘。西洋歌剧的主体是音乐,就是对白加旋律那么简单。而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则是看故事。所以怎么讲好故事?讲什么故事便显得尢为重要。

近年中国歌剧一直偏重历史题材,多选择历史人物和传奇故事为创作蓝本。在“二歌节”的参演剧目中,像《木兰诗篇》《大汉苏武》《赵氏孤儿》《高山流水》等都取材于历史故事;《雪原》《中华儿女》《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为抗战题材;只有《回家》《以青山的名义》两部剧是现实题材作品。从隋炀帝、貂蝉到苏武、伯牙、花木兰,历史人物不是不能写,但他们与现实相距甚远,观众容易产生隔膜感。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映照,表现百姓身边的故事,关注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才更能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

题材选取的关键要多考虑欣赏对象,也就是“演给谁看”。中国歌剧做到好听好看,才能让百姓接受、喜欢、爱看。因此如何吸引当代观众的目光,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创作出令他们喜闻乐见的歌剧作品,这是中国歌剧人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2音乐创作的偏离

歌剧最重要的元素就是音乐,它起到推动剧情、刻画人物和抒情等作用。经典歌剧的共性就是都有好听的音乐,优美的旋律,其中的精彩唱段更是余音绕梁、脍炙人口。音乐是歌剧创作的重中之重,它的好听与否,是一部歌剧能否取得成功的有力保证。好的音乐往往是可以“走心”的,那真正打动你的旋律,才是歌剧的灵魂。

当今歌剧音乐过于强调交响的作用,纷纷效仿瓦格纳,西洋作曲法中的无调性、无旋律大行其道、备受推崇。作品看起来很“洋范儿”,却脱离了大多数中国受众的欣赏能力,陷入“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某些曲作者缺少独立的音乐风格,过多倚重技巧,将西方音乐符号简单地堆砌或拼接,使创作流于“形式化”。近期圈内还流行一种“拼盘式”的创作法,即分人写旋律和声,分人来做配器,这严重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如此不顾欣赏对象的喜好,一味地往“高端”上拔,往“西洋”上靠, 必然造成中国歌剧离观众渐行渐远。

在音乐创作上,我们可以借鉴前辈作曲家的经验,他们扎根生活、追求民族化风格,将民间小调、戏曲唱腔与西洋歌剧作曲法完好融合,写出的作品旋律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广为传唱。例如《洪湖赤卫队》在“二歌节”上进行了展演,原以为这部被翻排数次的“老剧”少有人关注,结果演出时整个剧场座无虚席。当熟悉的旋律响起,许多观众低声跟唱,令人动容。从1958年《洪湖赤卫队》创排首演,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其音乐、唱腔和表现形式上的艺术魅力依然经久不衰,给观众带来激情与震撼。

好的音乐是歌剧中最有魅力的部分,如果再能推出像《北风吹》《洪湖水浪打浪》和《红梅赞》那样的传唱金曲,就会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提升大众的歌剧素养,培育歌剧的欣赏人群。

1.3舞台呈现的误区

制约原创歌剧发展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作资金的不断攀升。

现在排一部歌剧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那么多钱都花到哪儿了?除去必要的创作支出,舞台呈现过度“渲染化”,让歌剧创作走入了误区。

现今歌剧普遍追求舞美的大制作、大排场,于是机械转台、仿真大船纷纷被搬上舞台,甚至在舞台中间造座山、造个海。有些歌剧院团之间还相互攀比,似乎只有豪华绚丽的舞台呈现,才是一部歌剧成功的标志。殊不知这恰恰违反了歌剧创作的宗旨。打造原创歌剧精品,必须从歌剧艺术的本质着手,多注重剧本、音乐、表演的内在表现力和艺术性,才能让整台演出饱满起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舞美只是辅助手段,当然也很重要,但绝不可以“喧宾夺主”。

其实,过于繁华的舞台也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削弱歌剧本身的艺术魅力。新版歌剧《原野》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其舞美设计十分前卫,运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赋予了石头、泉水等实景更多的象征意义。灯光的变幻营造出戏剧氛围,让舞台变得立体丰满,充满戏剧张力,并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我们经常说“大歌剧”,这个“大”当然不是指舞台的极尽奢华,而是歌剧本体的恢宏,音乐的震撼。相信看过新版《原野》的观众朋友,会对歌剧的认知改变不少。

1.4歌剧人才的匮乏

思考中国歌剧的未来,绕不过人才培养的问题,人才匮乏已成为中国歌剧界共同面对的难题。

曹其敬是大型歌剧《雪原》的导演,排练场里,年逾七旬的曹导亲自给演员做着示范,连一个动作、一句台词都不放过。对此她深有感触:“现在很多歌唱演员都不会演戏,即使担任主角在舞台上也是木讷的。因为音乐学院声乐系不重视戏剧表演,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歌剧演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其实,多数歌剧院团都会遇到相同的尴尬,唱得好的不能演,演得好的不会唱,加之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培养歌剧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歌剧人才的专业素质相对要求较高,除了拥有很好的演唱水准,还要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能。“唱着演”可能比“说着演”更有难度,在戏剧节奏和情感控制方面都需要技巧。歌剧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基础做起,强调专业化教育。在中国有多所音乐学院,除了少数的几所设有歌剧专业课程,更多的音乐学院只有声乐系,这从根本上造成了专业歌剧人才的稀缺。

歌剧的发展关键还得靠人才,首先要在观念上重视,行动上实施。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客观环境,多组织他们学习观摩,了解歌剧最新发展动态,开阔艺术视野。歌剧院团应为青年演员安排更多演出机会,在实践中锻炼他们。并定期邀请一些名家来院授课,汲取各家精华,利于快速提升专业素质。同时,音乐院校要承担起培养歌剧人才的重任,增设歌剧专业,注重戏剧表演的训练。歌剧从业人员也应珍惜学习、演出的机会,不因眼前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总而言之,在中国搞歌剧困难很多,要甘于清贫,淡泊名利,执著歌剧事业,振兴中国歌剧,这也是每一个中国歌剧人的责任和使命。

2.中国歌剧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原创歌剧还处在一个正在成长的阶段,如何打造好中国特色的歌剧?如何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使其得到一个良性发展的健康环境?如何培育演出市场,更好地服务人民?如何在娱乐狂欢时代,开拓原创歌剧的前景及未来?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需要应对的挑战。

2.1打造中国风格,坚持民族性、本土化

歌剧是西方的“舶来品”,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中,是偏重“纯西化”还是坚持“民族化”?一直是业内争论的焦点。中国歌剧离不开借鉴、模仿西方歌剧,初期虚心地“描红”,正是为了培育我们的“原创”。在大胆汲取西方歌剧精华的同时,更要在本土化上深入挖掘。歌剧创作要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让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适应中国的“水土”,接中国的“地气”。中国歌剧不能离“根”而作,这个“根”指的就是民族性,包括题材、音乐和表现手法,无论古朴厚重,还是清新自然,都要保持民族气质,摒弃洋腔洋调。

去年为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5周年,国家大剧院演出了原创歌剧《骆驼祥子》。作曲家郭文景用充满戏剧张力的音乐语言,及恢宏大气的交响乐写法,缔造出纯正的歌剧味道。为突出这个老北京发生的故事的地域特色,他独具匠心地在乐队中引入了唢呐、三弦等民族乐器,并通过京剧、民歌、大鼓和叫卖的巧妙使用,极力渲染,让整部歌剧弥漫着浓浓的“中国风”。

从西方到东方,跨越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中国歌剧要想和国际接轨,首先要扎根本国本民族,在学习西洋歌剧的同时,还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和提高。近年来,中国歌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没有诞生一部能代表中国、在世界歌剧舞台上出彩的作品。中国歌剧人应励志图新、脚踏实地,为中国原创歌剧的振兴做出更多努力,真正走出一条中西融合,体现民族特色,独具中国风格的歌剧发展道路。

2.2多元化发展,打好“原创”牌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歌剧的投资大、创作周期长,而观众对歌剧的关注度又较低,排演歌剧很可能导致入不敷出的局面。国内多数歌剧院团在经济上都困难重重,有限的资金用于创排歌剧,便没有钱用来演出。许多优秀剧目参加艺术节获奖之后,便“刀枪入库”了。一部动辄花费几百万上千万资金的剧目,甚至后继演出都不足10场。这不仅是资金的浪费,对于那些为剧目完成付出努力和汗水的艺术工作者们,也是极大的不公和遗憾。歌剧《土楼》曾获多项全国大奖,该剧除了参加艺术节和赴台演出外,在福建省内都没演上几场。辽宁歌剧院新排的歌剧《雪原》,在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上大放光彩,可接下来的演出还是让车英院长发愁,因为演一场就得赔一场的钱,这就是中国原创歌剧的现状。

中国歌剧应尝试多元化发展。回顾歌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秧歌剧、歌舞剧、民族新歌剧到综合模式的中国歌剧,歌剧的品种和创作手法是多样化的。当代中国歌剧多为正歌剧,主题过于严肃宏大,其实歌剧的题材和表现形式可以更丰富,有更多的风格和样式需要探索,像轻歌剧、喜歌剧、通俗歌舞剧、清唱剧等等。我们应当转变创作观念,歌剧的推广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是根据我们的国情,歌剧创作尝试低成本、小制作,一来可解资金之忧,二来更方便组织演出;二是改变演出方式,比如“清唱剧”,只有乐队和几个主要演员便能进行演出。如歌剧《党的女儿》,它的伴奏带演出版本,至今演了600多场,成为新时期中国歌剧演出最多的剧目之一。

中国歌剧在坚持多元观念、多元化风格的前提下,还要打好“原创”牌。要从艺术本质入手,从坚持民族风格入手,从贴近现实入手,凭借歌剧本体的艺术魅力来吸引并感染观众。①剧本创作要注重题材的丰富性、多样性,突出鲜明的时代感。②音乐创作注重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交响乐的融合,加强调性和旋律的表现力,写出大家都能听懂的音乐。③歌剧创作者应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运用多元创作手段和精湛的制作,打造出艺术性和社会性双赢的作品。

2.3走向市场,更好地服务大众

今日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电影院里“商业大片”观众爆棚,电视“真人秀”人气冲天……而歌剧作为小众艺术,它能否走向市场?又用什么方式走向市场?尽管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但这一步也要尝试迈出。

西方有400年的歌剧历史,拥有一批成熟的观众和庞大的歌剧市场,欧洲的歌剧院年平均上演歌剧近百场。而在中国,观赏歌剧远远没有形成传统,歌剧观众就整个市场而言绝对是小众。中国大众的审美格调需要提升,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单纯的感官娱乐”稍纵即逝,高雅艺术能带给我们心灵的宁静,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快乐”。

曾经,歌剧《江姐》深受观众喜爱,因为小说《红岩》本身具有超高的知名度,加之还有《红梅赞》《绣红旗》等好听的流传金曲,才能几十年常演不衰。而现今影视、网络高速发达,人们有更多选择的机会,难以把观众请进剧场。歌剧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观众,在文艺市场化的今天,要使歌剧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市场培育和营销是关键环节。

第一,坚持公益性,培养新的观众群。首先要做好歌剧的普及工作,这方面国家大剧院是个范例。大剧院自开幕以来,已出品了歌剧29部,共有5万余名观众走进剧场感受歌剧艺术的魅力。同时,它还肩负了培育观众的重任,通过举办艺术讲堂、歌剧沙龙和惠民演出等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歌剧,喜爱歌剧,提高了观众的艺术素养和欣赏水平。

第二,歌剧创作应发挥自身优势,寻求发展之道。作为创作主体的歌剧院团,常会面临“有戏没钱排”的困境。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要懂得经营,学会变通。比如可利用歌舞演出的方式,取得收益再投入到歌剧创作中,形成有序的良性循环。这个思路适用于许多地方歌剧院团,通过“自力更生”,来补充创作经费的捉襟见肘。当然,歌剧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扶持和政府重视,歌剧不是赚钱的买卖,全世界都是如此,高雅艺术的繁荣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当代中国歌剧在经历了发展、繁荣、起落与复苏之后,歌剧思维逐渐走向成熟。最近几年,中国原创歌剧的创作及演出量大大增加,为中国歌剧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让中国歌剧走向世界,一直都是中国歌剧人的梦想。过去我们为西洋歌剧中国化做了许多工作,今后还要尝试把中国歌剧介绍到国外去,因为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伟大的时代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想,中国歌剧人担负着繁荣先进文化的重任,我们会在原创之路上不断求索,不断攀登,永不停步!

[1]居其宏.《歌剧综合美的当代呈现》[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2]邵奇青.《中国乐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刘小玉.《中国歌剧如何打好原创牌》[OL].荆楚网,2014

[4]伦兵.《获奖歌剧后继乏力》[N].北京青年报, 2014

[5]高凯.《充满中国味的“大歌剧”—— 评〈骆驼祥子〉》[OL].中新网 ,2014

(责任编辑 霍闽)

吴君(1969—)女,辽宁歌剧院编剧。

猜你喜欢
歌剧创作音乐
走进歌剧厅
《一墙之隔》创作谈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音乐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音乐
歌剧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