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作战的中国军民

2015-02-13 07:45
台声 2015年15期
关键词:会战日军抗战

岁月流逝,曾经的灾难渐行渐远;年轮更迭,曾经的硝烟渐渐消散。但是,有一种警醒,中国人民丝毫不曾忘记;有一种痛楚,中华民族永远铭刻在心。“淞沪抗战”“徐州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百团大战”……这些重大战役的名称,在今天依然时刻提示着所有人,要铭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抗战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即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到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之后,日本又策动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在东北建立。日本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期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重大事件俯拾皆是,很多故事都被搬上银幕。二是全面抗战爆发后。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团结全国人民开始全面抗战,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采取持久战战略,并迅速形成了两个抗日战场,即国民党政府指挥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呼应,沉重打击了日军。

马占山江桥抗战

1931年11月4日,发生在黑龙江泰来县江桥镇的哈尔戈江桥。这场战斗虽然失败,但被评为中国军队有组织、有领导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第一枪,也被评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在“不许抵抗”的政策指导下节节撤退。日军迅速占领辽、吉两省,逼近黑龙江,当时黑龙江省省城是齐齐哈尔。位于嫩江泰来段的铁路桥长853.2米,是齐齐哈尔的南大门。日军到达江桥,瑷珲(今黑河)驻军将领马占山指挥所部进行阻击。齐市城乡军民、商家店铺、男女老少奋起支援作战。

为激励士气,国民政府1931年11月17日,正式任命马占山为黑龙江省政府委员兼省政府主席。因敌强我弱,江桥抗战历时半个月后失败,马占山率队北撤苏联境内,然后辗转回国,继续参加抗战。

东北抗联浴血抗战

东北陷落后,东北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将士先后组成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在东北各地抵抗日军的进攻。

中共满洲省委首先动员共产党员和广大群众参加抗日义勇军,并在1932年1月开始组建自己直接领导的武装对日作战,还派遣共产党员到东北义勇军中开展工作。1933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以及同其他军队共同抗日的方针后,东北各游击队开始和抗日义勇军、山林队协同作战,部队迅速发展,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初开始,东北人民革命军及其他抗日武装陆续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1个军,人数最多时超过4万,其中第1、2、3、6、7军在共产党领导的反日游击队基础上建立;第4、5两军分别在王德林的救国军、李杜的抗日自卫军余部基础上建立;第8、9、10、11军是在义勇军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的基础上建立。

抗日联军在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独立坚持斗争,再次整编为3路军后,进行了极端艰苦的反日军“讨伐”作战,损失巨大、减员严重,1940年到1942年,3路军各余部先后转至苏联境内整训,统编为抗日联军教导旅。1945年8月,教导旅参加苏联红军对日反攻作战,后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编。

东北抗日联军长期的独立奋战,不仅延缓了日本侵略军对东北全境的占领和对战略物资的掠夺,而且在东北战场上牵制了几万到几十万日本关东军。

长城抗战

1933年3月至5月,中国国民政府指挥下的国民革命军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击侵华日军进攻。

东北沦陷后,日本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华北。日军进攻热河时,东北军元老、热河省主席汤玉麟不战而逃,日军骑兵128人进占承德。热河全省沦陷后,国民政府决定张学良解职,另派何应钦兼任。之后,日军进攻长城各隘口。宋哲元、张自忠等西北军将领,王以哲、何柱国等东北军将领,以及部分中央军将领受国民政府派遣,与日军在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张家口、界岭口等长城关口凭险固守。

喜峰口之战中,29军宋哲元所部击退日寇,杀敌数十人,收复老婆山。天津《大公报》称“能使骄妄气盛之日军受偌大打击,此战足为中国军人吐气”。古北口之战,东北军、中央军连续击退日寇3次攻击,日军伤亡300余人后占领南天门时,高地已经全化为焦土。

1933年5月日军入关,中国守军退至平、津附近,北平城陷入混乱,故宫文物开始南迁。25日,中日签《塘沽协定》后停战。长城抗战断断续续5个多月,阻止并延缓了日本军事侵略华北的进程,中方总伤亡4万余人,日方公布死伤2400人。长城抗战,表现了中国广大爱国官兵为反抗侵略而具有的高尚的抗战热情和顽强的抵御能力。

东北抗日联军

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长城抗战后,原西北军领袖冯玉祥,激于民族大义,与共产党地下组织合作,自任察哈尔省主席,通电揭露国民政府对日妥协政策,宣布独立与日本侵略者作战。他将留在察哈尔的后备部队、从热河溃退的东北义勇军、部分西北军旧部和土匪会党、甚至蒙古族地方武装等等,整编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还暗中吸收了大批共产党员进入。由方振武任前敌总司令,吉鸿昌任前敌总指挥,同盟军人数最多时超过10万。

同盟军6月开始相继收复康保、沽源、宝昌等地。7月12日,同盟军在吉鸿昌的指挥下爬城3次,与日伪军白刃格斗长达4个小时,收复多伦,将日本军队全部逐出察哈尔。

其后,日军反扑同盟军,南京政府也派遣军队进逼张家口,威胁同盟军后方。冯玉祥为避免内战爆发,被迫于8月5日通电解散抗日同盟军。同盟军大部被宋哲元29军收编,方振武、吉鸿昌和中国共产党掌握的部队继续战斗至10月失败。方振武流亡国外,吉鸿昌在天津被捕,被杀害于北平。

同盟军的抗战,特别是收复多伦,对日本侵略者的精神是一次重创,为中国民众带来了抗日御侮的希望。

“一·二八”淞沪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决定在上海这一国际性的大都市制造事端以转移国际视线,使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与控制行动能够顺利进行。

1932年1月18日开始,日方不断扩大制造各种事端,妄图挑起冲突,国民政府始终忍让妥协。到1月28日夜,日军最终在闸北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驻在当地的19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等指挥下奋起抵抗。

1月30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将士电》号召全军将士与暴日相周旋后,先后安排张治中等率军支援19路军抗敌。在中国军队顽强抗击下,日军攻势屡屡受挫,只能不断增兵。至2月底,日军兵力已达7万余人,其最新任指挥官改正面进攻的战术为两面夹击淞沪守军。中国军队侧、后方均受严重威胁,不得已全军退守第二道防线,日军遂攻占上海。3月3日,“国联”大会决议停战,日方接受“调停”,宣布停战。

淞沪抗战,中国军队屡挫强敌,迫使日军三易主帅,且最后的停战协议中,既无割地又无赔款,是鸦片战争以来对外战事的首次。参战官兵在战斗中表现的高度爱国热情和英勇牺牲精神,在中国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

卢沟桥抗战

1937年7月7日夜,蓄谋挑起战事的日军,借口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中方拒绝,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并炮轰宛平城,在当地驻守的第29军奋起抗战。此即“七七事变”。

日军的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但日军在航空兵配合下猛烈攻击,战事异常艰苦。其后,日方借谈判之名,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蒙蔽了冀察当局的视线,迟缓了第29军部队应战的准备,到7月28日,完成战役准备的日军向29军发动全面攻击。29军将士在各自驻地奋起抵抗,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壮烈殉国,29军遭受重大损失后奉命撤退,平津陷落。

“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即发《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卢沟桥抗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9日,两名日本军人擅自驾车持枪强闯上海虹桥机场被中方机场安保人员击毙。中日双方就此事件交涉时,中方严辞拒绝了日方借事件之机提出的无理要求。日方就开始组织军事力量,准备在上海开战。13日,为抢得战争主动权,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日军,中国空军、陆军联合作战,围攻驻沪日军,但收效甚微。15日,日本宣布组建上海派遣军,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淞沪会战

8月底、9月初,中国军队逐步转入防御,日军则开始发动大规模进攻。11月5日,日军第10军8万人在金山卫登陆,对淞沪中国军队形成包围之势。11月8日晚,蒋介石下令所有部队分两路撤出上海战斗,由于命令仓促,指挥失控,大撤退结果演变成全面大溃退。11日,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上海沦陷,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失败结束。

淞沪会战中,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日军投入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80余万人,统计死伤30万人,阵亡校尉级以上军官近千名,其中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0余名。

淞沪会战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标志日本对华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

太原会战

1937年9月至11月,中国第二战区部队对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境内展开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以及太原保卫战等大规模战略性防御战役。会战由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朱德等共同领导,参战部队包括有晋绥军、中央军,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

11月8日,日军突入太原,其后攻陷平遥。太原会战结束。参加太原会战的中国军队,其后转进晋省山岳地带,与日军继续进行不间断的战斗,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

太原会战,是8年抗战中华北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日会战,中国军队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伤亡10万人以上,第9军军长郝梦龄上将战死于忻口战役前线;日军参战总兵力约14万人,伤亡近3万人,忻口一战,日军就伤亡约2万,创造了华北歼灭日军人数的最高纪录。

八路军在太原会战中有力地配合了友军作战,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115师的伏击战一次歼灭千余日寇,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取得平型关大捷,是属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是1937年11月国民革命军在上海淞沪会战中失利后展开的一次保卫上海以西仅300余千米南京的作战。该战役由唐生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指挥15万国军与日军抵抗作战。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12日,唐生智奉蒋介石命令,下达守军撤退令。守军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12月13日,南京沦陷,不足5万人的日军入城,由此开始了连续8个多月对30多万战俘平民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徐州会战

日本侵略军为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计划,意图连接华北与华中战场,采取南北对进的方针,夹击徐州。打通津浦铁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先后调集百万部队保卫徐州,历时5个月。

1938年3月、4月,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胜利。到5月中旬,发现日军意图在徐州地区大规模围歼中国军队主力,国民政府指挥第五战区各部队自徐州地区撤退。5月下旬,会战参战各部分别安全撤抵皖西、豫南地区。6月9日,中方在郑州东北花园口附近炸开黄河大堤,黄河水南泛,日军向黄泛区以东撤退,徐州会战至此结束。

武汉会战中正在激战的中国军人

徐州会战,钳制和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会战期间,中国军队伤亡合计6.5万余人;日军在徐州会战中伤亡在2.6万人以上。台儿庄一战即被歼万余,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被称台儿庄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徐州会战中,爱国官兵与日军顽强拼搏,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众多,成功扭转了失败主义思潮的蔓延,使中国人民从中看到了抗战的光明前途。

会战前期,张自忠部日夜急行、庞炳勋部绝地反击,使日军在临沂决战中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为之后的台儿庄会战中,李宗仁围歼日军矶谷师团打下了基础。

在滕县,负责守城的第122师苦战4天,以7000兵力对付装备精良的日军数万之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止日军南下,师长王铭章殉国。为台儿庄的战略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

武汉会战

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五、第九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武汉会战,日军大本营在华中地区集中兵力约25万余人,出动各型舰艇约120艘,各型飞机约300架。1938年6月11日夜,日军夜袭安庆得手,搭乘军舰沿长江西进,武汉会战开始。会战主要在长江南岸、长江北岸、大别山区展开,经过4个月鏖战,武汉外围已无防御支点,日军还在10月11日分兵攻陷广州,截断了粤汉铁路,使武汉成为孤城。10月底,国民政府从持久抗战的战略角度出发,下令中国军队撤退,武汉会战结束。

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938年9月下旬,冈村宁次下令第106师团向中国军队防线侧后的德安迂回穿插,日军钻入防线不久就被发现,时任第一兵团司令薛岳决定诱敌深入,予以围歼。薛岳为日军准备的口袋底是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的张古山。51师师长王耀武负责组织攻击张古山,其部下153旅旅长张灵甫夜袭得手后不久又丢掉阵地。王耀武又组织敢死队交张灵甫带领,冲上山顶与日军肉搏,此战夺回阵地时,日军几被全歼。10月9日,薛岳下令各部选派敢死队领先出击,兵团当晚克敌。战斗中,薛岳所部毙敌3000余,俘敌30余,缴获物资众多,时称万家岭大捷。

9月,中国第五战区在信阳、大别山地区同日军第2集团军所属部队展开激烈的攻防战。中国第71军宋希濂所部在宫金山高地顽强阻击日军,使日军每个连平均减员到40人。日军攻占信阳时遇中国守军顽强抗击,一战被歼2610人。

武汉会战期间,中国空军和海军也积极参与了作战。在苏联航空志愿大队的配合下,中国空军鏖战长空,与日军航空兵空中大战7次,击毁日机78架,炸沉日舰23艘,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队的作战。

长沙会战

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攻防战,史称为“长沙会战”。长沙会战是8年抗战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会战。战斗中,日军伤亡10.7万,中国军队伤亡13万。

1939年9月到10月,以及1941年9月到10月的前2次长沙保卫战,交战双方都自称获得了胜利。从战术上看,中国军队的损失更大;但从战略上看,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

1941年12月23日,日军来犯,薛岳再展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策略。战斗中,长沙守军顽强坚守核心阵地,直到外围部队围歼日军;日军败退时,合围部队穷追猛打。是役,日军伤亡56000余人,被俘139人,中国军队伤亡28000余人,获得完胜。

第三次长沙保卫战紧接太平洋战争而爆发,当时日军一路势如破竹,同盟国军队接连败北。在此形势下,国民党军队取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这不仅对中国国内,对同盟国来说也是意义重大。

第三次长沙保卫战胜利后不久,美、英政府便主动向中国提出,要废除西方列强与中国历届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归还上海、厦门等地的公共租界,取消领事裁判权。

1944年5月至6月,日军第四次进攻长沙,这次战斗又名“长衡会战”。长衡之战第一阶段仍被列入长沙会战范畴,其第二阶段则已属于“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范畴。第一阶段内,6月16日,36万日军向长沙城区猛攻,6月19日,30万中国军队撤退,长沙陷落。

豫湘桂战役

1944年6月20日到9月初进行的长衡会战的第二阶段又称“衡阳保卫战”,衡阳保卫战已经属于豫湘桂战役范畴。

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是为成功打通大陆交通线,实现“以战养战”的目的。是役,中国军队完败,成为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最惨烈的失败。

但是,衡阳保卫战中,方先觉率领第10军坚持守城47昼夜,成为抗战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孤城保卫战;常德保卫战中,中国守军6000余将士全部殉国,而倭寇则被击毙24000余人,这在抗战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桂南会战

1939年11月,日军在钦州湾疾速登陆,24日便占领南宁、龙州,据守外围高峰隘和昆仑关两个战略据点,切断了桂越交通线,对中国政府造成严重威胁。中国政府紧急集结20万部队反击,12月28日,白崇禧指挥主力兵分三路开展反攻。

反攻战线环绕南宁数百里,主战场在北路军要收复的昆仑关。守昆仑关的日军为第五师团一部,攻方则以杜聿明所部第5军为主力。攻关战斗异常激烈,两军均伤亡惨重,第5军苦战至31日攻破昆仑关,歼灭日军4000余人,击毙日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取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攻坚战的重大胜利,时称昆仑关大捷。

1940年1月28日,日军再次对桂南发起进攻,至2月3日,先后再占宾阳、昆仑关,随后收缩兵力于南宁附近。2月1日,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接替白崇禧指挥桂南作战,中国军队再次发起反击,于2月14日再次夺回昆仑关后,日军固守南宁外围,与中国军队形成对峙局面,10月,第四战区发起反攻,将日军全部逐出广西,会战结束。

昆仑关大捷,迫使日军改变了对广东的作战计划,造成日军在战略上的部分被动。

滇西抗战

1942年春夏之交,日本侵略军攻陷缅甸后,立刻把战争魔爪伸进滇西,妄图沿滇缅路长驱直入,威逼重庆。日军在5月3日进犯畹町,10日侵入腾冲后,怒江以西领土沦入敌手。

危难之际,中国远征军71军在长达250多公里的怒江东岸设防据守,挫败了日军过江东进的企图,稳定了战局。此后中日军队隔江对峙了两年之久。其间,中国军队部分成功西渡入腾,配合沦陷区民众展开游击战,多次重创敌人。

1944年4月,卫立煌将军调集所部16万人,分左右两翼向日寇反攻。5月,霍揆彰将军率右翼部队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并经过40多昼夜的围歼血战光复腾冲。是役,全歼日军6000多人。5月22日起,宋希濂将军率左翼部队发起了以战况惨烈而震惊全世界的松山战役。日军入侵滇西被阻于怒江后,以松山为核心建立了强大的防御体系,被西方记者称之为“东方马其诺防线”。中国远征军收复松山的血战,经历大战10次,小战百次,最后以坑道爆破的方式攻克松山,全歼日军3000余人,创下了世界军事史上丛林作战的经典战例。

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进攻缅北的部队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会师,战役以全胜结束。8个半月的滇西战役,歼敌2.6万,中国军队伤亡近6.5万,但滇西沦陷区全部收复,滇缅、中印公路胜利打通。

中国军队在滇西、缅北的胜利,不仅达成了直接的战略目的,而且对抗战全局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不仅长期封闭的局面被扭转,而且大后方的侧背威胁被解除,两面受敌的情况也不复存在。

中国远征军包围腾冲城

中国远征军出境作战

1941年12月23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英国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抗日、也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华民国远征军。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反攻缅北等巨大胜利。

这次远征作战,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远征军立下赫赫战功,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942年3月,日军侵入缅甸,企图切断滇缅公路。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远征军10万人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入缅。第一次在缅作战中,远征军在半年内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以有力的支援。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

第一次入缅作战因英方配合不力原因失利,日军伤亡约4.5万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孙立人所部新38师,以及后来绕道而来的新22师近3000人退入英属印度兰姆伽整训,1942年改称中国驻印军。

1943年2月,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设立,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2批远征军,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

1943年10月,第二阶段战事开始。中国驻印军先后开出兰姆伽后,连续作战,屡创强敌,消灭了日本最精锐的第18师团主力,攻占缅北重镇孟拱,到1944年8月初攻克密支那。在密支那休整约两个月后,驻印军向日寇发动最后攻击。一路上所向披靡,在畹町附近与从云南西进的远征军会师,打通中印公路。中国驻印军旋即南下,于1945年3月8日攻克腊戌,30日与英军会师于乔梅,缅北反攻作战结束。

第二阶段战事,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4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

远征作战艰苦而惨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一次远征作战失利后,杜聿明奉命率军撤退。他带领第5军直属部队和新22师,离开公路翻越了没有人烟的热带雨林野人山地区。部队缺医少药、断粮达8天之久,一度迷失方向,历尽艰难困苦,很多人因为饥饿、疾病死去,还有一些人因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杀。后来,一架美国飞机在野人山上空发现了这支军队,盟军随后空投了电台、粮食、药品。辗转两个月之后,这支部队走出野人山,又由于预定回国路线所经的中缅国境已有大量日军把守,这只部队最后还是改道去了印度雷多,沿途因饥饿和疾病死亡2000余人。

200师结束东枝战斗后,在途中与军补训处会合,并收容了第6军、第66军各一部失散人员,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回国。1942年5月18日,部队遭到伏击,激战一天,200师伤亡过半,戴安澜被机枪子弹击中,于26日逝世。剩余部队历经千辛万苦于6月17日抵达腾冲附近,全师出国时是一个拥有1万余人的加强师,最终回到国内时仅剩2600余人,伤亡达75%以上。据战后统计,穿越野人山的部队有3万余人葬身原始森林。

飞虎队援华作战

飞虎队,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英文: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简称AVG ),创始人是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

飞虎队在二次世界大战美日开战前夕成立、由高薪聘请的美国飞行人员组成,是一只雇佣兵性质的空军部队。飞虎队在中国不到的一年时间,正是中国空军消耗殆尽、苏联援华基本取消的时候。面对几乎向日本侵略者洞开的天空,飞虎队虽无力为中国撑起可靠的防空伞,但至少在天空中证明了反侵略力量的存在。

1937年7月初,应国民党政府邀请,陈纳德抵达中国考察空军,担任顾问。考察快结束之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纳德接受宋美龄的建议,在昆明市郊组建航校,以美军标准训练中国空军,他还积极协助中国空军对日作战。

1941年,陈纳德接受国民党政府的委托,前往美国重金招募飞行员和机械师,以平民身份来华参战。8月1日,蒋介石发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任命陈纳德为该大队指挥员,并以高价采购战机供其使用。12月20日,飞虎队所有战机升空迎击入侵云南的日本轰炸机,击落其6架,击伤其3架,志愿队无一损失,初战告捷。

1942年7月3日,据美国陆军部和蒋介石的命令,解散美国航空志愿队,而以部分队员为主组建隶属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的第23大队,与派驻中国的第16战斗机中队组成美国空军驻华特谴队,陈纳德改任美国驻华航空特谴队司令。

1943年3月10日,美国陆军航空队将驻华特谴队编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晋升少将司令,后任中国空军(而不是中国战区)参谋长。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陈纳德被迫辞职,乘坐飞机回国。战后,飞虎队大多数队员均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嘉奖,还有10多名飞行员获得美、英政府颁发的飞行十字勋章。

志愿航空队改为第14航空队后,除了协助组建中国空军,对日作战外,还曾执行协助飞越喜马拉雅山,从印度接运战略物资到中国的任务。飞越喜马拉雅山的航线被称作“驼峰航线”。航线全长800多公里,横跨喜马拉雅山脉,沿线山地海拔均在4500米至5500米上下,从印度经缅甸到达中国昆明、重庆,运输机飞越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山峰时,达不到必需高度,只能在峡谷中穿行,飞行路线起起伏伏,有如驼峰。驼峰航线途径高山雪峰、峡谷冰川、热带丛林、寒带原始森林,以及日军占领区,一路上气候恶劣,飞机在飞行中随时面临坠毁和撞山的危险,飞机失事率高得惊人。驼峰航线因此又被称为死亡航线。

在这条航线上,中美双方3年多共向中国战场运送了70万吨急需物资,人员33477人,航空队共损失563架飞机,牺牲1500多人以及诸多失踪机组人员。作为当时维持抗战的空中生命线,是飞行运输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百团大战

全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军集中兵力对付抗日根据地军民,敌后的战场战争规模和频繁程度都大大超过以往。抗日游击战成为战略相持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敌后战场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日益重要。这段时间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给日寇以沉重打击,吸引了大量日军有生力量,有力地配合、支持了正面战场。敌后抗战由八路军、新四军分别在华北敌后、江南敌后展开。

1940年8月,八路军指挥部动员了100多个团,在华北地区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对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大规模攻击,拔掉敌人靠近根据地的碉堡、据点,炸毁铁路、桥梁、公路,使日军的交通线瘫痪。

历时3个半月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日军交锋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八路军在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配合下,沉重打击了日军。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万余人,八路军伤亡1.7万余人。

百团大战,砸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增强了中国军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

这次战役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第一阶段自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军使华北各交通线陷于瘫痪;第二阶段自1940年9月22日至10月上旬,各参战部队摧毁交通线两侧和深入各抗日根据地的敌伪据点;第三阶段自1940年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

新四军敌后抗战

百团大战: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亲临前线指挥作战

1938年,新四军第1、第2支队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6月17日,新四军先遣支队于镇江西南之韦岗,伏击乘汽车由镇江开往句容的日军。经半小时激战,毙伤日军少校以下20余人,击毁敌汽车4辆,缴获长短枪10余支。

新四军自成立至1938年10月,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下向华中敌后挺进。在长江下游苏皖地区的广大农村,发动与组织群众,建立群众抗日武装,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经半年的英勇奋战,取得100余次战斗的胜利,歼灭日伪军3300余人,创建了苏南、皖南、皖中和豫东等抗日根据地,成为插向日军华中派遣军背后的一把尖刀,钳制了日军的兵力,支援和配合了正面战场友军的作战,对稳定华中战局起了重大的作用。

新四军江南首战告捷,意义重大,使苏南渴望解放的人民看到了光明,振奋了民心,提高了新四军的声誉。9月以后,日伪军连续对苏南抗日根据地进行多次“扫荡”。至12月,苏南地区军民先后粉碎日伪“扫荡”近30次,沉重打击了敌人,初步巩固了以茅山力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河防作战

从1938年3月至1939年底,日军以数千至万余人的兵力,在优势火力的支援下,向边区河防频繁发动23次进攻,付出重大伤亡,却屡遭失败。八路军留守乒团河防部队,使千里河防始终未被日军突破,这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江河防御作战中,是绝无仅有的辉煌战绩。

神府河防战斗中,八路军留守兵团河防守备部队在八路军第120师积极配合下,迫使进犯河防的日军撤退,计毙伤敌140余人,警备第6团仅伤亡6人;第一次宋家川战斗,留守兵团击溃日军1个营,歼灭日军200余人,警备第8团伤亡80余人;碛口河防战斗中,日军调集1万余人4路合围,八路军留守兵团河防部队将日军击退,共毙日军100余人,俘虏日军2人,自己伤亡12人。

猜你喜欢
会战日军抗战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法国大使馆旧址 为避免日军轰炸迁建于南山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在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拯救生命的“华小姐”
张明堂救“仇敌”战日军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