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的历史思维方法

2015-02-13 06:58海,崔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历史思维方法

王 海,崔 翔

(河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论习近平的历史思维方法

王 海,崔 翔

(河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思维方法。习近平历史思维方法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习近平善于运用历史思维方法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学习和掌握习近平历史思维方法,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思维方法;习近平;中国梦;历史虚无主义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与盛衰兴亡的生动记录。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角度,从历史的大视野出发,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具有历史担当意识的历史思维方法。历史是社会发展留给人们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历史,以古鉴今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修课。学习和掌握习近平的历史思维方法,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从历史中分析和判断未来的发展走向,对于坚持“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历史思维方法形成的理论依据

任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习近平历史思维方法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重视历史、继承历史思维和毛泽东思想关于历史观点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1. 对马克思主义重视历史、继承历史思维的继承

重视历史、承继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重视历史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一个根本特征。恩格斯指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1]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不仅是精神上的反映,同时也对应相应的物质成果在社会发展中具有规律性的描写。历史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现实事物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变化过程。列宁在谈到马克思主义历史思维时,也强调要发挥历史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他强调:“马克思辩证法要求对每一特殊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2]因此,正确认识历史,需要人们把其看成是不断变化的过程,需要人们在事物发展变化中现实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历史思维方法的形成正是奠基于此。

2. 对毛泽东思想关于历史观点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思想和方法,而且运用历史主义的思想和方法研究和总结历史经验,将研究对象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评价历史,以此指导社会实践。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毛泽东把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之为“全面的历史的方法”。他指出:“如何研究党史呢?根本的方法……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3]“全面的历史的方法”要求人们研究问题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历史过程中去研究。因此,要认识到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从历史方面考察事物,就要着眼于事物所处的时间和不同的阶段,及其所具有的特点和发展,反对静止的、抽象的和非历史的观点。要认识到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历史发展的统一,注重历史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要认识到历史是联系发展的。要求人们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客观、全面的观点来考察。早在抗日战争的硝烟岁月,毛泽东就号召全党大兴研究历史之风。1938年10月,他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明确告诫全党不能割断历史。

总之,毛泽东用“全面的历史的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相关问题,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运用历史思维方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二、历史思维方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总结历史、借鉴和汲取历史积淀的经验和教训,善于把事物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是习近平领导风格的一个显著特点。习近平结合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运用深远的历史眼光和深厚的历史智慧,把历史思维方法运用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1. 运用历史思维方法,提出中国梦宏伟目标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并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p36]中国梦宏伟目标的提出,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也彰显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中国梦宏伟目标的提出是对历史思维方法运用和发展的必然产物。

中国梦宏伟目标的提出源于中国近代历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国门破碎后,从林则徐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梦”到李鸿章的“自强运动梦”,从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的“维新图存梦”再到孙中山的“共和梦”,梦想一一破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探索开始出现曙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再到实施改革开放宏伟战略,我们党终于走出一条能够改变中华民族历史的道路。可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在总结中国近代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一步步地形成和推进的。

中国梦宏伟目标的提出源于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方位的准确定位。所谓历史方位,指的是客观事物在历史发展中所处的位置。清醒地认识我们党的历史方位,是党制定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前提,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已经转变为长期执政的党和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我们党历史方位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党的中心任务,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宏伟目标。中国梦的提出,正是我们党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做出的科学总结。

2. 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加强反腐败建设

以史为鉴,以古鉴今,资政育人,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的传统。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伴随着政治制度的演变而产生的廉政文化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古代廉政思想作为廉政文化的核心,显示了各个时期的政治人物对中国社会的理想表达以及对中国国情的基本判断。这些思想在当时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政治制度,改善了社会风气,推进了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也为后世留下可供借鉴的精神财富。

2013年8月,习近平对网络有关阿房宫的报道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时刻牢记“秦亡于奢”的历史教训,要以史为戒。在复杂国内外环境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思想和文化,实现从严治党。只有坚持以古鉴今、以史为鉴,才能确保党的核心地位永远长青。习近平指出:“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4,p390]

3. 运用历史思维方法,提出“两个不能否定”思想

习近平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4,p23]“两个不能否定”思想的提出是在坚持历史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问题做出的正确判断。

坚持运用历史思维方法,正确认识“两个历史时期”,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正确方向。“两个不能否定”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我们党历史经验做出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强调“两个不能否定”,就是要把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时期放到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考察和分析。就是要强调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为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人们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反对那种简单地看待一个阶段,脱离历史条件否定另一个阶段的错误做法。如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不顾历史条件,错误地以一个阶段否定另一个阶段,必然会导致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苏东剧变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坚持运用历史思维方法,正确认识和分析“两个历史时期”的本质。“两个不能否定”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党运用历史观点,对这两个历史时期的肯定和对其本质的正确认识。纵观新中国的历史发展,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了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促进了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改变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那些具体制度和僵化体制,完善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两个历史时期既互相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二者都是为了回答如何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无论人们否定哪个历史时期,都不利于全面认识新中国的历史。

4. 运用历史思维方法,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人们应该运用历史思维的方法,把历史人物放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反对那种无视历史规律,以英雄人物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习近平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5]在这里,彰显出鲜明的历史思维方法,体现出宽广的历史视野。

坚持历史思维方法,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人是历史的产物,人类不可能脱离社会历史条件而单独存在,即使是英雄人物也不例外。历史伟人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经验,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是不能脱离社会发展规律的,会受到时代条件的制约。对此,习近平特别强调,“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历史思维,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遵循。

运用历史思维方法,根据社会历史条件,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习近平站在历史高度上,全面回顾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习近平认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虽然历史人物具有平常人不具有的才能,但是绝对不能像对神明那样膜拜,同时也不能因为他们一时的失误就全盘否定。可见,习近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实现了哲学和历史相结合。

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和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坚持历史思维方法,利于人们认清现状和发展趋势,自觉承担起历史责任,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宏伟目标顺利实现。但是,在坚持和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反对各种运用历史思维方法的错误做法。

1. 坚持和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所谓历史虚无主义,是指不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偏概全,形而上学地认识历史问题。其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卡尔·波普尔。他强调历史具有无规律性、无重演性、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检验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坚决反对那些借口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误而全面抹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成就的错误做法。

马克思主义主张,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历史的观点看待社会和世界,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历史并不是无序事件的组合,而是具有内在的规律性,是一种客观规律的逻辑展现,要求我们通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的本质和主流,揭示历史的客观规律,历史的细节应放入整个历史的宏观发展当中去考察。”[6]

总结历史教训,苏联的解体和瓦解就是由否定苏共的历史开始的。苏联解体的教训是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和斯大林而一路否定下去,最终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在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试图割裂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联系,其目的在于走老路,走邪路,使中国改旗易帜。

坚持运用历史思维方法,总结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歪曲我们党的历史,如果任由其自由发展必然动摇我们党的执政根基。

2. 坚持和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反对不顾历史条件和过程来研究问题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历史思维不仅为人们研究事物发展提供方向,而且也为人们找到出发点。坚持和运用历史思维方法,要坚决反对那种不顾历史条件和过程的研究问题的做法。任何社会现象的出现和形成不是偶然出现的,总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形成过程。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对社会现象做出正确地分析,就要求人们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其赖以存在的历史条件和形成过程做出科学的分析。否则,这种分析就是抽象的、脱离实际的、非历史主义的。因为只有在考虑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注重历史的原始性,得出的结论才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才具有可靠性和全面性。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把研究对象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轻率地下结论,他指出:“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7]另外,坚持和运用历史思维方法,进行历史分析,在分析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的同时,还要分析它所经历的阶段及其演化过程,不要忘记其基本的历史联系。因为历史联系是事物的纵向联系,任何社会现象都有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把握事物的过程就要抓住其基本的历史联系,看它的全部历史,而不能孤立地只看一时一事。这深刻地说明,不顾历史条件和过程的研究问题的做法是错误的,不把问题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必然离开马克思主义,所得出的错误结论就会受到党和群众的责难,用这样的错误结论指导实践,也必然遭到失败。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20.

[2]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0.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00.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 中共中央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3-12-27(2).

[6] 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对历史的自觉自信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石[J].求是,2013(6):18-20.

[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9.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Discussions on Xi Jin-ping’s Historical Thinking Method

WANG Hai, CUI Xiang
(College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ublish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speeches which contain profound historical thinking. Xi Jin-ping’s historical form of thinking enriches and develops Marxist theory. Xi Jin-ping is good at solving the major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our country. To study and master the methods of Xi Jin-ping's historical think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hinese dream of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historical thinking method; Xi Jin-ping; Chinese Dream; historical nihilism

D20

A

1009-9115(2015)06-0111-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6.03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4JD710011),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4MK027)

2015-06-17

王海(1978-),男,河北邯郸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历史思维方法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新历史
用对方法才能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